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和貨幣戰爭的歷史芻議

時間:2022-02-24 11:07:00

導語:匯率和貨幣戰爭的歷史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匯率和貨幣戰爭的歷史芻議

[摘要]西方國家正竭力將挑起貨幣戰爭的帽子扣到中國頭上,美國某些政客更企圖將匯率與貿易戰掛鉤,從而將目前還只是形象說法的“貨幣戰爭”發展成為現實。雖然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政府在和平時期曾威脅直接動武來改變匯率、誘使其他獨立國家持有某種特定貨幣或確保支持其所青睞的貨幣機制。布雷頓森林體制崩潰后,外交政策議程受國際貨幣問題增加或問題間等級消失的影響少于受本身特性變化的影響。目前美國所謂的貨幣戰爭其實出于美國自身利益和對外政策的需要。

[關鍵詞]貨幣戰爭;人民幣匯率;國際貨幣機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大致與捐款數額成正比。布雷頓森林機制從政治層面講,不僅源于美國的霸權,也受到各國中央銀行之間、財政部之間聯系網絡發展的促動。

布雷頓森林機制規定了國際貨幣機制:

(1)在強調成員國政府“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其他成員國合作、確保有序的匯率安排、促進穩定匯率體系”責任的一系列條件下,承認浮動匯率的合法化。允許各國建立本國貨幣的平價,但這不再是一個要求,盡管擁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85%的多數表決權的成員國投票可以重新設置之(它實際上賦予美國否決權)。

(2)采取各種措施確保特別提款權成為貨幣體系的主要儲備資產,“意在確保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逐步降低”。

(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承擔“對成員國的匯率政策實行嚴格監督的責任”,其指導方針可隨后制定。

這體現著國際上復合相互依賴,例如,國際貨幣領域中很少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政府在和平時期曾威脅直接動武來改變匯率、誘使其他獨立國家持有某種特定貨幣或確保支持其所青睞的貨幣機制。另外,貨幣政治并不完全孤立于武力政治。貨幣是常被用于實現政治和安全目標的工具。雅各布•瓦伊那(JacobViner)得出如下結論,1914年之前,“外交對戰前國際金融具有決定性影響”,這種概括確實是正確的。20世紀30年代德國對東南歐的經濟支配增強了政治和軍事實力。1947年,美國停止要求英鎊自由兌換、向英國經濟提供更多援助的決定主要出于安全考慮。相反,在1956年英國入侵蘇伊士運河時,美國拒絕支持受到沉重壓力的英鎊,除非英國改變其對蘇伊士運河的政策。

這些聯系不時走向岔路,為實現國際貨幣目標,軍事手段也得以間接使用。當英國保有其帝國時,各殖民地是英鎊力量強大的一個源泉,因為倫敦實際上決定著它們的貨幣政策。國際貨幣問題并非與軍事、安全、政治完全分離。但是,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或威脅撤出均是保護)則絕無僅有。更為經常的是,在國際貨幣問題的談判中使用的政策工具來自該問題領域本身或貿易政策等與之密切相關的問題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這種聯系依舊存在,美國試圖同時確保非歧視的貿易體系和貨幣兌換的固定匯價。1971年,尼克松總統與財政部部長康納利采用貨幣和貿易手段強迫美元貶值;但他們并沒有明確地威脅使用武力或撤出對美國盟國提供的軍事保護。

外交政策議程受國際貨幣問題增加或問題間等級消失的影響少于受本身特性變化的影響。當這些問題與其他經濟問題爭議較少時,軍事安全往往左右外交政策,問題之間出現明確的等級之分。20世紀以來,對貨幣問題的政治關注驟然上升,國際貨幣問題領域的跨政府關系最為顯著,最重要的跨政府關系發生在英格蘭銀行行長蒙塔•古諾曼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本杰明•斯特朗之間。兩人對金本位制都深信不疑,并主張各國中央銀行應在中央政府的監督之下進行獨立的合作,共同制定國際貨幣政策。這些共同信念為他們之間的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導致他們不時與本國財政部門發生沖突。總體而言,兩位央行行長支持緊縮的貨幣政策,卻擔心國內政治壓力阻止該政策的通過。不過,他們之間的合作可以緩解這種壓力。

我們可以用問題結構模式分析布雷頓森林機制的演變。在該機制下,相對于平價而言的貨幣堅挺或疲軟,本國外匯儲備規模是一個國家政治上強大或軟弱的重要原因。20世紀60年代,美國試圖在機制規則內避免對美元的擠兌和美元貶值,因而其地位越來越弱。德國、日本等債權國的外匯儲備增加,處于強勢地位。美國試圖說服它們不使用外匯儲備所代表的權力,盡管根據布雷頓森林體系所假定的條件(即美元名義上與黃金自由兌換),這些國家更為強大了。因此,這些假設條件卻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威脅。美元貶值,則德國、日本必深受其害,因為它們不得不降低手中所持美元的價值。顯然,債權國對美國的影響,有賴于美國根據舊觀念和舊規則進行博弈的意愿。如果美國毅然決定改變它們,則局面將會完全改觀。1971年,美國打破舊機制的規則,擺脫該機制對美國行使經濟權力影響國際貨幣政治的限制。此時,它能夠運用自己的基本經濟力量——其強大的經濟、對外貿易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低比率及其絕對經濟規模——和軍事、政治影響,改變貨幣博弈的規則。美國暫停了美元與黃金的自由兌換,不再為兌換的要求所掣肘。美國發現,自己1971年以后的談判地位比過去穩固得多。我們必須小心對待這些作為權力指數的數字,因為它們至多是粗略的近似值。但是,在布雷頓森林機制中,儲備水平至為關鍵,因為一國貨幣必須根據既定的比價用黃金或外匯贖回。對任何國家而言,允許本國貨幣幣值變動都是難以作出的抉擇,(在得不到普遍的贊同或機制發生變遷的情況下)美國尤其不可能。1971年之后,貿易戰或其他形式競爭的陰影使基本權力標準——如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比例——成為更重要的權力資源。

“貨幣戰爭”之說已經風靡全球,已經使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擁有全世界最多外匯儲備的中國樹大招風,西方國家正竭力將挑起貨幣戰爭的帽子扣到中國頭上,美國某些政客更企圖將匯率與貿易戰掛鉤,從而將目前還只是形象說法的“貨幣戰爭”發展成為現實,其中最引人注目者莫過于美國眾議院以348∶79高票通過的針對人民幣的《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這部法案將中國或別國匯率政策視為對該國出口商品的“不公平補貼”,主張授權美國商務部借此對美國從這些國家的進口征收額外的高關稅。

其實,對中國匯率政策的指責充斥了太多的不實事求是。美元是國際貨幣體系核心貨幣,這個地位又是美國要竭力維護的,美國又是中國數一數二的貿易伙伴,中國絕大多數對外貿易都用美元計價結算,……所有這些客觀事實決定了中國人民幣定價的貨幣籃子中美元占比最高,也就是美元的貨幣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民幣的匯率,貨幣領域的爭端其實是一個國家對外政策的需要。

參考文獻:

[1]RichandN.Gardner,Sterling-DollarDiplomacy:

TheOriginsandProspectsofOurInternationalEconomicOrder[M].Oxford∶ClarendonPress,1956.

[2]庫勒.貨幣戰爭[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

[3]科普蘭.匯率與國際金融[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4]陳曉莉.匯率變動對金融體系的影響[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