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建筑遺產保護及發展計策
時間:2022-12-06 05:21:55
導語:試議建筑遺產保護及發展計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規劃設計的符號化
筆者走訪四個古鎮,發現開發商們為每個古鎮都掛上了一個“牌子”,這些牌子就是“符號”,它包括了古鎮的功能布置,房屋格局等。以麗江為例,麗江商鋪客棧眾多,交叉分布,網友調侃人生四大俗事“城里開咖啡館、辭職去西藏、麗江開客棧、騎行318”,足可以知道麗江客棧的泛濫,其他古鎮上也有類似的影子。每個古鎮似乎都是千篇一律的牌坊、仿古水車、浮雕及水系。游客們拿著不菲的門票費,千里迢迢來旅游,應該不希望自己踏過的是雷同的青石板,看過的是類似的“古木”建筑。試想這些表面的“符號”也不是人們喜聞樂見的。
二、旅游產品的符號化
各地的旅游產品本應該以自己的文化特色進行濃墨重彩,而如今文化已交叉泛濫。麗江特色的納西風鈴、鳳凰特色的吊腳樓、烏鎮特色的烏篷船、周莊特色的戲臺,在一個地方可以兼容。各地的特色游客可在同一個古鎮一覽無余。如麗江的東巴字畫的手工藝品,筆者在黃龍溪、鳳凰也看到這些旅游小商品。烏鎮的披風筆者在麗江也同樣看到。這樣的產品設計理念,導致銷售給游客的只是一種“符號”消費產品,滿足旅游者的好奇心理,忽略對傳統文化價值的顯現,使之淪為庸俗化、淺薄化和純商業性質的旅游商品。
三、文化體驗的符號化
現象旅游的“符號化”讓游客停留在對目的地文化的表面參與上。游客只是為了旅游而旅游,拍照、上圖、發微博,完成這三個步驟就完成了整個旅游,而沒有實質性的作為參與者參與進去。古鎮的游客以散客為主,大部分游客來古鎮為了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而現今,原住民樸素的民族文化發展成純商業化的經營模式,在外來游客和商家的沖擊下,旅游文化體驗也變為單一化,長此以往本土文化勢必會被外來文化吞噬殆盡。
由于文化自身發生改變,旅游體驗也逐漸發生變化。旅游者“符號化”的消費,導致了古鎮旅游地產大規模擴建。這種大規模使古鎮開發已泛濫成災,更加“符號化”。現如今只要有幾間古屋,都會被雕琢成古鎮的模樣。新擴建的古鎮大多是在鋼筋混凝土的結構涂上一層層厚重的油漆外表,再在那些會館里陳列一些仿真字畫古器,看起來歷史悠久,實則不然。古鎮打造的時候應保留本地風味,還歷史一個真實,而不應加入與該古鎮格格不入的元素,古鎮的古建造里面存留了幾代人的生活模式,它反映出了一個地域的文化傳統,我們不應邯鄲學步,如果只滿足于形式上的多元化和特色的廣闊性,自己的文化也就無所謂特色無所謂存在了,這樣的旅游也歸于平淡毫無價值了。對于這種文化之間的交叉融匯,我們需要有一個標尺,一個權衡標準,因為文化是古鎮的魂。保護古鎮類古建筑文化的首要是喚醒并激發起土著居民特別是年輕人的更深層次的“文化自覺”,引導他們主動地熱愛古鎮歷史文化,并積極投入到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日常工作中去。其次是做好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建筑可以重塑,文化卻不能復原。
我們不希望看到伴著古建筑拆遷,古鎮的歷史與文化默默消亡。同時我們也不希望古建筑只是一味的復制,而失去了本身文化涵蘊。再者政府應重視保護歷史遺跡并限制游客數量,保護古鎮的生態風貌,而不是追求經濟利益。最后對于游客,我們更多是要作為一個參與者,提高自身旅游素養。“游客軋鬧猛,盡是人山人流,未曾了古鎮景色;商家鋪天蓋地,盡是紙醉金迷,錯過了古鎮意境;滿眼古式建造,盡是穿衣戴帽,錯過了古鎮價值。”這是巔峰智業群體總計劃師、北京達沃斯旅游計劃設計院上海分院院長陳元夫如是說。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不會再有如此感嘆,能在古鎮憑欄獨望感受歷史的厚重,體驗真正的古鎮味道!
作者:覃雯夏聯華徐光會李玥單位:西華大學
- 上一篇:試議傳統建筑的保護與發展
- 下一篇:試議住宅建筑中的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