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擴大內需下人民幣匯率問題論文
時間:2022-12-07 02:33:00
導語:淺談擴大內需下人民幣匯率問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金融危機對各國經濟產生巨大的沖擊,人民幣匯率作為連接我國內外經濟的橋梁和我國對外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再一次成為國內外學術界、商界和政府部門關注的焦點。人民幣是貶值還是升值主要取決于實際匯率是被低估還是被高估,這是因為實際匯率是體現國家基本面因素變動,同時又對內外部經濟關系加以調節的基本價格變量。對實際匯率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理論(PPP)。根據PPP理論,實際匯率在均衡意義上等于1。然而,這一命題并沒有得到經驗研究的廣泛支持。一些經驗研究表明,在短期和中期內,實際匯率偏離PPP的幅度大且劇烈,而在長期內,實際匯率趨向收斂于PPP,但收斂速度非常緩慢。
[1]鑒于此,巴拉薩和薩繆爾森分別于1964年,從理論上闡述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形成了著名的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B-S效應)。[2][3]B-S效應包括兩層含義:首先,即使長期內一價定律成立于貿易品部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邊名義匯率和購買力平價下的實際匯率間也會出現系統性偏差,即實際匯率會偏離1;其次,由于貿易品部門與非貿易品部門之間的勞動生產率差異是使實際匯率產生系統性偏離的原因,所以貿易品部門相對勞動生產率增長較快國家的實際匯率具有升值趨勢。B-S效應為觀察開放經濟成長時期實際匯率走勢提供了一個理論視角,并成為研究經濟增長與實際匯率之間關系的基本分析框架之一。本文結合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和我國政府擴大內需政策的背景,在B-S效應的基礎上引入需求方因素———投資需求,并利用該拓展模型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經驗分析,從供求兩方面研究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影響因素,以求更加客觀地反映我國匯率變動和經濟發展的實際。
一、引入投資需求的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拓展模型
艾杰特(Egert)模型是最完整的B-S效應原模型,它共分三大部分,分別為基于非貿易品相對價格的均衡實際匯率決定模型、基于兩部門相對勞動生產率的均衡實際匯率決定模型和基于兩部門相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均衡實際匯率決定模型。其中,第一個模型為基礎模型,后兩個模型分別是對第一個模型從不同角度的衍生。基于非貿易品相對價格的均衡實際匯率決定模型表示如下:q=qT-[(1-α)(pNT-pT)-(1-α*)(pNT*-pT*)](1式)。其中,q表示實際匯率,p表示價格,α表示貿易品在整體經濟中的比重,T表示貿易品部門,NT表示非貿易品部門,*表示外國。①上式表明,均衡實際匯率由貿易品的實際匯率、本國非貿易品相對價格及外國非貿易品相對價格三部分組成。1式右邊的最后一項即為B-S效應,它表明如果本國非貿易品的相對價格上升,則均衡實際匯率將相對于由貿易品價格定義的實際匯率升值。B-S拓展模型的假設條件
如下:第一,存在三種基本產品:非貿易品NT、出口品X和進口品M。本國經濟生產NT和X,并消費NT和M。兩種貿易品價格(PX和PM)由世界市場給定。假定資本品恒等于進口品,且將進口品價格(PM)標準化為1。第二,存在四種要素:資本、勞動和兩類技術。除資本Ki和勞動Li外,產出i(其中i=NT,X)的生產要求投入各種技術Ji,每類技術僅能用于一個部門,因此,這兩類技術的回報可以不同。第三,資本可跨國流動,這意味著利率是外生給定的。技術和勞動不能跨國流動,但可在國內跨部門流動,其收益由國內決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Yi=Ai(Ki)λi(Li)θi(Ji)1-λi-θi(2式)。其中,λ表示資本投入的產出彈性,θ表示勞動投入的產出彈性,且0<λi,λi+θi<1。利用利潤最大化條件,并將生產函數進行對數差分處理,可得部門i(i=NT,X)各種對數差分條件要素需求,進而得到部門i的對數差分供給函數為:P^j=-α^i+βiw^+(1-λi-θi)(3式)。現假定PNT由需求給定,并將非貿易品消費(CNT)納入模型中,由于各種結果并不依賴于其存在,所以假定CNT反向取決于PNT。為方便起見,忽略影響CNT的其他因素,那么能夠決定PNT的非貿易品市場出清方程可表述如下:YNT(PNT;AX,ANT,PX,R)=INT(PNT;AX,ANT,PX,R)+CNT(PNT)+GNT(4式)。其中,INT表示對非貿易品的投資需求,GNT表示外生的政府對非貿易品的需求。現假定dINTdPNT和dYNTdR這兩個符號未定的導數都比較小,令△=CNTPNT+INTPNT-YNTPNT<0,那么,各基本因素將通過以下路徑影響小國開放經濟的非貿易品價格:dPNTdGNT=-1△>0(5式),dPNTdAX=(YNTAX-INTAX)1△>0(6式),dPNTdANT=(YNTANT-INTANT)1△>0(7式),dPNTdPX=(YNTPX-INTPX)1△>0(8式),dPNdR=(YNTR-INTR)1△<0(9式)。5式表明,若政府增加對非貿易品的需求(如擴張性財政政策),那么非貿易品價格將提高。這與B-S效應的結論不同,在B-S效應中,政府對非貿易品的需求對非貿易品價格沒有影響,即dPNTdGNT=0。6式和7式表明,生產率變動通過改變非貿易品價格影響小國實際匯率的路徑,除B-S供給渠道(dYNTdAi)外,還有投資需求渠道(dINTdAi)。6式和7式的區別在于,6式中YNTAX<0且INTAX>0,所以,當出現貿易品部門生產率沖擊的情況下,非貿易品投資需求效應將加強B-S供給渠道對非貿易品價格的影響。然而,7式中YNTANT>0和INTANT>0,所以,當出現非貿易品部門生產率沖擊的情況下,非貿易品投資需求效應將削弱B-S供給渠道對非貿易品價格的影響,其凈效應的大小取決于這兩種力量的相對大小。8式表明,出口品價格與非貿易品價格呈同方向變化,這可以用6式來解釋。需要注意的是,出口品價格對非貿易品價格的影響不一定與其對實際匯率的影響相一致。這是因為,兩國的整體物價指數可分別表示為(PM)α(PNT)1-α和(PX)α*(PNT)1-α0,PX上升的直接效應是通過提高外國整體物價論文水平引起實際匯率貶值,而其間接效應卻是通過提高PNT引起實際匯率升值,這兩種相反的作用使得對實際匯率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二、人民幣實際匯率水平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拓展模型的經驗分析
(一)拓展模型的設定基礎
第一,出于對B-S效應分析邏輯和數據可得性這兩方面的考慮,本文將勞動生產率作為研究人民幣B-S效應拓展模型的出發點。第二,根據近五年我國同各國(地區)海關進出口總額數據,本文采用雙邊貿易份額指標對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國貿易往來的密切程度進行了分析,最終選取美國為基準國,相應地基準貨幣為美元。第三,為保證統計上的準確性和可比性,本文將貿易品部門定義為第二產業中的工業,其他行業相應地被劃歸為非貿易品部門。第四,對于基期和不變價格,本文認同陳志昂和方霞(2004)的觀點,即1994年人民幣匯率調整嚴重低估了人民幣幣值,而且經濟波動很大,不符合基期選擇的要求,[4]并選擇1995年的人
民幣匯率水平作為基準匯率,相應地采用1995年的價格水平作為不變價格。
(二)數據定義和數據來源
1.中美貿易品部門相對勞動生產率偏差(Ln-CALX)。先利用兩部門1995年不變價GDP和兩部門就業人數計算得到兩部門勞動生產率,再用貿易品部門勞動生產率減去非貿易部門勞動生產率得到貿易品部門相對勞動生產率,最后從中國貿易品部門相對勞動生產率中減去美國貿易品部門相對勞動生產率。
2.中美非貿易品投資需求偏差(LnCINT)。先利用聯合國統計司提供的現價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將其中的資本形成總額與GDP總額的比值作為調整比例,對1995年不變價非貿易品部門GDP進行調整,近似得到非貿易品投資需求的替代變量;再從中國非貿易品投資需求中減去美國非貿易品投資需求。公務員之家
3.中美非貿易品相對價格偏差(LnPX)。先利用現價和1995年不變價GDP得到全社會和兩部門GDP縮減指數,并將全社會價格水平向兩部門價格水平進行劃分;再用非貿易品價格減去貿易品價格得到非貿易品相對價格;最后從中國非貿易品相對價格中減去美國非貿易品相對價格。4.貿易品的實際匯率(LnQT)。利用名義匯率(S)和中美兩國貿易品部門的絕對價格水平,根據qT=s+pT*-pT直接計算得到貿易品的實際匯率水平。
本文的數據來源為聯合國統計司數據庫(UNSDStatisticalDatabases)、《中國統計年鑒》和美國人口普查局(U.S.CensusBureau)網上數據庫。
(三)人民幣基于非貿易品相對價格的均衡實際匯率測算
根據中美兩國1985~2008年的相關數據,利用累計平均的方法,可得到中國貿易品部門價格籃子權重為0.3989,美國貿易品部門價格籃子權重為0.1890。根據Egert模型計算得到基于非貿易品相對價格的均衡實際匯率(LnQPX)。同時,將全社會GDP縮減指數作為整體價格水平的替代變量,并結合名義匯率數據,即可求得各年具有現實意義的實際匯率水平。基于非貿易品相對價格的均衡實際匯率測算表明,如果以1995年的人民幣匯率水平作為基準匯率,那么均衡實際匯率除在1994年出現貶值(約為13%)外,其余年份均表現出升值趨勢(平均升值幅度約為
10.47%)。然而對照實際匯率的現實水平,1994年和1996~2008年間人民幣實際匯率均大于1,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貶值(平均貶值幅度約為3.8%)。上述測算結果表明,人民幣實際匯率在一定程度上偏離其均衡水平,由此可以推斷,人民幣實際匯率確實存在低估,這就為2002年以來人民幣名義匯率面臨的升值壓力提供了合理解釋。①
(四)拓展模型下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決定因素的回歸分析
本文先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②所有變量的檢驗結果匯總在表1中。由表1可知,除基于非貿易品相對價格的均衡實際匯率在1%的顯著水平上拒絕零假設,其余變量均在5%的顯著水平上拒絕零假設。這表明所有變量均為平穩變量,無須再進行協整檢驗。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決定的回歸模型檢驗結果表明,在1985~2008年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變化過程中,中美貿易品部門相對勞動生產率偏差與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變動呈反向關系,且中美貿易品部門相對勞動生產率偏差增大1%,將使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升值0.237%。同時,中美非貿易品投資需求偏差與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變動也呈反向關系,且中美非貿易品投資需求偏差增大1%,將使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升值0.045%,這一經驗結果與B-S效應拓展模型的結論相一致。而且,與中美非貿易品投資需求偏差相比,中美貿易品部門相對勞動生產率偏差對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走勢的影響較大。這表明,貿易品部門相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引起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升值的主要影響因素。
三、結論
盡管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但從長期來看,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趨勢并沒有改變。而且制造業作為我國主導產業發展速度很快,同時,由于我國擁有巨大的市場和較廉價的勞動力,世界制造業向我國轉移的趨勢愈加明顯。這一過程必然伴隨著我國以制造業為代表的貿易品部門勞動生產率的較快增長,所以,根據本文的經驗分析結果,這將不斷給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帶來新的升值空間。因此,本文得到以下幾點政策建議:一是從體制和政策配套性角度看,有必要逐步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建立更具彈性的市場化匯率制度,特別是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首先,政府應增加匯率制度的透明度,強調干預的可公開性和合理性,降低市場的不確定性預期。其次,培育和發展外匯衍生品市場也是促進匯率形成市場化的重要手段。二是在以制造業為代表的貿易品部門生產率將大幅提高的情況下,大力提高以服務業為代表的非貿易品部門的生產率,降低貿易品部門與非貿易部門之間的相對勞動生產率是在長期內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最有利措施。如,大力培育服務業市場主體,優化服務業組織結構;深化體制改革,積極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加強服務業人才培養和從業人員職業技術培訓,為加快發展服務業提供人才保障;積極發展農村服務業等。
- 上一篇:剖析資本運動與金融危機的邏輯論文
- 下一篇:煙草赤星病藥劑防控策略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