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區戶外環境景觀論文

時間:2022-08-04 04:37:00

導語:城市居住區戶外環境景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居住區戶外環境景觀論文

摘要:該文針對當前城市居住區戶外環境景觀設計存在的作為對象,了居住區戶外環境景觀價值的兩個方面,提出“生態”、“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和,改善和提高居民戶外生活質量。

關鍵詞:戶外環境景觀價值“自然生態”“以人為本”

城市居住區戶外環境景觀問題越來越受到居住者和輿論的關注,居住的環境景觀目標已不僅是樹木花草,更需要文化,要突出包括民族地域文化在內的文化內涵,及在此下形成的居住區空間格局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一、居住區戶外環境景觀現狀

隨著的,人口大量擁入城市,我國人口城市化進程不斷上升,隨之居住區大量涌現,居住區規模無節制擴大,人們在經歷了住宅“量”和“質”的苦惱后,依然要面對與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系的各種困擾,人們越來越關注居住區外環境的質量。

開發商為牟取最大的商業利潤,建設的僅滿足日照間距的千樓一面的住宅區,單一的面孔、呆板的空間,使得居住區空間形態走向一個極端。外部環境通過大面積的綠化,部分空間放置少許設施、小品,往往缺乏整體考慮景觀的審美情趣和“人”的參與。戶外空間過于分散、缺失和不連慣,接點空間過小;自然被單純認為綠化率,以草皮代替樹木,對居住區汽車尾氣、噪音不控制,也沒有隔音措施;缺乏戶外活動場地;熱島現象頻生;水資源匱乏等;并在不同程度上誘發了人們的精神壓抑。

居住區環境的脆弱促使人們重新認識居住區環境的審美性、可適應性、可持續性。優秀的城市住宅外部環境,不僅可以提高效益、環境及經濟效益,也是住宅內部空間的延伸。通過居住區外景觀環境的形象塑造,住戶擁有了與大自然的溝通空間,人與人交往的場所,賞心悅目的景觀環境,恬靜平和的居住氛圍。

二、居住區戶外環境景觀價值的兩個方面

居住區戶外環境景觀,由人、建筑、綠化、水體、道路、庭院、設施、小品等實體要素,和環境的、文脈、特色等精神文化要素兩方面構成。“人”的要素是至關重要的,離開了“人”的要素,其他要素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景觀作為被觀賞的對象,它的價值體現在景觀是否滿足“人”的審美情趣;景觀作為“人”參與其中活動的對象,它的價值體現在場所精神。

從人和環境的關系出發來分析,賞心悅目的環境景觀可以調節情緒,緩解工作壓力,陶冶情操。在視覺效果上能滿足審美需求,體現文化內涵。住戶不僅滿足于視覺的享受,還需要一個適宜的場所休憩、交流、活動。場所是居民交流和參與的載體,而社區是由時間、空間、設施及其活動等要素構成的特定行為場所,并被賦予一定的意義。場所的意義是比單純的物質空間特征更為重要的因素,是空間的靈魂。在社區戶外空間中,每一個空間都應當具有適合于公共活動產生的可能性和多義性。居住區規劃設計應該注重場所的營造,使居民對自己的居住環境產生認同感,對自己的居住社區產生歸屬感。場所是認識自我的地方,是熟悉的和安全的,當大量的人有著同樣的感覺并受它的驅使有了被聯系在一起的感覺時,它就是一個集合的場所。不同年齡的住戶在各自適合的場所休閑,豐富了小區的生活情趣,提高了小區的生命活力。這樣戶外環境景觀的價值才充分體現出來。

三、居住區戶外環境景觀設計探討

居住區外部環境基本上是由住戶小庭院、組團級公共用地和小區級公共活動場地構成,這些空間往往相互融會貫通,構成了居住區外部環境的物質基礎。居住區規劃設計是形成這些外部環境的基礎,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創造合理的建筑群體組合不僅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空間尺度,同時也是取得優質景觀價值的前提。

戶外環境景觀包括軟質景觀和硬質景觀兩大類。軟質景觀以植物配置與植物布局為主要內容,硬質景觀包括地坪、地面鋪裝和環境小品設施。蘆原義信認為(外部空間)首先是從自然當中由框框所劃定的空間,與無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間是由人創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環境,是比自然更有意義的空間。由于設計考慮的主體是環境的使用者,而非設計者或決策者的喜好,因此,設計時要注重使用者的特性和需求,達到人性化的設計目標。創造具有“積極的”意義的居住區戶外環境景觀,既要有“以人為本”的思想,又要有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設計結合自然的觀點。居住區戶外環境景觀設計的主要目標是營造生態化、景觀化、宜人化、舒適化的物質環境以及和睦、親近、具有活力的社會文化環境。

1.在營造景觀的物質功能方面時,一定要尊重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自然生態設計的核心思想就是人與自然生態的共生共存、和諧發展。荀子提出“取物有節”的思想,張載認為,宇宙間的一切實物均由氣所構成,氣之本性即人之本性,天地人物具有共同本性,彼此應當是共同發展。

首先,自然生態與居住區戶外環境都必須保持自身的整體性。通過道路、結點空間的合理布局,遵循美的法則來構思,多樣統一,考慮主從與重點、均衡與穩定、對比與微差、韻律與節奏、比例與尺度等創作要素,創造出一個豐富、有機、完整的戶外環境景觀,而不是設計住宅單體之外的剩余空間。這樣住戶就能清晰地認知戶外空間,同時戶外環境景觀對于住戶也構成了識別性與歸屬感。創造出宜人的景觀環境,給人舒緩、放松的撫慰,達到以景養心、以境養人的境界。自然生態包括生態制約要素,即地域氣候、地理條件和生態支持要素,應充分利用各種地形環境,創造出豐富的外部空間形態,構筑一個別致、特色的景觀和一個小的生態環境。應注意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剔除負面的要素,引進正面的景觀要素,提高和加強某個區域的景觀特征。在清代,這項以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私家花園中人們就能欣賞到高山、湖濱、竹林、瀑布等美景。而且設計者利用技巧使各視點的過渡也顯的相得益彰。

其次,居住區戶外環境與生態環境各要素應達到整體協調。局部相加并不簡單等于局部之和,而是成為兩個整體的融合和相互滲透。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彼此,聯合共生。在過去居住區結構清晰的樹形結構模式之內,人工環境彼此沒有聯系,與環境也沒有關系。在居住區戶外環境景觀設計中應進行修正,采用以傳統戶外環境體系與自然生態系統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交叉的模式,形成多樣的交往空間,加強鄰里間交往(圖1)。

2.在強調景觀物質功能的同時應注重戶外環境景觀的場所精神,營造一個具有生活情趣的居住氛圍,“以人為本”。空間需要人感知其的存在,它和發生在其中的生活在空間的形式、尺度、比例、質感、等物理性要素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相關性。一個空間對某些特定的人群來說是有意義的,它是這些人群的個人生活和生活的一部分,意味著某種歸屬。

首先,“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戶外環境景觀中應體現:景觀不是單純的觀賞和生態價值,應形成有序的空間層次、多樣的交往空間,人與自然的高接觸性,處處有“人”—住戶的參與,充滿活力、生機。

居住區居民的生活活動一般分為個人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或必要性活動和自發性活動兩類。社會性活動和自發性活動是居住區外部環境景觀設計所期望達到的社區文明目標的重要內容。自發性活動只有在適宜的空間環境中才會發生,而社會性活動則需要有一個相應的人群能夠適宜地進行活動的空間環境,這樣的適宜的空間環境,即場所,除了形式、比例、尺度等設計因素外,首先要考慮與這種活動相關的適宜的空間層次的構筑。如在半私密空間中幼兒和兒童游戲活動,鄰居間的交往活動;在半公共空間中老年人健身、休閑活動,鄰里交往、散步,青少年的活動;在公共空間中人們交往、購物、散步、休閑活動等。各類戶外活動場地應與居住區的步行和綠地系統緊密聯系,其位置和通路應具有良好的通達性,不應成為停車場地或無人問津之地。幼兒和兒童活動場地應接近住宅并易于監護;青少年活動場地應避免對居民正常生活的影響,但也不能偏僻,以至于只服務少數居民;老年人活動場地宜相對集中,遠離車行道。

其次,“以人為本”應考慮到居住區外部空間的空氣環境、濕熱環境、聲環境、光環境、水環境等五大環境健康性。應通過景觀的高低、穿插、圍合、引進、剔除,以及生態技術等的運用,盡量消除或減輕五大環境的污染。如對小區汽車噪聲和尾氣的隔絕,以及汽車對小區住戶日常出入的干擾的避免,可以通過人車分行,在車行道兩旁種植綠化帶;也可以將小區汽車直接停放在小區周邊,使其不進入小區內部,實行小區內部步行化,輔助以自行車等措施解決。

四、結語

居住區戶外環境景觀設計是一個涵蓋多方面的持久的領域,隨著建筑學科的拓展和其他學科的介入而不斷深化。建筑設計、規劃設計、環境設計三部分的融合是建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對建筑師、規劃師、景觀師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并使設計目標更加化。同時應積極倡導居民參與設計規劃,這將有助于戶外環境景觀設計更合理,從而促進城市居住區戶外環境的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1]周儉。城市住宅區規劃原理[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2][日]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北京:建筑出版社,1985.

[3][美]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4][丹麥]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