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地質資料信息化研究
時間:2022-06-08 11:44:04
導語:大數據時代地質資料信息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基于對大數據時代地質資料信息化發展的探討研究,首先要明確地質資料信息化技術的運用優勢,和我國地質資料管理與應用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對大數據時代地質資料信息化發展的主要方向進行分析,希望能為有關人士提供幫助。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地質資料;資料
信息化作為地質工作者多年來辛苦積淀下來的智慧結晶,地質資料不僅是寶貴的社會財富,也是后續生產的重要基礎,對于我國經濟建設而言意義非凡。此外,地質資料能夠起到的作用,也是它在地質工作中價值與成果的重點體現,在能夠運用于國土資源規劃管理、利用、保護,及礦產勘查、地質調查等多項工作的情況下,只有不斷推動地質資料的信息化發展,才能使其持續滿足各項要求。因此,有關部門結合大數據時代的具體情況,全面建設社會服務和知識創新體系是非常必要的,從而針對地質工作鏈的最后環節,達成充分發揮地質資料服務職能的目的。
1地質資料信息化技術的運用優勢
首先,信息系統能儲存海量且仍在不斷增長的地質資料信息。以云儲存、云計算和物聯網為代表的先進技術,還有各類新型計算機設備,都使得資料數據記錄的范圍越來越廣,各種數據信息的衍生也愈發豐富。其次,信息管理系統的運行速度極快。在展開數據挖掘工作之前,大數據趨勢預測應首先進行,也就是應先實時處理好地質資料信息,并根據結果將其地質資料不斷完善,以確保數據資源服務的有效性與可靠性。在確保數據處理高效率、高速度的同時,前端數據挖掘也要得到足夠重視,可提前針對需要服務的對象進行預測感知,并且提供針對性與個性化達標的服務[1]。最后,信息技術支持下地質資料數據形式十分豐富,如文本、圖象、音頻、視頻等,都可用作資料信息的表達。以往我國地質資料基本上分為電子數據與紙質文件這兩種形式,但由于信息技術水平在不斷提升,地質資料電子數據儲存模式也在隨之發展,例如柵格數據與矢量數據等,文檔數據中的數據庫文件和電子數據也十分常用。數據分類的更新改革也十分顯著,如遠程水環境勘測、海洋地質調查與地質科研等[2]。
2我國地質資料管理與應用現狀
目前,中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提供單位,通常以地質資料館藏機構與地質資料委托管理機構為主。前者的主要責任通常在于地質資料的管理與保存,在國家及社會有需求時基于公益性質,合法提供其所需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而地質資料委托管理機構則主要負責基礎地質與遙感信息等地質資料數據的保存與提供,此項工作的公益性質也比較強。但也正因為各機構所提供服務的公益性強,導致資料信息深度加工的積極性始終難以提升。除此之外,許多地質資料館與勘察單位的觀念落后,也是目前我國地質資料管理中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現如今,各行業不重視地質資料開發的問題十分普遍,且服務通常只為本系統單位提供,資料配置并未達到最優,且在地質資料檔案社會化服務時,很多單位只會為有需求的客戶,提供收費且少量的地質資料,在并未有針對性的進行深度加工的情況下,地質資料信息的產品意識極差,最終導致產業化模式不夠完整[3]。
3大數據時代地質資料信息化發展的主要方向
3.1創建基于知識管理的數字檔案體系
技術人員需以知識管理為核心,創建科學、完善的數字檔案體系,并在確保其綜合能力高于現有電子檔案文獻題錄的基礎上,采取文本、音頻、圖片以及視頻等多種形式來表現檔案信息,同時技術人員還需利用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技術,對各用戶群體有針對性的、深層的提供個性化知識服務。在數字檔案知識服務系統建立的過程中,技術人員應注重將信息資源獲取、處理、傳輸和利用作為出發點,向知識資源的收集、組織、創新與開發不斷轉變,從而增強地質資料與檔案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并且進一步建立基于知識服務理念的數字資料。
3.2注重數字轉化能力的不斷強化
地質資料信息化發展最主要的前提就是數字化技術,因此,技術人員應使用相應的應用系統,進行數字信息轉化并確保其效率與質量。目前我國所有的地質信息資源已十分豐富,傳統的數據管理方法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資料管理與利用的要求,這是數字化逐漸成為地質資料發展最主要渠道的關鍵動力。與此同時,就地質資料向數字化轉變的過程而言,原始資料處理絕對是其中的關鍵,雖說多數資料都能直接輸入或采取掃描技術儲存,但仍有一些數據無法錄入。因此,技術人員可先對數據類型進行分類,在合理編制參考目錄之后,為用戶在數據庫中的資料搜索應用奠定牢固基礎,進一步全面增強地質資料利用率[4]。
3.3促進地質資料合理轉化為產品
就傳統意義上的地質資料服務而言,服務模式基本上都是被動的,數據庫用戶需向館藏機構按照需求申請借閱,且大部分館藏機構都不會對地質資料進行深入開發。另外,還有很多地質資料只能由專業人員使用,在成果管理方式均為檔案管理的情況下,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理念并未得到真正落實,但如果能將地質資料轉化為產品的形式,就能將其向專業人員、國家及社會各界提供。在向產品形式轉化的過程中,地質資料成果服務內容與方式改善應首先進行,一方面應推動政府和新形勢相適應,促進檔案式成果向服務型產品轉變,另一方面也應充分考慮用戶需求,優化地質資料產品開發的方法與流程,從而使地質資料信息能在最大程度上為各界提供幫助。
3.4將數字資料館作為數字化的重要目標
數字資料館中的主要構成即為數字資源,因此,通過對數字信息系統的有效利用,即可展開現代化的高效管理,同時數字一體化管理體系的應用也應得到重視,通過完善的數字化業務工作平臺,將信息資源的數字化服務為客戶提供。通常情況下,數字資料館的特征可劃分為自動管理業務、規范信息組織、館藏資料數字化以及存儲海量資源等。除此之外,根據大數據時代的特征來建立數字資料館,也是目前我國地質資料信息化的首要目標,在以知識服務為理念的基礎上,通過先進技術科學整合原本多元、異構的資料數據資源,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其收集、處理與保存的效率和水平。這些地質資料數據也可通過標準數據服務,或者是直接訪問接口等方式向門戶系統提供,這對資料資源一體化管理來講非常有利[5]。
3.5創建完善的信息資源共享機制
地質信息共享服務的使命相對來講十分巨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以及幫助國家與社會獲取更多、更全面的地質資料信息,從其它角度上來看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其實也就是把成果進行多方利用,從而促進信息綜合利用效率的有效提升。由此可見,數據開放、協同和共享速度加快是非常必要的,這是地質資料信息服務能向多元化、全面化方向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地質資料服務水平能真正達到新時期要求的關鍵前提。與此同時,只有確保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平臺的合理性,才能創建出更完善的共享服務體系,進一步實現服務水平的大幅躍進。有關部門可與各館藏機構建立合作,對原有數據展開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整合與制作,隨后相關人員還可根據此建立科學健全的資源聯合目錄,通過公益性的地質數據信息交換平臺,為地質信息資源的共建工作和共享工作,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6]。
3.6確保基礎保障的作用能充分發揮
若想真正意義上推動地質資料的信息化發展,網絡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也是其中不能忽視的重要一環。除具有網絡瀏覽與查詢等基礎功能外,大部分局域網都還含括接受、使用和保存等功能,相關人員可通過此來根據需求導入或導出地質資料,以及滿足相應的安全管理需求。此外,技術人員還可以在互聯網上收集地質資料信息,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最適合的措施,擺脫空間與時間等限制來信息化管理分布式資源,從而為信息共享提供有力促進,并且為地質資料信息化管理在網絡系統中的早日實現提供保證[7]。總的來講,我們必須正視大數據時代帶來的影響與沖擊,抓住機遇展開地質資料數字化、信息化的轉型,在盡可能提高地質資料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數字管理系統的作用,進一步為后續的地質數據挖掘提供便利,推動檔案利用率以及資源配置水平的不斷提升。
4結語
綜上所述,大數據時代中各項信息技術水平都在不斷提升,目前能為地質資料信息化發展提供的推動也越來越豐富,我們可通過對信息管理模式的運用,來對傳統管理中的缺陷和弊端進行有效彌補。與此同時,相關人員也可在地質資料信息化管理中,對數據資料展開重點的強化研究,在與地質資料發展情況充分結合后,實現數字資源的有效優化,進一步促進地質資料應用效率的真正提升。
參考文獻
[1]黃少芳,劉曉鴻.大數據時代地質資料信息化發展探討[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3,26(10):67-67.
[2]杜艷玲.淺析大數據時代的地質資料管理[C]//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全國地質資料館,2014.
[3]王成鋮.關于大數據對促進地質檔案信息化發展的研究[J].城建檔案,2018(4):27-28.
[4]孔昭煜,李晨陽,賈麗瓊,等.大數據時代下地質資料數據安全保障的思考[J].中國礦業,2017,S1(v.26):50-53.
[5]黨文叢.探析新時代地質檔案信息管理改革[J].卷宗,2019,009(011):113.
[6]彭丹丹.地質資源大數據應用與地質信息化發展的思考[J].數字通信世界,2018,No.164(08):256-257.
[7]周迅.大數據時代地質檔案管理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0,No.35(06):82-83.
作者:熊楊 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應用地質調查研究中心
- 上一篇:房地產營銷發展方向探討
- 下一篇:大數據時代企業營銷信息化管理策略
精品范文
10大數據學習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