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模式探討
時間:2022-11-08 09:43:49
導語: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模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規模增加,以及當今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的急切需求,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著機遇和挑戰。本文從高職院校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入手,探討校企合作的有效方法,解決校企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建立學校和企業雙方的資源的整合和優化的模式,以化解當前高職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的畢業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關鍵詞:高職教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發展,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也日益增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對職業教育要增加投入,并且實施“校企合作”這種被公認為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以便更好的就業,從而把課堂學習和企業實踐經歷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這兩種不同組織的優勢資源。高職院校采用校企合作培養人才,一方面可以讓學校師資隊伍更加強大,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校和企業雙方的資源得以整合和優化,不僅如此,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可以解決當前畢業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1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主要的模式分析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多次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工作結合”“半工半讀”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經過職業院校多年的努力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可將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大致分為下面幾種模式。
1.1“2.5+0.5”模式:電子信息工程是一門包含電子技術和信息系統基礎知識的專業,知識面比較廣,因此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方面,是根據企業的崗位不同的需求制定的。有兩年半的時間學生在學校接受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際操作訓練,最后的一個學期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并且根據學生實習的崗位自擬畢業設計題目,在實習企業技術人員與學校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學生畢業之后可以根據自己對專業技術的掌握程度、興趣愛好自行尋找就業單位,也可直接到實習企業就業。
1.2建立實習基地的模式:將實習基地建立在學校,學校提供相應的場地,企業提供生產設備和技術、資金,學校參與實習基地管理并按照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運作,學生以企業員工的身份參與產品的生產,學校和企業以股份的形式參與實習基地的利益分紅。通過實習基地的建立,學生掌握了生產新技術,教師獲得了新技術開發的機會,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1.3訂單培養模式:是各省份企業根據生產、技術的需求,與學校聯合開設定向生的培養,企業與學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的設置、相關工種技能操作的培訓。學校根據企業的生產產品、技術崗位要求進行教學過程的實施。學生通過在學校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符合企業要求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畢業后企業可直接錄用。
2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要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所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缺乏縱深發展的長效動力機制,學校和企業在合作上出現冷熱不均的現象,學校熱情、主動、積極,而企業的參與性、積極性不高,同時缺乏政府的有效的制度保障等因素,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只存在短期行為現象。筆者經過調查和對學生的回訪,影響高職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與企業合作教育發展的原因是:
2.1實訓基地的設備老舊電子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有很多企業的電子技術和設備都比較的先進,對于大多數高職院校,受到省、地方政府財政資金有限的支持,教學設施、實訓的設施等相對比較落后,有的學校為了節約經濟成本,將企業已經淘汰的設備作為實訓設施,實訓的人才培養、授課內容與實訓操作技能不相符,從而與企業的生產、技術要求不相適應,影響了校企合作的建立。
2.2師資隊伍缺乏創新能力阻礙了校企合作當前,許多高職學校是由原來的技校、中專合并組建的。教師隊伍的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從普通高校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很高,但是企業實際工作經驗缺乏,而企業既有專業技術能力的工作人員由于企業的生產經營的需要,不能按照學校教學時間來校授課。同時,各高職學校在面臨生源、經濟雙重壓力下,教師的教學工作任務繁重,沒有足夠的時間參與科研、技術創新等。因此這也是許多高職院校建立良好的師資隊伍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2.3企業和學校的宗旨不同衡量辦學質量的好壞就是就業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生就業率的多少是決定該專業是否能夠繼續發展下去的重要指標,很多學校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重點抓就業率.而企業是以經濟利益為目標,如果與學校合作,就會增加企業的人力、財務成本,短時期內沒有給企業增加效益,還給企業增加許多的負擔。即使有的企業與學校有合作的意愿,但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待遇、保險等問題,在沒有省、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的情況下,也影響了校企合作的機會。另一方面,地域以及經濟強弱也是影響之一。在湖北省內,從事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方面的企業的數量與規模比廣東、深圳相比差距比較大,接受新技術的信息也稍微慢些。
3建立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從上面的校企合作現狀的分析,針對當前校企合作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如下推進校企合作良性發展的對策。
3.1建立生產型工廠校企合作。由學校提供場地、企業提供生產設備、生產產品的訂單、生產技術、企業管理制度等,學生在工廠進行實際生產操作,生產出來的產品(比如耳麥)可以面向社會人群和學校的學生進行銷售。由企業的技術人員和學校的骨干教師組成專家指導委員會,根據電子信息更新發展進行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確定。從而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培養高技術應用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2與企業建立產品售后服務公司。這種方式是由學校投資,電子產品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和指導,建立某電子品牌售后服務公司,在管理上嚴格按照企業的管理模式,學生可在公司對電子產品進行維修,加工、簡單設計。學生得到了實際操作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創造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3建立生產科研相結合的合作模式。企業將已經立項的科研課題與高職院校教師、具有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學生合作,共同研發,或者企業技術人員與高職院校的教師、學生根據社會需求、共同研究新的生產技術和工藝,也可將高職院校電子信息專業教師的科研成果和專利項目轉讓給企業進行生產,達到了以科學研究促進生產、促進教學的目的,通過這種良性循環,激發教師、學生創新新技術的熱情和創造力,為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同時也解決了高職院校科研經費不足的問題。并能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參加湖北省或國家級電子、信息技術應用競賽等奠定一定的基礎。目前,我國對高職院校教育重視和財政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高職教育的辦學水平也逐步提高,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借鑒國外和國內先進的校企合作模式(如深圳職業學院),三峽電力職業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的校企合作在發展中逐步摸索出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方式。
作者:肖春芳 韓緒鵬 單位:三峽電力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戴裕崴.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5).
[2]吳戈昊,張錚,吳紅梅等.高職電子類專業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國科技信息,2008(24).
[3]鄒林斌.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培養人才之探析[J].市場周刊,2004(6):107-108.
- 上一篇:計算機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應用
- 下一篇: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