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設計研究
時間:2022-12-11 02:52:07
導語: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礦山開采的主要特點在于占地面積巨大,經過開采后的礦山土地需要進行大面積治理。與此同時,礦山采礦本身多變,在新區域開拓時舊的采礦區域將會被廢棄,進而導致部分區域出現土地資源的浪費。隨著采礦作業的不斷深入,采礦所產生的環境污染還會對周邊居民的健康造成影響[1]。礦山的后續治理應當以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需要為前提,將平衡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和諧作為最終目標。在治理當中,需要不斷進行保護機制的建設,形成針對礦山生態環境和采礦方案的科學規劃。其中后續治理要與前期的采礦工程相互結合,以采礦的實際策略為基本出發點,進行治理方案設計,明確治理所要達成的目標。政府部門要在礦區治理當中發揮作用,通過政策導向和相關管理制度建設,起到對礦山治理的監督、激勵作用,進而解決礦山采礦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實現生態平衡。
采礦后續面臨環境問題主要來自于環境污染和破壞以及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等,因此礦山治理的目標應當設置為環境問題的控制和解決,促進礦山環境擁有良性發展趨勢。治理規劃則需要以礦山所在地區實際狀況為前提,通過重建山體邊坡的方式,保證綠化面積,構建生態環境。礦山治理的最終目的需要盡可能恢復礦山山體自身原貌,消除周邊臟亂差問題,實現生態和諧。在完成治理后,礦區的污染和對于周邊的影響降至最低,能夠為環境保護建設提供助力[2]。
2設計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思路的原則
伴隨礦山開采深入,礦山崩塌、邊坡滑坡和泥石流發生概率也更加嚴重,容易引發重大的地質災害。其中地下采礦過程中還面臨地面塌陷風險,風險危害除了會威脅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還會對當地的地質環境、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產生影響。對于礦山采礦作業來說,應當第一時間制定安全準則,明確以人為本的基本意識。采礦人員進場之前則應當深入學習并了解安全知識,形成安全第一的工作理念和態度。后續的礦山治理工程開展則應當把控全局,通過宏觀觀察,確定綜合治理方式和細節控制策略,保證治理規劃具有針對性。從細節入手,分析礦山指標變化與環境影響,并結合指標管控原則,制定相應的治理方案,將環境影響因素降至最低[3]。治理規劃在實際部署和運行中,則應當重視地質與環境間存在的關聯性,通過實地運作,找尋地質環境破壞的特殊性因素,進而不斷進行治理方案調整,保障治理實施能夠真實有效解決礦山實際問題。最后,礦山治理需要強調經濟實用性原則,既保證經濟成本可控,同時又能夠發揮出治理最大效果,提高礦山治理效益[4]。在原則層面,礦山后續治理應當保證環境保護和后續發展之間的彼此平衡,能夠在降本增效的機制當中,不斷探究優化治理方案,充分發揮礦區經濟效益。
3礦山地質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技術的發展方向
對于目前我國的礦山地質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技術的發展方向主要是根據土地復墾、固體廢料、礦山尾礦利用方面展開研究。土地復墾方面是在礦山地質區域開展生態農業復墾技術,這種技術要運用生態學以及生態經濟學理論,同時配合土地復墾技術以及生態工程技術共同對土地產生凹陷、挖損以及被壓占破損的地區進行綜合的整治。原理是對已經被破壞的土地在復墾時發展生態農業,建立一個層次豐厚、結構復雜、功能齊全的綜合農產品生產體系,這種體系是集約型的經營管理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是投入最少的人力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以及環境效益。其次還可以進行開展生物復墾技術的研究,利用生物措施進行土地肥力的恢復以及生物生產能力的恢復工作,通過這一技術能夠有效實現廢棄土地的農業復墾以及提高復墾土地的生產效率。其優點是處理成本大大降低,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降低,治理效率得到提高。生物復墾技術的重要功能是對土壤的改良和植被的品種進行嚴格的篩選。固體廢料、礦山尾礦利用方面是指加強對采礦工程中的尾礦、固體廢料的勘測與研究。目前我國在這一領域中的技術及研究還處于空白。對于危險性高的礦庫處理及利用是十分困難的,一旦出現技術不當,極易引發嚴重的安全與環境事故災害的發生。在進行尾礦、固體廢料的勘測要將其與生態環境治理相結合,這也是與原生礦床的勘測和開發技術的區別所在。目前對于尾礦及廢石的提取技術已經有了大量的研究,但其產量普遍過低,且技術成本相對較高,不適合進行大規模的提取,因此這項技術的推廣也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對于效率高、成本低、規模大的尾礦及廢石提取再利用技術也是日后需要著重研究的話題。
4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設計思路的實踐
功能置換可以運用到原有廢棄礦山之上,利用礦山當中的可利用資源,搭建新型產業。新型產業主要通過廢物利用來構成循環,保證廢棄礦山資源能夠繼續發揮作用。例如位于寧波的賽車場、位于徐州的城市公園,都是地區通過礦山規劃實現的廢棄礦山再利用,從而使礦山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挖掘和延續,實現了有效的治理,同時兼顧了經濟效益。此外,遼寧鞍山的遺址公園,則是將采礦項目作為遺址,搭建公園,通過公園建立高爾夫球場、文化園林以及植物園等新型項目,廢棄礦山得到了充分治理的同時,也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本文認為,廢棄礦山的資源再利用模式可以對上述成功經驗進行充分借鑒,在廢棄礦山基礎上,借助經濟形態和富有市場價值的項目創辦,發揮基于經濟發展的治理作用,使礦山治理和再利用能夠煥發出新的形式和生態。例如廢棄的礦山資源可以作為文化科普教育場景,通過游客觀賞,傳遞環保價值理念;或者可以作為旅游度假新模式,建設觀光酒店等,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支持。
5結束語
傳統礦山開采由于缺少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導致弊端重重。生態文明建設強調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平衡,對于礦山開采來說,則同樣應當形成經濟利益和污染防控的平衡理念,避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礦山環境問題。通過改造再利用,可以使礦山治理取得優異效果,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相互聯系,是當前礦山治理的新思路和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韋岸.研究硫鐵礦礦山地質環境破壞及工程治理對策[J].世界有色金屬,2017(13):174,176.
[2]楊軍偉,李蘭,成玉祥,等.河南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研究[J].中國錳業,2017,35(04):139-143.
[3]韓磊,徐進軍.淺談礦山工程項目管理策略[J].現代礦業,2017,33(08):299-300.
[4]王道英,牟光耀,秦巖.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恢復[J].世界有色金屬,2017(12):130-131.
作者:李進波 單位:中國電建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