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城鎮化三農問題應對途徑
時間:2022-05-17 04:01:00
導語:工業城鎮化三農問題應對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極不平凡的2010年中,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仍未過去,自然災害的摧殘更為肆虐,通貨膨脹的預期逐步攀升。但正在繼續加速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對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正在發生著越來越深刻的影響,這對解決“三農”問題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農業發展與農產品供求、價格農業發展,特別是糧食生產,歷來需面對市場和氣候等眾多不確定因素,但保持農業和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仍然是人們的普遍期望。從2003年到2010年的7年間,中國糧食產量從8614億斤增加到10800億斤以上,增加了約2200億斤,年均增長率接近3.3%,應當說是創造了一個了不起的奇跡。但是,糧食連續增產的時間越長,可能離減產的拐點也就越近。
從目前的糧食供求總量看,似乎并不存在多大的問題:總產量10800億斤左右、總需求10500億斤左右,正常年景下,滿足需求還略有結余。但從糧食供求的地區結構和品種結構看,情形就沒有那么樂觀。
就地區的產需結構而言,糧食的產能越來越向主產區集中。2009年,13個糧食主產區(即冀、內蒙古、遼、吉、黑、蘇、皖、贛、魯、豫、鄂、湘、川)的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的77.1%;11個產銷平衡區(即晉、桂、渝、黔、滇、藏、陜、甘、寧、青、新)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的16.4%;7個糧食主銷區(即京、津、滬、浙、閩、粵、瓊)占全國糧食總產的6.5%。其中,7個主銷區2009年的自給率僅為34.6%,比2005年又下降了4.7個百分點。糧食的產能越來越向水資源更為短缺的北方地區傾斜,建立在這樣基礎上的糧食供求平衡和國家糧食安全,其可持續性如何,令人憂慮。就糧食品種的產需結構而言,稻谷尤其是粳稻明顯處于緊平衡,玉米基本平衡,小麥可略有結余,但大豆的供求缺口在持續擴大。2009年中國進口大豆4255萬噸,差不多是國內產量的三倍,進口量占到了全球大豆貿易量的53%,此外,還進口植物油816萬噸。隨著某些農產品進口量增加、自給率下降,國際市場價格對這些產品的國內市場價格就具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近兩三年的情況已經證明,國際市場大豆和油料漲價,國內食用油也只能跟著漲價;大豆漲價,豆餅就漲價;豆餅漲價,飼料就漲價;飼料漲價,肉禽蛋奶也得跟著漲價。這是在中國某些農產品產能不足、自給率下降背景下的必然結果。應該說,在中國現有的農業資源條件和生產水平之下,中國農產品的綜合消費水平實際上已經超過了農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據保守估計,按中國的農業生產水平計算,中國進口的農產品至少相當于利用了境外6億畝以上的農作物播種面積,此為農產品價格調節難度加大的一大原因。2010年,農產品的市場供求和價格波動出現撲朔迷離的局面,也是因為像綠豆、大蒜這樣的小品種,以及蔬菜、水果等生鮮產品,都面臨著各自前所未有的挑戰。綠豆、大蒜等小品種,除了產量的波動以外,正越來越成為游資炒作的對象,致使它們也越來越具有金融產品的屬性。而生鮮產品的價格波動,除了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之外,還在于城鎮擴張對近郊土地的大量占用,迫使其產區越來越遠離消費的中心市場,造成城區內普通菜市場和農貿市場的大幅減少乃至消失。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下的農村土地中國的國情決定,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既要關注耕地減少的數量,又要注重農村土地制度的創新。
否則,我們將難以保證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中的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耕地的日漸減少使國人越來越感覺到它的珍貴。近年來,違規侵占耕地用于城鎮建設的勢頭得到相當程度的遏制,而滿足城鎮化對建設用地新需求的途徑,則更多地轉向了以減少農民宅基地和村莊建設用地的辦法,將節約下來的農村建設用地指標置換進城。這在具備條件的地方,不失為一條有效的途徑。但對于大多數傳統農區而言,則充滿著太多的不確定性。在現代化進程中,城鎮擴張是一個快變量;而鄉村消亡則是一個慢變量。以拆除農民住宅、撤并村莊的辦法,來將農村節約的建設用地用于城鎮,固然解決了城鎮擴張缺地的問題,但卻把諸多的矛盾和沖突留給了鄉村和農民。尤其是拆村并居后集中居住的農民,由于沒能改變生產方式,但卻必須改變生活方式,便往往陷入收入沒有增加而生活費用明顯高漲,從而入不敷出的窘境,或者不得不再次背井離鄉外出打工,使新房成為空房。以更長的時間尺度來看,城鎮擴張所占用的耕地,將會在逐步發生的村莊自然消亡中得到補償。因此,適應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的需要而適當增加建設用地指標,比機械地追求當年耕地的占補平衡可能更為理性、更少社會摩擦。當然,這需要有長遠的土地利用規劃來控制,需要有對地方政府在土地占用上的有效約束機制。
推進征地制度改革是維護農民財產權益的當務之急。要加快構建讓農民更多分享農地依法轉用后增值收益的機制。要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逐步縮小征地范圍,完善補償機制。依法征收農村集體土地,要按照同地同價原則,及時足額給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合理補償,解決好被征地農民的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問題。在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外,經批準占用農村集體土地建設的非公益性項目,應允許繼續保留集體土地的性質,允許農民依法通過多種方式參與開發經營,并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對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主要是鄉鎮企業用地),應允許通過有形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以公開規范的方式轉讓土地使用權,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與國有建設用地享有平等權益。城鎮化與農民轉市民在中國城鎮化率大幅提高的表象中,隱含著一個尚未解決的突出問題:進城農民的身份轉變問題。如果扣除在城鎮就業但未享受到市民待遇的農民工及其家屬,保守的估計是,目前公布的城鎮化率將降低10~12個百分點。
隨著進城農民工數量的日漸龐大,其身份轉變和享受市民待遇問題已成為城鎮中日漸突出的一大社會矛盾。不少地方都在探索化解這一矛盾的具體措施。較有影響的是讓進城農民以土地換社保、宅基地換住房的“兩換”措施。但實際上“兩換”很難真正行得通。首先,是要讓公民交出自己的合法財產權益,才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于法無據,不合情理。其次,是進城的農民來自四面八方,他們原有的土地和住宅散處于各自的村落,即便交出了“兩權”,其耕地與宅基地也均屬其原所在地的集體經濟組織所有,與政府并不相干。實際上,農民要轉為市民,就必須在城鎮擁有相對穩定的就業、住房和社會保障。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要能真正自由遷徙,最根本的還是要在全社會建立起覆蓋城鄉的制度相同、水平相當、可異地接續的社會保障體系。
因此,加大力度建設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并逐步使其與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接軌,才是農民轉為市民的最可靠保證。當然,這只能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中國農村人口數量龐大,單純依靠大中城市吸納,恐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因此,才需要發展小城市、小城鎮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中國達到人口高峰的2030年前后,總人口將達到15億左右,屆時,即便城鎮化率達到了70%,生活在農村的人口仍將達4.5億之巨。因此,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堅持兩個并行不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并行不悖;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并行不悖。這是我們這個有著十幾億人口國家的必然選擇。
- 上一篇:室內設計專業教學創新思索
- 下一篇:全縣動物防疫整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