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問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6 03:26:00

導語:人民幣升值問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幣升值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人民幣升值問題是近年來經濟學界的熱點問題。人民幣升值壓力最初起源于國際社會,但國內經濟基本面、匯率制度與經濟政策也構成了升值壓力的重要來源。文章分析了升值的利弊,并指出短期內弊大于利,長期來說利大于弊。最后從宏觀經濟政策、匯率機制、外貿企業等角度分析了針對升值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國際壓力國內壓力匯率機制改革

一、問題的提出

人民幣升值問題近幾年來一直是經濟學界的關注的焦點,前一段時間人民幣升值后引起國內外廣泛的關注。2000年~2001年是貶值和升值論戰的交匯點,2003年~2004年升值問題則達到了一個受關注的高峰。本文從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來源、升值對經濟的影響、應對升值的策略思路等方面來展開陳述。

二、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來源

關于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來源,既有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也有國內經濟因素的影響,因此以下從國內、國際兩個角度來分析。

1.國內因素

(1)經濟基本面因素。在經濟基本面角度,人民幣升值壓力分為短期壓力和長期壓力。短期壓力是內外經濟失衡的結果。即取決于市場上外匯的供求關系。具體表現為:①國際收支狀況。1999年以來,我國國際收支保持了經常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近年來雙順差和外匯儲備大幅度攀升。到2004年底國際收支順差已超過6000億美元。同時,外國直接投資也保持了較快增長,2004年吸收外資達到620億美元。②持有大量外匯儲備,會導致本幣升值。大量外匯儲備即大量順差導致在國際市場上對本幣需求量增長。同時,較多的外匯儲備表明政府干預外匯市場、穩定貨幣的能力較強,增強外界對本國貨幣的信心,有助于本幣升值。1994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從212億美元升至2004年年底的6099億美元。③相對利率。利率作為使用資金的代價,也會影響匯率。當利率較高時,使用本國貨幣的成本上升,使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供應相對減少;同時,利率較高也表示放棄使用資金的收益上升,將吸收外資內流,使外幣供應相對增加。這樣,利率的上升將推動本國貨幣匯率的上升。近幾年來,針對世界經濟的持續低速增長,各國普遍采取了降息政策,使得我國的相對利率較高。

長期壓力是經濟長期走強的結果。經濟的長期走勢是決定人民幣匯率最重要的因素,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是實現人民幣穩定和升值的基礎。1997以來,中國經濟以年均超過8%的速度持續高速增長,從發展趨勢看,2020年以前仍可望實現持續快速增長。日本和其他成功實現趕超的國家的經驗證明,在一國經濟和貿易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其貨幣都無一例外地經歷了升值。經過20多年來快速的增長,中國對外貿易和GDP已躍升至世界前位,在迅速趕超過程中,人民幣升值乃是必然的趨勢。

(2)匯率機制因素。目前升值壓力來自外匯供給持續大于外匯需求。但是由于現行的匯率制度的限制,我國市場上的外匯供求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供給和需求,而是由政府控制或規定的“供給”和“需求”。如按照我國的結售匯制度,企業外匯收入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支出則需憑有效票據到銀行購匯,而外國投資者投資的外匯也“賣給”中央銀行,以換取相應數量的人民幣在中國國內使用。這種制度使國內對外匯的需求十分有限,給人民幣升值帶來了壓力。因而升值壓力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政府對外匯市場的過分管制。

(3)對外經濟政策因素。我國長期實行的貿易與外資政策也是造成升值的重要壓力來源。包括:鼓勵出口和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政策導向;扭曲的引資政策:貿易上獎出限入、資金上寬進嚴出的政策等;從而造成了外匯的供大于求。政策因素所導致的升值壓力最后仍然會在經濟基本面因素中反映出來。

綜上所述,人民幣升值壓力是客觀存在的,升值趨勢具有內生性,是中國經濟體系內部生成的。

2.國際因素

人民幣升值的內在壓力是客觀存在的,但近期更大的升值壓力卻是來自國際社會。2002年,日本等國開始在國際上散布“中國輸出通貨緊縮”論,并逐漸升級為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到2005年,日美歐等主要發達國家基于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紛紛要求人民幣升值。其邏輯起點是“世界工廠論”,再演化出“出口問題”,又引申出“輸出通貨緊縮論”,這三種論調是一脈相承的,都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壯大和出口的迅速增長對其他國家構成了威脅。

人民幣事實上的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也造成了升值壓力。2002年以來,美國推行弱勢美元政策,美元對國際主要貨幣大幅貶值。由于人民幣實行事實上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隨著美元貶值,人民幣相對歐元、日元等國際貨幣貶值,因而引起有關國家的不滿,升值壓力驟升。

綜上所述,人民幣升值壓力分為近期升值壓力和長期升值趨勢。近幾年來我國貿易順差和利用FDI規模及外匯儲備的大幅上升、國際社會的炒作和施壓導致了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從而造成了人民幣升值的近期壓力,其背后深層原因則是國內有關經濟政策、體制,以及國際社會的施壓共同造成。另一方面,就人民幣長期升值趨勢而言,我國目前相對穩健的經濟基本面狀況和未來經濟發展趨勢是其內在動力,因而人民幣升值壓力具有內生性,人民幣將面臨長期升值趨勢。

三、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負面影響

(1)引發中國經濟泡沫,最終導致長期經濟衰退。如果人民幣升值,最擔心的是重復日本的老路。1985年的“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經濟的三步曲是:先是出現經濟泡沫,股票、房地產價格大幅度飆升;然后是泡沫破滅,股價等大幅下跌,最后經濟陷入長期衰退。如果中國允許人民幣升值,將會引發國際投機資金的涌入和國內投機資金的出現,導致中國貨幣供應量在短期內急劇增長,引發通貨膨脹。通脹壓力將逐步轉移到資產上(如房地產、股票等),形成資產“泡沫”,當經濟泡沫破滅之時,也就是中國經濟轉入長期衰退之時。

(2)嚴重影響中國的出口貿易,導致失業增加、通貨緊縮加劇。如果人民幣升值,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將極大削弱,首先受到打擊的是出口企業,進而影響非出口企業。2004年,中國對外貿的依存度高達70%。表明中國經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同時,中國賺取的只是加工部分的加工費。在價值鏈中,加工產業的利潤只有5%。升值對于中國的出口企業有可能是生死攸關的。

(3)加大外商投資成本,嚴重影響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升值會提高外國對中國直接投資的成本。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外資接受國。同時,中國對外國直接投資的依賴和對外貿的依賴是相關聯的。從2001年到2003年中國進出口額從5000億美元跨越了8000億美元臺階,增加了3416億美元,其中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增加了2132億,占了增長總額的62%。這些數據表明,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對外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密不可分。因此直接投資的減少會降低經濟增長速度。

除了以上三種最重要的負面影響,人民幣升值還會帶來財政赤字增加、迫使國內企業向國外轉移、投機性資本帶來的金融風險等負面影響。

2.正面影響

升值的正面影響,簡單的說,就是人民幣資產增值,國際購買力增加,有利于外貿進口。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降低國外資源的采購成本,使原材料進口依賴型廠商成本下降。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人民幣升值使我國從能源、原材料進口中得益,如鐵礦石、石油等緊缺資源。

(2)有利于企業提高長久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人民幣適度升值,可以利用進口品成本降低的有利時機,引進國外高新技術和設備,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貶值雖有利于促進出口,但只是暫時的競爭力,而只有產品、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競爭力才是長久的。

從吸引外資的角度來說,升值使外資的投資成本增加,但技術密集型外資企業的受影響程度遠小于勞動密集型企業,這也符合我國產業政策和科技進步的需要。鼓勵外資在更大程度上參與國內產業結構優化,使中國擺脫“世界工廠”形象。

(3)有利于減輕償債負擔。人民幣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就會帶來幾十億美元的外匯盈余。加之我國中長期負債高達80%以上,目前又已進入償債高峰期,適度升值對于緩解當前的償債壓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4)有助于國際金融資本對人民幣的投資。人民幣升值,會使人民幣成為人們的財富借以保值升值的購買對象,人民幣在國際上將產生“黃金效應”。人民幣將具有變相的舉債功能,即我們只要多支付人人都愿意持有的人民幣,就能夠獲得自身所需的經濟資源,其實這相當于人民幣將成為國際上不付利息的債券。增強了本國經濟抵御風險的能力。

除以上好處外,升值還能對本國居民產生積極影響、使國內企業對外投資能力增強、外商投資企業盈利增加、中國資產出賣更合算、增加國家稅收收入等。

3.對人民幣升值利弊的評價

對人民幣升值的利弊進行綜合權衡,仍然要按短期與中長期分別考慮。

從短期看,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鼓勵出口與外商投資的外向型經濟政策,使我國經濟的出口依存度較高,人民幣升值確實會在短期內帶來出口減少、失業增加、通貨緊縮加劇等惡果。雖然升值會增加人民幣的國際購買力,給中國的外貿進口帶來好處,但目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高于進口依存度。也就是說,從眼前可以量化的指標來看,中國從人民幣升值中得到的好處少于升值帶來的損失。即從短期看,升值是弊大于利的。

從長期看,企業可以利用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國際購買力增加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提高企業的長久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匯率改革將促使出口企業轉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技術水平,改變世界工廠形象。同時將引導一部分資源流向非貿易部門。也會促使企業投資的項目更關注國內市場,更多地通過提高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從而減少中國經濟對外貿的依賴,使中國經濟可以更平衡、穩定和持續地發展。因此,從長期看,人民幣升值是利大于弊的。

四、針對人民幣升值的思考

綜上所述,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利有弊,如何才能因勢利導,采取正確的對策,充分利用升值的正面影響,克服升值的負面影響來發展我國的經濟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思考:

1.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采取措施緩解升值壓力

針對升值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又有來自國內的經濟基本面、政策面,以及來自國際的升值壓力,首先應該采取措施緩解升值壓力,減輕升值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

來自國內的壓力主要是由出口導向型經濟政策造成的,緩解升值壓力主要從以下方面展開:(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不合理的出口依賴型和投資依賴型的經濟增長結構,實施向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2)改變粗放式外貿發展戰略。長期以來我國奉行的是以出口創匯為目標的粗放式貿易發展戰略。這種貿易增長方式扭曲了國內資源配置,成為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應改變傳統的粗放式外貿發展戰略,加快出口增長方式由“規模導向型”向“效益導向型”轉變。(3)調整外資政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制訂了“以市場換技術”的鼓勵外資的戰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增長。現在看來,市場換出去了,但技術卻沒有換回來。同時,在各種優惠政策下,我國利用FDI規模逐漸增大,成為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另一個重要來源。因此,在外資政策上也應由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

對于國際壓力,可以考慮以下幾點:第一,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對話,使世界各國能夠理解中國維持人民幣穩定不僅有利于中國,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第二,加大宣傳力度,讓世界了解實際上中國的進口速度快于出口速度;第三,減少出口退稅抵消部分間接貶值影響;第四,適度放寬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如上下各浮動三個百分點;第五,針對已經出現的和將來可能出現的報復措施制訂預案謹慎應對,有備無患。

2.在匯率機制方面:繼續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

一方面,中國目前政府干預過多的匯率機制也是人民幣升值壓力的重要來源。

另一方面,從經濟基本面角度看,長期來說,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穩定增長,人民幣必然會呈現長期升值的趨勢。同時,從長期看,升值會促進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促使產業結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所以從長期看,人民幣升值更多體現出的是升值趨勢,而不是升值壓力。因此,長期來說不是緩解升值壓力的問題,而是要建立符合市場機制的匯率制度,使匯率能夠真實反映外匯供求狀況。

建立符合國情的、有效的匯率機制,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1)完善人民幣匯率的生成機制:減少央行在市場上的干預頻率,代以其他經濟手段調整匯率水平;將目前國內企業的強制結售匯制逐漸過渡到意愿結匯制,建立銀行、企業間外匯市場,放開主要外貿企業進入外匯市場,使整個外匯供求有效地出清價格。(2)推進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兌換改革。使人民幣最終成為完全可兌換貨幣。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不斷上升,這與人民幣非自由兌換的現狀極不相稱。因此需要提高經常項目的可兌換程度,增加經常項目外匯支出使用額度;同時,慎重、有序地推進資本項下的可兌換進程。(3)加強外匯風險管理,大力發展人民幣衍生金融產品的市場建設,也是完善的外匯市場所必不可少的。

3.對于外貿企業:采取措施化解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損失

中國外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主要憑借其低價優勢,人民幣升值無疑削弱了低價優勢,給企業帶來損失。因此應對人民幣升值,企業應該加強技術創新,改善產品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可采取以下措施:(1)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我國出口企業往往生產低附加值產品,升值后,降價空間非常有限,無法消化升值帶來的不利影響。所以應當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從而有較大能力承受升值影響。當然,對大多數企業來說,這需要長期的努力。(2)加速產品換代,走差異化道路。我國出口產品同質化嚴重,只能依靠價格競爭。面對升值壓力,價格優勢也不成為優勢。因此需要注重產品差異化與品牌化戰略,尋找新的競爭點。(3)利用升值有利進口不利出口的特性或針對不同國家升值幅度不同的特性,企業可以通過調整進出口比重、調整進出口國家與地區的手段來化解升值造成的損失。當然,這仍然是一個較為困難的過程,需要企業付出努力。

參考文獻:

[1]夏建偉劉愛文:《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與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調整》,華東經濟管理,2006.4

[2]陳恩富祝富強:《正確認識和應對當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國際經貿探索,2004.3

[3]耿選珍李亮賈林蓉:《淺析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西昌學院學報,2005.12

[4]張杰:《對本次人民幣升值的幾點思考》,黑龍江對外經貿,2006.1

[5]崔思思:《論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理論界,2006.2

[6]黃其暢:《淺談當前人民幣升值壓力及我國的匯率政策》,金融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