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合作助力人民幣國際化推進策略

時間:2022-06-07 03:56:11

導語:貨幣合作助力人民幣國際化推進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貨幣合作助力人民幣國際化推進策略

摘要:中歐雙邊貿易往來的不斷深入,促使雙方貨幣合作程度持續加深,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亦隨之加速。然而,中歐貨幣合作推進導致歐盟對中國出臺對外戰略持有政治偏見。與此同時,美歐關系修復對中歐合作產生阻礙、市場化貿易主體合作占比偏低的現實困境均對人民幣國際化產生影響。由此,強調“本幣主導”性原則,深度做好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頂層設計,積極推進BIT協定快速落地,著力發揮市場主體參與合作效能,方能更好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關鍵詞:中歐貨幣合作;人民幣國際化;國際貨幣體系

歐盟作為中國最大貿易合作伙伴,雙邊貨幣合作發展勢頭良好。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與歐盟進出口貿易額高達4.588萬億元,同比增長3.9%。2020年12月30日,歷時7年的《中歐投資協定》(BIT)圓滿落幕,標志中歐雙方將在海運、航空、電信服務等行業具有更深入合作,雙邊貨幣合作有了更廣的結算空間。并且,中歐在降低美元貿易威權、構建更加開放的國際貨幣體系等方面有著共同訴求,中歐貨幣合作有了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的現實條件與潛在益處。是以,深入分析中歐貨幣合作面臨的困境,針對性提出推進策略,期望能夠為促進雙邊貨幣合作,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方針獻計獻策。

一、中歐貨幣合作利好人民幣國際化

(一)中歐在降低美元威權方面有共同訴求

美元作為現行世界本位貨幣,其獨有威權對國際經濟產生極大影響。尤其在金融危機后,美元本位制貨幣體系弊端凸顯,負面外溢性風險促使國際“去美元化”呼聲日益高漲。在降低美元威權方面,中歐有著共同目標訴求。對中國而言,降低美元威權是大勢所趨。日前美國將對中國取消結算資格、進行美元制裁的消息傳播愈演愈烈。特別是2020年7月,美國宣布對與香港有相關業務往來的銀行進行制裁,力促美元與港元脫鉤。是以,維護中國經濟利益,降低美元威權成為首要目標。對歐盟而言,降低美元威權是形勢所向。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美元與歐元同屬競爭關系。此消彼長下,降低美元威權成為歐元提高國際地位最好時機。如俄羅斯遭遇美元制裁后,立即掀起“去美元化”風潮。據俄羅斯央行數據,2020年中俄第一季度貨幣交易中,歐元結算率增至30%,同比增長8%。顯然,歐元成為俄羅斯“去美元化”戰略的最大獲利方。從中歐兩方視角來看,降低美元威權的共同目標,是夯實中歐貨幣合作、利好人民幣國際化的先決條件。

(二)中歐在建立多元國際貨幣體系方面有共同需求

美元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依然占據主要交易結算地位,這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存在波動性過高風險。由此,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發展,對于提升全球經濟抗風險能力意義重大。而在建立多元國際貨幣體系方面,中歐均有共同利益需求。對中國而言,中歐貨幣合作的推力,不僅能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還是推動人民幣建立多元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基石。2019年9月,《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對人民幣國際化戰略進行了全方位研討,并指出深化中歐貨幣合作對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以及建立多元國際貨幣體系意義重大。對歐盟而言,中歐貨幣合作是助力歐元走向多元化貨幣格局的重要支撐。2020年12月,歐洲穩定機制總裁在博鰲亞洲論壇強調,中歐貨幣合作是歐元國際化的關鍵一環,利于“去美元化”并建立多元國際貨幣體系。

(三)中歐在構建更加開放的國際貨幣體系方面有共同訴求

縱觀美元國際化過程,本幣資本輸出是加速其國際化的重要環節。換言之,本幣帶動企業、產品“走出去”,通過建立開放的本幣國際使用環境,可持續推動本幣國際化。目前正值國際貨幣從單一化向多元化方向轉變,對于人民幣與歐元的國際化,從中歐貨幣合作角度開發資本市場成為雙方戰略訴求。2020年5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亦指明,積極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能助力中國構建更加開放的人民幣國際發展市場。但近年來,中美關系惡化,為雙方帶來貨幣金融脫鉤風險。并且2020年5月美方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對資本投資者屬性進行了共產黨身份限定,收窄了中美資本市場合作力度,試圖拖緩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面對此壓力,中國開放資本市場與歐盟建立積極聯系,促進雙方構建更加開放的國際貨幣體系勢在必行。2020年11月,中國國際傳播規劃局與歐洲新聞臺共同開展《對話世界:后疫情時代中歐合作展望》研討會。與會嘉賓表示,中歐雙方通過鋪設便利投資通道,擴大資本市場開放力度,不僅能為中歐營造持續互惠的貨幣合作環境,還可助力構建更加開放的國際貨幣體系。

二、中歐貨幣合作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的潛在益處

(一)中歐貨幣互換協議拓展人民幣國際化的覆蓋面

中歐開展經貿交易以來,合作往來不斷穩固。2013年起,中歐雙方開啟貨幣互換合作(表1),借此拓展人民幣國際覆蓋面積的同時,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其中,2013年10月,中歐雙方中央銀行簽署為期三年的貨幣互換協議標志著中國央行與三大“世界銀行”中兩家達成貨幣合作共識,顯著提升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得益于此,國際諸國也積極與中國簽署貨幣互換或續簽協議。截至2020年末,中國央行先后同韓國、蒙古、阿根廷、日本、英國、匈牙利等39個國家或簽署或續簽了3.47萬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覆蓋全球各發達與新興經濟體。可見,中國貨幣互換協議的順利簽署及續簽,極大地拓展了人民幣國際化的覆蓋面。

(二)開放交易清算資格可提高人民幣國際化使用率

境外人民幣清算業務是由中國央行授權,在境外具備清算資格的國家地區,由中資銀行向參加行提供人民幣交易業務的清算服務。一般而言,唯有境外中央銀行或監管機構與中國央行簽訂清算合作備忘錄,才能獲取人民幣清算資格。據《2020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截至2020年末,人民幣清算業務覆蓋逾160個國家與地區,累計清算業務發生額高達52萬億元,相較開放交易清算資格的2009年增長14428倍。其中,歐盟企業中以人民幣為清算貨幣的超46%,并且21%的企業還表示未來一年愿意繼續使用。可見,人民幣清算資格的不斷開放,促使人民幣使用率大幅提升,對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具有顯著益處。且據中國央行官方數據,截至2021年1月,由中資銀行主擔的境外人民幣清算行已設27家,其中歐盟占5家,覆蓋境外25個國家和地區。簡單來說,開放境外人民幣清算資格,可顯著提升人民幣結算使用率,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的里程碑。

(三)良好的債券合作局面提升

人民幣國際化認可度2021年3月,富時羅素報告稱,中國債券指數波動指數僅為4.1%,遠低于美國的15%,是國際債券指數走勢最穩定的國家。再加上,疫情打擊下中國經濟復蘇迅速,促使中國債券替代美債成為歐盟投資者的理想“避風港”。據中國一帶一路網數據,截至2020年底,國際投資者已持3.3萬億元中國債券,同比增持率達48.8%。其中,2020年11月中國面向歐盟投資者的312億元債券,一經發行即受到瘋狂搶購。不僅如此,隨后歐盟投資者還預購了高達1402億元的債券類產品。對此數據,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分析主管劉立男指出,穩定的中國債券指數加速中歐貨幣合作的同時,還將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此同時,歐盟也以實際行動力挺中國發行人民幣債券,如2019年8月,由意大利定制的第一期“存、貸款機構人民幣債券”便順利發行。此后,眾多歐盟成員國及其他盟外國家頻繁與中國接觸,洽談人民幣債券發行事宜,形成了良好的債券合作局面。由此可見,穩定的中國債券指數增強了世界諸國對人民幣發展前景的信任,中歐良好的債券合作進一步切實提升了人民幣國際化的認可度。

三、中歐貨幣合作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的現實困境

(一)政治因素影響中歐貨幣深度合作

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對歐盟出口貨幣交易額為3萬億元,同比增長5.6%。雖然中歐貨幣合作呈現增長態勢,但仍低于2019年8%的增速。中歐貨幣合作出現放緩現象,究其原因在于歐盟主要成員國對“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中東歐合作”(“17+1合作”)戰略抱有強烈政治疑慮。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德國始終認為這是中國試圖介入歐洲秩序的不良舉措,從而持有強烈戒備心理。尤其2019年4月,希臘加入“17+1合作”后,德方認為中國此舉政治色彩顯著、政治風險濃烈,有明顯分裂歐盟意圖。就此,德國外交部部長加布里爾公開呼吁歐盟成員國于政治上制定對華戰略,確保自身利益不受損。不僅如此,針對中國5G安全部署,歐盟各國更以“網絡間諜”行徑予以界定,并在2021年2月出臺的《開放、可持續和果敢的貿易政策》中加以限制。而意大利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協議后,西方媒體更大肆炒作“中國拉攏東歐”、“分化歐盟”等話題,使歐盟成員國對中歐合作持保留態度。可見,政治因素不僅對中歐貨幣合作造成阻礙,更不利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二)美歐關系修復對中歐合作產生阻礙

據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歐貨幣交易額為4.43萬億元。然而,在中歐貨幣合作持續增長時,歐盟亦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征最高達99.7%的關稅。這其中,美歐關系緩和對歐盟貨幣政策的影響是重要原因。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2020年11月,歐盟委員會起草《歐盟—美國全球變化新議程》,試圖修復雙方盟友關系。同時,美方在拜登政府上臺后,通過慕尼黑安全線上會議、七國集團會議就涉及利益與英法德等國“達成共識”,希望借助“重振與盟友關系”,達成阻緩中歐合作的目的。針對中美關系,俄羅斯戰略問題專家成員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也表示,拜登上臺后,必將借助緩和美歐關系時機,加劇抑華策略。此類美國試圖影響歐盟外交政策,進而遏制中國人民幣國際化的野心,一定程度制約了中歐貨幣合作發展,阻礙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三)市場化貿易主體合作占比偏低

自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實施以來,中國政府就中歐貨幣合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其中,政府主體因利好政策的扶持作用占據主導地位,其出臺的貨幣互換、清算及債券發行等措施,在提升人民幣國際化認可方面成效顯著。此情形下,市場化主體參與程度不顯,尤其是企業主體占比偏低問題凸顯,對于人民幣國際化推動作用較弱。且“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市場化主體合作占比若低于50%,將影響穩定的人民幣匯率形成,降低境外投資者的人民幣使用意愿,甚至阻塞人民幣跨境循環流通渠道。長遠來看,市場化人民幣使用營商環境不達標,極不利于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空間。以債券發行為例,據財政部數據,自2019年中國于巴黎首發主權債券后,到2020年11月,累計發行公司債券1.53萬億元,僅為政府債券的25%,并未在人民幣國際化中發揮足夠的推動作用。

四、中歐貨幣合作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策略

(一)強調“本幣主導”性原則

“本幣主導”性原則即歐方貿易主體在境外離岸市場進行人民幣兌換后,再開展貿易活動,以助力形成穩定的人民幣匯率。有鑒于此,中歐貨幣合作應強調“本幣主導”性原則。一方面,提升離岸市場人民幣交易頻次。央行金融研究所有關人士表示,中歐貨幣合作對于穩定人民幣匯率具有重要作用,其中,離岸市場的交易尤甚。換言之,中歐貨幣合作可通過增加離岸市場交易量,發揮其對人民幣匯率形成作用。離岸交易市場如粵港澳大灣區內商業銀行,可積極支持中歐貨幣合作主體使用人民幣進行產業轉移、供應鏈重構等投資活動。通過此方式,逐步增加歐盟乃至全球外匯市場非居民投資主體所持人民幣資產量,穩定人民幣匯率的同時,擴充國際人民幣交易渠道。另一方面,鼓勵商業銀行積極參與離岸匯市,并事先要求歐方投資者提供真實的單據,打破“一幣兩價”。商業銀行參與離岸匯市可增加兩岸人民幣融合性發展的可能性。基于此種可能,商業銀行需明確中歐雙方投資者出口退稅、海關單據等進出口證明,以及各項審批部門的核準文件,助力形成統一的境內外人民幣外匯市場,提升人民幣境外使用率。

(二)深度做好人民幣資本項目

可兌換頂層設計“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人民幣國際化程度需與其可兌換性進行直接關聯。細致來說,人民幣資本項目是人民幣資產在歐洲資本市場流動記錄的賬戶。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意味人民幣能夠自由流動。這對于中歐貨幣合作來說,進一步拓寬投資渠道的同時,還能擴大雙方貨幣的使用規模。是以,借力BIT落地之際,中歐貨幣合作可在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面做好路線、目標等匹配,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此時,穩健完善的中歐貨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頂層設計尤為重要。一是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逐步制度化。綜合運用法治化和市場化手段推進中歐貨幣資本項目可兌換規則的制定與落實。基于負面清單完善相關制度的列示標準,避免參照資本流動情況研判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以及可調控程度。二是做好資本危機應對風險框架。中歐貨幣合作勢必推動人民幣可兌換程度持續加深,進而導致中歐貨幣合作項目可能面臨各類金融不穩定因素。此背景下,積極完善人民幣與歐元資本項目政策儲備與機制體制,持續施行適度寬松的量化貨幣政策。疊加中國經濟開放紅利對歐盟乃至世界資本強大吸引力的同時,做好各類資本危機應對風險框架。

(三)積極推進BIT協定快速落地

2020年12月30日,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順利完成,為世界經濟帶來極大利好。歐盟中國商會會長周立紅表示,BIT落地可通過助力投資便利化,積極帶動人民幣國際化。一方面,中國需借力BIT塑造面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全新投資規則框架。圍繞加快人民幣國際化議題,推進BIT需堅守獨立貨幣政策前提,穩步推進中歐跨境資本自由流動。在此基礎上,真正落實中歐金融資本開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切實推進人民幣在BIT落地過程中的結算力度。另一方面,中國需著力優化中歐合作營商環境。2020年,中歐雙方就文本及負面清單問題對雙方貨幣合作作出了深刻闡述。以此為基本,中方可與歐盟就非歧視市場準入達成共識,于外資準入方面縮減負面清單。雙方合作可遵循“非禁即入”原則,通過優化中歐貨幣合作環境,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基石。

(四)著力發揮市場主體參與合作效能

2020年,中國央行公開發表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指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需以市場主體為關鍵著力點,推進中歐貨幣合作。基于此,中國可重點發揮市場主體參與作用,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首先,堅持市場驅動地位。中國政府可依據市場需求針對制定適合市場主體的投資政策,力促合作便利化。在此基礎上,中國央行及官方機構可通過消除人民幣使用限制額度,漸次消除合作制度缺陷,最大限度發揮市場主體的驅動效用。其次,堅持市場開放理念。基于開放資本市場理念,金融類企業可憑借政策優勢,實現中歐合作互聯互通。且中歐金融企業進行境內外貨幣合作過程中,當依據市場開放理念營造便捷高效的貨幣合作環境,為雙方貨幣合作主體提供便利。最后,引導市場發展。積極借力中歐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深度整合優勢,擴充市場合作主體。各合作主體可通過提升人民幣使用率,實現中歐貨幣良性互動,進而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胡弘志,左海聰.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中歐貨幣合作:動因及前景[J].國際貿易,2020(7):90-97.

[2]鮑陽,王根強,李瑞紅.東盟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的現實基礎、制約因素及推進策略[J].對外經貿實務,2020(7):53-56.

[3]劉功潤.“一帶一路”倡議給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機遇與風險[J].上海金融,2017(10):60-62.

[4]黃乃靜,汪壽陽.中歐貨幣匯率的極端風險傳播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18(12):5-21.

作者:包曉紅 單位:陜西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