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化工程設計弊端淺析

時間:2022-01-25 02:39:56

導語:城市綠化工程設計弊端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綠化工程設計弊端淺析

1城市綠化工程設計存在的問題

1.1缺少整體規劃和《規范》的約束性目前,除上海、深圳等少數城市有涉及綠化的規劃外,大多數城市只有道路和社區建設規劃,沒有統一的綠化標準和布局,設計單位無規可依,或有規不依。各條道路,依行政轄區不同,所在地城建部門通過招標由中標單位設計施工,但不注重設計方案與《規范》的符合性審查。以致綠化工程從屬于道路修建,失去設計與功能上的獨立性。綠化景觀千篇一律,模式單一、呆板。設計方案偏離《規范》,不注意植物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忽視植物個體生長所需的最低營養空間需要。植株配置過于密集,從栽植起即處于過度競爭狀態,成活后往往孱弱不堪,難有健康茁壯的表現。1.2舍近求遠,忽視地帶性植物利用對本地植被和植物特性了解少、挖掘少,或故意舍棄鄉土樹種和灌木、草本植物的利用。本地植物空間被壓縮,城區綠地很多地方已見不到適應性強,生長茂盛的鄉土植物。未經試驗性引種即大量栽植外來植物,特別是遠距離大跨度引進熱帶特有植物,違背植物引種規律,沖犯引種之大忌。外來植物過多,不僅大幅度提高綠化和維護成本,還隱含季節性冷害或凍害、病蟲害危險。其結果是勞民傷財、景觀破落,事與愿違。1.3路面硬化過度,植物生長不良為改善市內交通擁堵狀況,新建城市道路占地面積均大大超過以往。設計者雖然考慮了道路綠地率標準的把握,但喬木基部留存的自然地面太小,一味強調路面和公共綠地的硬化,極少顧及植物根系的伸展余地,也不考慮雨水滲透與根系呼吸的最低需求,加之下水道等配套設施設計不合理,造成近年多個城市遇大雨,排水不暢,即成“威尼斯”;遇大旱,高溫熱島,便成“吐魯番”。城中綠地植物因硬化面積過大,穿透能力受限,根系吸收面積降低。雨天無法像自然植被那樣吸收和貯存足夠水分,晴天則易虧缺生理用水,抗旱能力明顯下降。如果連續多日無雨,有的植物則會因缺水而枯萎。1.4急功近利栽大樹,好大喜功圖表象為了在短期內實現小區或道路的綠化美化,爭取工程順利驗收,政府公共機構充當的業主和施工方均樂意從農村移植生長多年的大樹到工地,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被砍頭斫足的大樹,至少要5~8年才能勉強恢復冠形。3~5年內如同矗立的水泥樁,發揮不了應有的生態效果,稱不上綠化,更談不上美化。除了大大增加綠化成本,在原生地和移栽地產生諸多不良后果外,沒有任何積極意義。與其如此,不如使用3~5年的綠化大苗替代,栽植后2~3年便可枝繁葉茂,郁閉成林。植物個體也更加健康、更具生機,更長壽命。1.5重視樹種和樹形,忽視基質與土壤城市綠化最大的誤區是,注重植物配置密度和圖案美觀,卻忽視或根本罔顧植株立足和生存的土壤基質。城市綠地面積小,單位植株擁有的地下土壤營養空間遠小于自然狀態下的植株,對土壤質量的要求遠高于自然土壤。而事實上,綠地土壤多是由磚塊、石塊、瓦礫與粘重土壤混填的建筑垃圾構成。其中磚塊、瓦礫約占40%~60%,除對植物有一定支撐作用外,沒有任何營養可供。對土壤基質不加改良的胡亂應付,導致綠化帶灌木、花草長勢孱弱,缺乏正常生機,綠化美化效果大打折扣。

2城市綠化問題出現的原因

2.1觀念扭曲城市綠化,生態效果應該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美化與亮化。大多數綠化工程注重幾何造型,喬灌草配置甚至燈光幻影的視覺效果,卻忽視對植物適應性與生長需求的關注,顯然是舍本求末。特別是對土壤結構與營養改良問題普遍漠視,將城市綠化視同荒地植樹,不管土體結構如何,也不管土層多厚,只要立穩樹根即算完工。誠然,由于城市道路、小區水源便利,即使亂石堆里,稍施水霧,有的植物也可生長。但多數植物更喜肥沃土壤,只有結構合理、保水保肥的土壤才能生長出健康旺盛的植株。尤其是城市綠地,單位面積植株密度相當于自然條件下密度的1~2倍,意味著要求土壤營養的供應效率比自然土壤要提高2倍以上。如果城市綠化帶內土壤結構、比例、厚度、營養含量和可釋性不合理,綠化帶內植物的持續健康生長就難有保障。2.2行業規范性差《規范》條款不細不全且執行不力,造成多種問題。一是,對外來植物和大樹移栽缺乏明確規定,使二者的大量使用成為行業內抬升造價的潛規則。靠移栽大樹、熱帶樹等“非標產品”,哄抬價格,獲取不當利潤。而鄉土珍貴樹種,如楠木、紅椎、青岡、杜英、木蘭、木蓮之類幼樹,因價格透明度高,不便哄抬。2.3政績工程主導近年來,城市道路建設與綠化是行政官員政績顯示度很高的工程。求快、求新、求表面風光吸引眼球,而忽視內在質量和長遠效果,且不計成本,是政績工程的重要特征。這些要求與商業投機者一拍即合,浪費的是大量財政資金,損害的是綠化質量和為此付出稅收代價的市民利益。

3改進策略

3.1建立科學的城市綠化標準為了規范城市綠化行為,避免推高成本、降低質量的做法,應該盡早建立城市綠化建設的技術和評價標準,從鄉土樹種選擇、個體大小標準、配置密度、栽種質量,土壤改良程度和質量水準,驗收方式等多方面加以規范。3.2重視土壤與基質改良道路和小區綠化帶內,建筑施工垃圾很多。綠化前,必須破碎固體垃圾,固定顆粒控制在直徑3cm以下,加填50%以上結構良好的客土,另外,加拌腐殖質、有機質,改進土壤水分吸附性、營養緩釋性和有效性、補施有機肥和磷、鉀肥等基肥。并將上述成份混合均勻,回填至綠化帶內,保證綠化帶內土壤厚度達到50cm以上。栽植完后,綠化帶地表要覆蓋一層小片狀樹皮、木片等,以防土壤板結、利于土壤保濕,又利冬季保溫、夏季降溫。3.3不栽大樹,多栽大苗盡量不移栽大樹、多栽3~5年生健康大苗。大樹移栽,不僅破壞原生地環境,嚴重影響依賴樹冠和根系生態系統生長的各類動物、微生物、植物的生長,還對大樹本身的健康和壽命帶來巨大威脅,加之起挖、運輸成本、栽植成本很高,可謂勞民傷財,得不償失。3.4減少硬化,增加滲水面人行道不宜完全硬化,應增加透水透氣的自然地面,以利樹木根系穿透。樹木基部周圍5m直徑園周范圍內不得硬化,宜保持土壤自然面貌。確需承受踐踏的,則可代之以小塊狀人工吸水墊覆蓋。3.5合理預算,降低造價現階段綠化成本普遍奇高。必須在科學設計基礎上,降低預算,還綠化工程本來面目。杜絕政績工程和腐敗工程,讓綠化工程真正成為民心工程和福祉工程。

4結語

城市綠化工程,除了設計理念的科學性外,算不上很高深的技藝。但因為利潤空間大,受非技術因素干擾影響很深,所謂設計上的誤區也多由此引發。今后,在完善和嚴格執行行業規范的前提下,調整和改進一些明顯有礙綠化工程質量和持續效果的重大技術原則,還是很有必要且可以實行的。比如將移栽大樹的投資轉移到改良土壤上,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李雙燕王燕單位:湖南省林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