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壓力策略論文

時間:2022-04-14 09:05:00

導語:人民幣升值壓力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幣升值壓力策略論文

世界經濟—片灰暗,中國經濟卻光彩照人地站在舞臺中央。當掌聲響起來的時候,我們同時又聽到了前排觀眾嘰嘰喳喳的飛短流長。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關于人民幣應該升值的言論在國際上傳得沸沸揚揚。自2002年下半年以來,日本和美國官方相繼拋出了關于人民幣匯率應該做出調整的發言。一時間,人民幣匯率成為國內外政界、學術界以及金融實業界矚目的熱點問題。

2003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熱氣騰騰,但是潛在的謎團撲朔迷離。有的宏觀經濟學家敏銳地指出,在觀察中國宏觀經濟的時候,人民幣匯率是綱(宋國青,2003)。在目前的形勢下,對人民幣匯率的討論顯得更為迫切:人民幣為什么會突然面臨升值的壓力?在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下,是否應該積極調整人民幣名義匯率?人民幣如果升值會面臨哪些方面的成本和收益?人民幣匯率制度調整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

一、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和內部壓力

人民幣升值輿論分別來自內外兩方面的壓力。

1.外部壓力

1995—2002年,美國對外保持了強勢美元政策,美元經過貿易比重加權的名義有效匯率升值27%,剔除價格因素影響后的實際有效匯率升值34%.強勢美元政策雖然促進了同時期美國的經濟增長,但也給美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根據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Bergsten(2003)的觀點,美元升值1個百分點會帶來100億美元的經常項目逆差,持續的美元升值最終造成了每年超過5000億美元的經常項目逆差(相當于美國全年GDP的5%)。過去五年中,有四年的經常項目赤字/GDP比率每年上升接近1個百分點。經常項目赤字的不斷積累使得美國目前的凈國際投資頭寸達到了3萬億美元,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為了對經常項目赤字和資本出口融資,美國每年需要引進1萬億美元。美國可持續的凈國際投資頭寸/GDP比率為30%~35%,如果超過這一警戒線,巨額貿易逆差隨時可能給美國經濟帶來雪崩。在這一形勢下,強勢美元政策勢必進行調整。

在巨額貿易赤字的壓力下,布什政府實際上已經放棄了前任的強勢美元政策。2002年以來,美元開始貶值。截至2003年6月,經過貿易比重加權的美元累計貶值10%~20%,但是,這尚不足以將美元調整到可維持的經常項目赤字水平。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認為美元的貿易加權匯率還需要再貶值10%-15%,才能夠將“經常項目赤字”/GDP比率調整到可持續的水平上。然而,如何才能促成美元的持續貶值呢?

根據美聯儲采用的貿易加權美元指數,對美元幣值影響程度最大的美國貿易伙伴國貨幣依次為加拿大元、歐元、日元、墨西哥比索和人民幣。加拿大和美國唇齒相依,墨西哥既是美國的近鄰,又是穩定拉美金融局勢的關鍵。因此,未來匯率走勢集中體現在美元、歐元、日元和人民幣的博弈上。在2002—2003年初的美元貶值過程中,美元相對歐元貶值幅度很大,但是對日元貶值幅度很小。當前歐元對美元可能已經高估了歐元,出于歐洲的貿易保護主義壓力和雙邊政治關系的考慮,歐元繼續升值幾乎不可能。在美元貶值過程當中,日本官方一直阻撓日元升值,過去一段時期內日本政府動用330億美元干預外匯市場以阻礙元升值,這至少減少日元升值4%.美國政府一再向日本政府施加壓力,反對它干預外匯市場的做法,但是,日本經濟已經焦頭爛額,出口部門成為日本惟一有競爭力的部門,因此日本非常擔心日元升值對出口帶來不利影響。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逆風飛揚,出口勢頭非常迅猛,外資源源不斷地流入,外匯儲備一再創出新高。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和日本均出現了要求人民幣升值的言論。日本宣稱中國向外輸出通貨緊縮,美國則號召中國實行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其真實動機都是希望中國承擔世界經濟調整的沉重成本。由于美國經濟遲遲難以強勁復蘇,強勢美元政策不得不調整,而美國又不愿意單方面承擔美元貶值的代價,所以勢必要求主要貿易國的貨幣升值。歐元在前一輪已經完成了升值,日元和人民幣升值成為下一步貫徹美元貶值的目標。在中國日益崛起的制造業競爭壓力下,日本政府擔心單方面升值會讓已經競爭白熱化的出口產業雪上加霜。但是,如果日本貨幣當局繼續干預外匯市場阻礙日元升值,勢必會遭到美國反對。于是,美國和日本都把矛頭指向人民幣。

2.內部壓力

如果拋開外部的輿論壓力和政治問題,從國內的宏觀經濟穩定和經濟可持續增長角度來看,本幣是否應該升值取決于名義匯率是否偏離了中長期的均衡匯率水平。如果偏離了均衡匯率的中長期運動趨勢,名義匯率就需要相應調整,否則就出現了所謂的匯率失調現象。匯率失調成本非常高,它不僅意味著國內經濟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同時也會給短期的宏觀經濟管理帶來困難,長期的經濟增長和短期宏觀經濟穩定都將受到不利影響。最終,失調的名義匯率水平也不能維持。

這里所說的均衡匯率是一個中長期的概念,它意味著與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保持一致的均衡匯率水平,同時也是能夠最有效地保證資源合理配置度和宏觀經濟穩定的匯率水平。需要指出的是,均衡匯率并不是指人們常說的購買力平價。因為均衡匯率應是動態均衡,而不是像購買力平價所描述的那樣簡單地與物價指數相協調的匯率。而且,匯率可能會隨著貿易條件、勞動生產率等基本經濟要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時,按照購買力平價算出的均衡匯率反而可能是不均衡的。同時,盡管在短期內也存在理論上的均衡匯率,但是短期內有很多不確定因素都會影響到匯率水平,比如通過預期影響均衡匯率水平的泡沫因素。因此,發現短期均衡匯率既不現實,同時對匯率政策調整也沒有太多參考意義。比較而言,對判斷匯率是否失調更有意義的參考指標是中長期的均衡匯率水平。中長期內,影響均衡匯率的短期泡沫因素都被剔除,中長期均衡匯率主要由經濟中一系列經濟基本面因素所決定。人民幣是否應該升值的關鍵參考依據就是中長期內人民幣均衡匯率的變動趨勢。

人民幣中長期內的均衡匯率運動趨勢如何呢?我們比較了目前測算實際均衡匯率的四種方法體系,最終確定了單方程協整均衡匯率模型(張斌,2003)。這個模型用一系列在中長期內與實際均衡匯率保持穩定關系的經濟基本面因素確定均衡匯率水平。與以往用相對購買力平價測算均衡匯率的方法相比,這套方法在理論上更加優越,它允許均衡匯率在中長期發生變動。

我們確定的均衡匯率模型得出了以下三個對目前匯率政策具有參考意義的結論:第一,1994—2001年,均衡匯率累計升值了20.6%,平均每年升值2.6%,模型顯示中長期內的均衡匯率面臨平穩的持續升值趨勢;第二,進入2002年以后,隨著美元貶值,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也跟著發生較大幅度的貶值,這與人民幣實際均衡匯率的運動趨勢正好相反,人民幣較大程度地偏離了均衡匯率水平。我們估計,2003年上半年人民幣低估幅度至少達到了6.5%~10%;第三,模型中均衡匯率升值主要推動因素是:(1)國內制度改革所帶來的廣義的相對技術進步;(2)對外開放政策,尤其是吸引外資政策對廣義技術進步的推動。

模型中得到的一個基本結論是,人民幣實際均衡匯率在1994年以后面臨持續的升值趨勢。為什么這個區間內人民幣名義匯率成功地保持了固定匯率,而沒有受到均衡匯率升值的持續性壓力呢?主要原因是,在此期間美元處于強勢,而人民幣實行了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盡管人民幣名義匯率不變,但是隨著美元名義有效匯率升值,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也跟著升值了將近20%,所以,均衡匯率升值對名義匯率的壓力不是非常明顯。但是,時移事異。隨著美元貶值,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跟著貶值,這時候均衡匯率升值對名義匯率升值的壓力就凸現出來了。

二、人民幣低估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

如果人民幣均衡匯率只是在外部輿論壓力下出現了短期均衡匯率低估,而中長期的均衡匯率水平與目前的名義匯率并沒有發生趨勢性的偏離,人民幣名義匯率就不需要調整。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主要解決辦法應該是加強與外部的溝通協商,并通過國內其它一些政策措施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目前的名義匯率水平大可不動。如果人民幣中長期的均衡匯率存在趨勢性的升值趨勢,目前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就需要做出調整,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水平需要根據中長期的均衡匯率運動趨勢做出調整。否則,與人民幣實際均衡匯率偏離的名義匯率意味著匯率失調,會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依然面臨巨額的經常項目逆差,美元在未來時期內走強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美國力圖將經常項目赤字調整到可持續水平,美元還有可能進一步下調。對于中國目前的單一釘住美元匯率制度來說,美元升值有利于緩解人民幣實際均衡匯率升值的壓力。但是,如果美元穩定或繼續貶值,人民幣升值壓力則會凸現出來。人民幣名義匯率如果沒有及時調整,出現了所謂的匯率失調格局,將會對經濟資源配置和長期經濟增長、國內宏觀經濟穩定、收入分配和產業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第一,從資源配置和長期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盡管匯率低估對出口部門和進口替代部門有利,但是損害了非貿易品部門的發展,實際上意味著對兩個產業采取了歧視性的差別政策。匯率低估則以外幣表示的本國產品價格更為便宜,出口競爭力可能因此提高。同時,以本幣表示的進口品價格上漲,從而抑制了本國居民對進口商品的需求,限制了進口。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國內需求的增長相對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