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生態建筑設計分析

時間:2022-12-11 09:08:02

導語:高層生態建筑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層生態建筑設計分析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也相應提升,特別是當前社會資源的緊缺與自然環境的惡化,使人們對于人居環境更為重視,在各種現代化的建筑中逐步融入了生態化的設計理念,以形成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態勢,促進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與環境問題的改善。本文從高層建筑設計的角度,深入分析生態設計的內涵與原則,并結合在現代高層建筑實際,探索在高層建筑中生態設計的可行性與實效性,促進建筑設計行業設計理念的創新與發展,提升建筑領域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共同發展。

[關鍵詞]高層建筑;生態設計;應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以及多元文化的發展,高層建筑規模不斷擴大,而在建筑設計上也逐步形成了全新的設計理念,將生態理念融入高層建筑當中,已經成為了當前建筑設計的熱點話題。生態設計理念正是在社會資源不斷緊缺的形勢下應運而生,其核心思想就是節約資源和提升資源利用率,改善居住環境和舒適度,重視與社會發展理念有機融合,促進我國建筑領域的全面創新可持續發展。

1生態設計理念的內涵與意義

1.1生態設計內涵。由于我國建筑領域的爆發性發展,在生態理念的形成上起步較晚,還未能形成體系化的發展。生態設計理念最早是由國外設計師提出,其主要的思考方向就是把生態學與建筑學深度融合,提升社會的均衡化發展。而隨著我國建筑領域發展和建筑設計理念的逐步成熟,以及人們對于生態環境問題的強烈關注,居住環境的生態化理念也成為了人們的主要選擇,生態設計也隨之得到重視。生態理念就是根據自然環境的協調性為參考,在高層建筑領域中運用設計手法進行人工生態系統建設,形成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平衡,同時以居住的舒適性與能源的節約性為主要目標,將自然環境、地理環境、社會生活環境進行全面的整合,解決好居住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形成建筑環境與生態環境合理共容的良好循環。1.2生態設計意義。生態設計在我國當前的設計中,是一項值得深入發展的設計理念,對我國的建筑領域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與研究意義。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資源消耗利用的大國。在我國生態環境發展的基礎上,利用生態理念進行高層建筑的設計,有利于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更有利于我國的經濟建設水平提升。當前在建筑領域,生態設計理念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也是創新理念的關鍵時期。生態設計在建筑當中,利用其關鍵的集約、高效、持續、節能、可持續的特點,將處于高能耗地位的基礎建筑進行科學系統的規劃,大大降低對能源的依賴程度,并且通過其對新材料、新技術、新理念的利用與實踐,能夠把高層建筑的不利因素降低,提升居住環境的舒適度,打造出安全、便捷、舒適的人居環境,形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的良好形態,促進我國生態系統的恢復與發展。

2高層建筑設計中的生態建筑設計分析

2.1空間應用設計。在我國當前的高層建筑設計中,由于社會居住資源的局限性,對于有限空間的利用顯得極為重要,同時,生態設計的應用不僅要考慮空間的利用率,更要以生態節能以及舒適度為目標,根據高層建筑對于空間的需求進行合理化、科學化的布局。由于高層建筑自身的特點,不同的高度、朝向和空間布局不同,其自然光照、溫度、濕度、景觀等需求都各不相同,由此所產生的問題都需要進行合理的規劃,利用生態化的設計理念,依據高層建筑的特點,充分考慮其適應關系,將功能分區、動靜分區的關注延伸至自然光線、通風、舒適性等。并且還要通盤考慮高層建筑的結構平衡性與經濟適用性,從整體研判的角度出發,進行空間上的生態化布局。在進行初期的設計時,要以自然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為主,最大程度的選擇南北朝向的建筑要素,同時,有效開發和利用好公共空間,保證其在高層建設當中的作用發揮。2.2室外結構設計。除了高層建筑在內部結構上的協調與利用,還需要對建筑的外部結構進行科學化的設計分配。室外結構主要包括建筑的外墻、外圍結構、地面屋面、底層結構等,對于這些要素的科學分配,能夠對空間的利用提供基礎性的保障。在傳統的高層建筑設計上,對于室外的建筑結構主要以裝飾功能為主,將設計發揮于表面。而對于生態建筑設計來說,室外結構的設計與室內的分配同樣重要,它能夠與居住環境形成有效的呼應,不僅在使用上為居民提供了便利,更能體現生態化的設計理念,使生態設計形成體系化。例如,在室外的結構上考慮陽光、風能的有效利用,讓每一項設計都能夠發揮生態化的作用,去偽存真,冊繁就簡,更多的從居民居住使用的便利、舒適角度考慮,真正體現生態設計的整體性與實用性。2.3生態能源設計。普通的高層建筑在使用過程中,具有能耗高、循環難等特點,使其在使用中舒適性、便捷性大幅降低,尤其是能源的消耗量巨大,對建筑領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而利用生態理念對高層建筑進行設計,不僅體現了科學合理的空間利用率,更使能源的消耗處于較低的水平,特別是基于生態循環理念下的生態系統循環功能,讓整體的建筑思路得到了全面的彰顯。針對于高層建筑生態設計,主要遵循協調共生、自然能源應用、廢物有機處理、全面循環、持續再生的基本原則,把高層建筑的生態化理念進行最大化體現,并利用新材料、新技術進行更新升級,積極融入環保理念,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依賴,實現自然節能、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的目標。例如,充分開發和利用光能源、風能進行發電,利用地熱系統進行集中化供熱,利用水處理收集設備進行循環水處理,采用隔音、隔熱、防火等綠色建筑材料,使整體的建筑生態鏈的構成,最大程度構建科學可持續的生態建筑系統,促進環境的改善和能源的節約。

3結語

總之,高層建筑的生態化理念已經逐步成熟,在我國的建設領域已經初具雛形,著眼于時代的發展,融入生態化的建筑將成為社會建筑領域發展的主流。從設計角度而言,更是一個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利用科學合理化的建筑生態應用,能夠有效節約能源消耗,形成社會與自然的充分融合,為保持社會長期健康的發展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我國的高層建筑設計提供了重要的思路與參考。

參考文獻

[1]曹偉.生態建筑,生態建材,發展戰略[J].新建筑,2005(05).

[2]智慧.生態建筑學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建材與裝飾,2017(19):110-111.

作者:許廣智 單位:大連弘藝規劃建筑設計研究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