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傳統建筑設計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4 04:04:00

導語:現代化傳統建筑設計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化傳統建筑設計分析論文

如何化傳統建筑設計,這個我從沒有專心去。因為我覺得在設計上要實現這個精神,只能夠在不知不覺地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地在設計上有所表現。當然建筑師首先要對本地的傳統建筑有所認識,及對構成傳統建筑的風格和設計因數的事物,例如: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營造法式及氣候的情況要了解,吸取傳統建筑的精華,再對本地現今的情況徹底研究,才能溫故知新創出有傳統精神的現代化建筑設計。

回顧我的設計工作,我是從1980年起不知不覺的把我腦袋已消化的傳統建筑精華,演變于適當的建筑設計項目中,使到建筑整體有傳統建筑的觀感。而內部空間及布局有傳統空間的層次及特色,但采用的設計手法是現代化而且絲毫沒有采用到傳統的構造、符號或色彩。因為好的現代化建筑設計是要實事求是,配合現今的國情,不可盲目抄襲,要對地方氣候、風土人情、周圍環境及業主的要求有適當的交待。其實現代化傳統設計只是一個代號,其真正的名堂應該是現代化建筑設計。因為傳統建筑是根據當時的生活方式、建造材料及技術和地方氣候而產生,現代的建筑設計也是根據這些因素來構成。這些因素經過時間的考驗,大部份已脫胎換骨,但小部份例如居民的生活習慣及地方氣候可能仍會留下一些傳統的精神,所以現代建筑設計如能夠充份地表達到地方風格,便能反映到傳統的精神。

第一個項目是我和大衛。羅素合作設計的弱能兒童院,位于香港新界大埔。這是我第一個富有現代化傳統建筑的條件的項目。工地位于香港的郊區,周圍是農田及傳統的村落。的高度限制于2層高,而項目是一間提供弱能兒童及看護人員的大型住屋。此外,應業主的要求,要保留在工地中部一座50年代的小屋,屋內有一小教室,因此成為項目的宗教精神的核心。

項目布局的定位是從要保留的小屋的外型、角度伸展而來,把土地分割成三個不同環境的庭園,來配合三個兒童院的主要功能。前院面對馬路為兒童院的大門,右邊的庭院是半開放式,與入口庭院相連,庭院兩旁有員工食堂,第三個庭院是完全密封,提供了一個比較清靜的空間給兒童的活動。項目有五座兒童及員工的住屋,一座員工食堂、一座行政中心及保留下來的小屋,屋內除一小教堂外,還有一接待室及客房。兒童及員工的住屋,首層有2間8人的睡房,及一相連有玻璃屋頂的起居室,使到兒童能在室內也能享受日間的陽光。弱能兒童需要有嚴格環境控制的空間,玻璃頂部能引入冬天的太陽而搖控的擋太陽板卻能把夏天的太陽反射,在適當的季節,兒童睡房的板墻,外墻的落地門窗及起居室的門窗可以打開,創造出通風的效果。兒童的住屋是以住宅的設計方式,盡量提供大家庭的氣氛,員工的宿舍在二樓,窗外能欣賞到周圍的田園風光,給員工在休息的時候有清靜的環境。

整個項目利用了要保留的小屋的造型,創造出一座擴大現代化的大庭院。屋頂的斜頂不單止是為了配合周圍村屋的造型,而且是為了裝置一些太陽能板的需要。因為弱能兒童在冬天的時候需要暖氣,而夏天就要大量的熱水沖涼,所以提供太陽能設施能節省能源。這個項目因為在功能上及業主的要求加上周圍環境的影響,不知不覺地創造一個比較有傳統精神的現代大庭院。

第二及第三項目是在大陸西北部地區的小型飯店。大陸的西北部是滿布窟洞式的住屋,建筑的色彩上有黃沙色的生土建筑,也有多姿多彩傳統裝飾。一般宗教的建筑有與周圍景色協調的色彩,這個地區基本上非常窮困,居民還穿上改革前的服裝。1985年開始正式進軍大陸,第一個項目在西安市郊,臨潼縣的小型飯店牡丹山莊,工地位于近華清池的一個山坡上。

自從1974年我第一次到大陸視察后至1985年間,大陸的單位領導及建筑師們都忙于興建滿布玻璃幕墻的高層飯店,經過多次到大陸視察后,我覺得在西安地區當時最能適應外國游客及符合地方經濟的飯店建設,就是以盡量利用本地建材及富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化設計風格最為理想。所以在牡丹山莊的設計中,我簡單地用半圓型入口及單面斜頂的黑灰瓦屋頂,使到在視覺上有地方風味的感覺,而電梯塔的外型是吸收了傳統磚窟及50年代的煙通的特色演變而成。

整個飯店是沿山型建造,務求創造出一個有傳統氣氛的山村,通過布局及簡仆的立面,造成一個現代化的傳統生活環境。第三個項目雕鷹山莊的工地位于甘肅省省縣蘭州市北面的山谷,飯店有168間房,百分之三十的房間是提供給低消費的旅客。我采用了傳統格式的四合院布局,因為這種布局在大陸西北地區是已經過時間的考驗。低消費的房間是采用了背山的做法,用傳統窟洞通風的設施,把天然風透過管道提供到4層高的每一間房間內。屋頂有兩個造法,一個是以綠化的方式,增加保溫及隔熱的功能,另外一個方法是以太陽能的發電版,提供熱水的供應。項目的內外墻是用傳統的生土方法建造。這個項目采用了傳統空間及對抗嚴厲氣候,和貧窮環境的建造手法,去創造出一個既現代化又富有傳統精神的設計。

設施,整幢大廈的色彩及造型,都充份反映到香港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方式,是既有精神又有地方風格的一個嘗試。

設計特點:第四個項目是位于香港半山的豐樂閣。香港有中國傳統建筑、也有英國殖民地的傳統建筑。但香港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已過百年,而居民的生活、建筑材料及技術已演變為西方模式,只有氣候沒有大的變化。所以豐樂閣的構思是受到現今建筑條例、通風采光的要求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為重。在公寓的平面布局上,根據香港特殊的市場需求,以靈活的住宅設計去適應市場對大小單元需求的變化。每層單元分布可由8個65平方米的改為4個130平方米的單元。

樓身造型是根據南北通風和采光的要求設計,使每個單元都有三面外墻,這樣不僅起居室有良好的通風條件,而且從每一個單元都既能遠眺海景又能近觀山色。外窗頂部裝有鋁質擋太陽板,這個設施在香港大部份的建筑物都沒有考慮的。梯級式的頂部,主要是演譯兩條馬路交界采光的條例要求,同時提供了多間有屋頂花園及游泳池的公寓。這就是反映了香港生活的色彩,在狹窄空間中提供豪華的設施,這是典型香港精神。大樓中部的電梯組合走火梯,采用外涂鮮紅色的中筒,走火梯旋轉其間直插云端。

周圍的四幢樓身外涂灰、白兩色,高低錯落有致,增加了大樓的雄觀,從而創造出樓身頂部螺旋形的外貌,似盛開的花朵。由于其特殊的造型,由九龍隔海相望,千百座淡色的高樓大廈豐樂閣頗有唐詩“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意境。總括來說,整個設計是提供了多項符合香港氣候的設施,整幢大廈的色彩及造型,都充份反映到香港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方式,是既有精神又有地方風格的一個嘗試。

第五個項目是北京“西西工程”的4及5號樓。在這個項目的設計工作中,我面對了一個難題。項目的主要是大型的商場及辦公樓,這些功能與傳統建筑設計是拉不上什么關系的。但在北京市有富有傳統精神的雄偉建筑,中軸線及居民的生活方式。在北京大部份的建筑物,無論是傳統或的都是帶有霸道及雄偉的色彩。一般城市的居民都有在路旁乘涼的習慣,尤其是在夏天,因為路旁總比大部份的民居涼快,還有地道產品的色彩。總括來說,我認為北京的建筑傳統精神是存在它的建筑尺度的雄偉,平衡對比的布局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我的原來任務是在北京西單北大街西側的商業區提拱一個總規劃的設計。西單北大街是北京最繁忙的商業街之一,項目的總面積為20.85公頃。4及5號工地是區內最主要和最大的工地,總建筑面積有320,000平方米。建筑物的高度限制于12層(45米)。4及5號地是把兩幢大樓以過街樓相連為一體,為了適應居民徘徊路旁的習慣,及創造一個社交中心點和大樓的主要入口,我在入口與行人路之間提供了一個相連的空間,這個空間把行人帶引到大樓的入口,每層的商場是從一中軸線伸展,使到每層的商場都有明確的布局。首層及2層的商場成為室內的十字路口,把樓外的行人通過首層的四面入口及2層的步廊入口引進商場,這是把這兩層的商場與過街的步廊相連,變為城市行人路綱的一部份。

大樓的體型是用室外走火梯分割,減低體量及在立面上提供一些垂直線條,外型是從構思的初稿深化而來。造型仿佛有傳統宮庭建筑的雄偉,樓身頂層的擋太陽板與樓身下部簡單的外墻處理,不單只表達了不同的功能,更創造出一個豐富和清簡的對比,與傳統宮庭建筑的外貌有異曲同聲之感。我有意無意之間把傳統建筑的精華融化到外型的設計內,并提供了一個相連空間去適應居民的傳統休憩習慣,增加了大樓的吸引力。我發覺在12層高的建筑物能夠伸展現代化傳統設計是有限的,但這兩個因素在北京地區是與現代化設計有密切的關系。我在這一大規模項目中,嘗試現代化傳統的設計手法,但我認為這只能作為一個過渡式的產品,成功還待一段日子。尤其是如果在5號樓的情況下,原業主在初步設計完工后,把大部份的樓賣給一個的集團,可能為了省錢,新業主就將所有意義的外墻特征刪除,好象一個少女,美麗的衣服被人家脫掉一樣,幸好5號樓的設計還有一點內在美,不至一敗涂地。

現代化傳統的建筑設計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當您置身其中,您會感覺到傳統的精神,但找不到一處與傳統建筑的實例有直接關系的地方。換句話說,將傳統亭子放在玻璃幕墻的樓頂上或在入口處放一傳統的拱門,或把傳統裝飾標志放在外墻樓角及磚上,或以混泥土仿做斗拱,這些做法只可算為仿古設計的例子,如果您能消化及吸收傳統建筑的精華,而且對項目設計有關的事物有徹底的了解,兩者便不謀而合,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傳統的精神,這樣我認為才是現代化傳統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