人民幣匯率與外匯管理論文
時間:2022-01-19 11:08:00
導語:人民幣匯率與外匯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回顧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其主要內容是:(1)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該升值可以視為人民幣的法定升值;(2)采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即允許單日人民幣對美元波動幅度為千分之一,人民幣對非美元波動幅度為百分之一;(3)人民幣從釘住單一美元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需要說明的是,這種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對美元、人民幣對非美元外匯的波動幅度的規定類似于我國現行股票市場的漲跌停板制度,由于沒有設定人民幣對美元以及人民幣對非美元外匯的中心匯率,因此,它不屬于目標區管理匯率制度范疇,而是類似于某種爬行釘住的匯率制度。
從2005年開始的人民幣匯率改革至今已有18個月之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也出現了大幅度的攀升,從匯率改革之時的100美元兌827.65元人民幣,升值到2007年1月31日的100美元兌777.76元人民幣,升值幅度已經達到6.4%。
從2005年和2006年的我國國際收支的情況看,人民幣匯率升值及匯率機制彈性的增加非但沒有出現國際收支的逆差和金融市場的大幅度波動,而且經濟高速增長,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加快,城鄉居民的收入也在增加,吸納新增勞動力的能力不斷擴大,所以,人民幣匯率改革是成功的。
但是,匯率改革并沒有消除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問題,經常項目和金融資本項目的順差依然存在,且順差幅度在進一步擴大化,宏觀經濟的內外不平衡矛盾更加突出。具體而言:(1)由國際收支順差導致的外匯儲備急劇增加而引起的超額人民幣基礎貨幣的巨額投放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所謂“流動性過剩”的源頭;(2)中央銀行為了沖銷部分因收購外匯而投放的人民幣,發行了巨額的中央銀行票據,不但增加了央行的利息負擔,也使貨幣政策的效應大為降低;(3)由于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以人民幣計算的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縮水不小,保守的估算縮水金額高達3,000多億人民幣;(4)截至2006年底外匯儲備已經高達10,000多億美元,這就意味著相當于約77.776億人民幣的我國的真實資源為國外所利用;(5)人民幣升值預期并沒有因為人民幣的升值而消失,升值預期給宏觀經濟管理帶來了新的難題。
二、人民幣匯率水平的變化趨勢
在人民幣匯率升值了6.4%之后,今后人民幣的走向如何是金融部門、貿易部門及相關社會各界關心的問題。根據2006年國際收支的情況,展望2007年的國際收支,依然會出現較大的經常收支和金融與資本項目的順差,因此,筆者認為人民幣匯率的基調還是會上漲,當然這個上升過程會有波動。應該說,人民幣的主旋律是上升,但是在上升的過程中也會有小幅度的下調,波動幅度應該比2006年大。
歲末年初,海內外眾多機構對人民幣匯率2007年走勢作了預測,一致認為2007年人民幣還將升值3%-5%。如果扣除2%的法定升值,人民幣化了約18個月的時間升值了4.4%,據估計,2007年人民幣升值幅度應該在3%左右。
問題是必須考慮兩個因素,第一,2007年人民幣匯率機制是否會改革或完善;第二,是否存在著人民匯率的政策目標。自從進入牙買加體系之后,除了采用浮動匯率制的發達國家基本上把匯率作為自由經濟變量來對待之外,采用釘住匯率制、管理浮動匯率制的經濟體,不是把匯率作為政策工具,就是把匯率作為政策目標來對待。最近,宏觀經濟管理層多次表態,要改變目前國際收支大幅度順差的局面,促進國際收支達到均衡。雖然,匯率不是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唯一手段,但也是可選擇的一項政策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民幣匯率具有潛在的政策工具的可能性。如果管理層作這樣的選擇,那么,不排除人民幣將會有更大幅度的升值空間。
也許,有一點是必須關注的。在2005年匯率改革之前,根據許多調查報告的意見,人民幣兌美元的平均換匯成本是7.8元,換言之,7.8元兌1美元是眾多外貿企業的生命線。然而,現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經突破了這條企業生命線,為什么我國的貿易收支依然出現順差的局面。有三種可能性:第一,外貿企業在面對調查時,根本就沒有對調查者如實反映企業的真實換匯成本,希望在低估的人民幣幣值上,維持其既得利益。第二,外貿企業通過技術革新和改善管理,降低了經營成本,從而抵消了因人民幣升值對其出口的不利影響。第三,外貿順差中存在虛假的出口額,由于人民幣升值預期,海外資金通過虛報出口金額的方式,進入我國股票市場,從而導致外貿的順差。
由于統計數據的真偽性始終是困擾經濟學家對問題做出準確判斷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在重視宏觀經濟統計數據的同時,對外貿企業進行深入的調查是非常必要的手段。如果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反映的貿易收支是順差,但確實有不少外貿企業、出口加工企業已經瀕臨破產,那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因為,畢竟占GDP總量達70%的對外貿易是關乎我國國民經濟能否順利運行的大問題。
三、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問題
筆者一貫主張匯率水平以及完善匯率機制的前提是推進外匯管理的改革,因此外匯管理改革一定要放在優先的地位來考慮。
從目前國內情況來看,要進一步放松外匯管制,推進金融資本項目的自由化、市場化,進一步完善經常項目的人民幣可兌換。應該來說,這一方面,從2003年到現在,國家外匯局已經做了很多積極的富有成效的工作。2007年新年伊始,外匯局就大幅度提高了境內居民購買外匯的額度,我估計今后還會進一步推動外匯管理市場化。為什么會這樣講呢?因為我們是希望匯率機制市場化,而匯率機制市場化的前提條件是管理當局基本放棄外匯管制,這樣的話,自由化機制所形成的價格就能夠真正地反映市場的外匯供應與需求。
至于下一步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相對也是一件很清楚的事情,就是匯率波動幅度問題,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尤其是對美元的波動幅度應該再放寬一點,我覺得這應該沒什么關系。如果我們能夠確認,我國的外貿順差基本是真實的,逐步地轉向獨立浮動匯率制度也可以作為制度設計中的一個選項。但是,前提還是外匯管理問題,特別是在經常項目上怎樣來推進與人民幣在對外貿易中的計價和清算。在這樣的情況下,放寬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才有意義。
在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放寬的情況下,要給外匯的實際需求者,尤其是給外貿企業提供足夠多的、多樣化的、低成本的、便捷的套期保值工具,便于外貿企業用較低的成本避免匯率風險。雖然,近年來外匯交易中心和許多商業銀行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由于成本及人民幣升值的單邊預期等多方面的原因,外貿企業利用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從而規避匯率風險的情況并不普遍。
此外,在外匯管理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機制更具有彈性化的情況下,除了外匯的實際需求之外,還將產生對外匯的金融性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現行的外匯市場只是一個外匯兌換和結算的市場,缺乏外匯交易的外匯市場也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外匯市場。因此,大力推進外匯產品的開發力度,及時推出新產品是我國外匯市場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實行外匯管理市場化、人民幣自由兌換、采用浮動匯率制的必要條件。2006年8月,美國芝加哥商業期貨交易所搶先推出人民幣對歐元、人民幣對美元、人民幣對日元三個期貨產品。我個人意見,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完全可以提供這樣的產品,否則,人民幣匯率的遠期定價權將受制于海外市場。人民幣外國債券也可以考慮在上海發行、在上海交易,這不僅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起到推動作用,對化解當前我國的流動性過剩、促進我國資本輸出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摘要:2005年以來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已取得成功,但未消除國際收支不平衡等問題。人民幣匯率仍將上升。應推進外匯管理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外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