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混凝土質量通病防范應對策略

時間:2022-02-19 11:45:00

導語:探究混凝土質量通病防范應對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混凝土質量通病防范應對策略

摘要:混凝土工程施工過程中,經常發生蜂窩、麻面等質量通病。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質量通病,保證工程結構安全,是工程質量管理部門最關注的問題。特別是近幾年,很多房地產公司、建筑公司在工程建設中混凝土工程量越來越大,結合工作實踐,對混凝土工程質量通病的產生和防治進行探討。

關鍵詞:混凝土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一、均勻沉降裂縫

(一)原因分析

裂縫多屬貫穿性的,走向與沉降情況有關,一般與地面呈45°~90°方向發展,裂縫寬度與荷載大小有較大關系,而且與不均勻沉降值成比例。產生不均勻沉降裂縫的原因是由于結構和結構下面的地基未經夯實和沒有進行必要的加固處理,或地基受到破壞,使澆筑后地基產生不均勻沉降,另外由于模板支撐沒有固定牢固以及過早地拆模,也會引起不均勻沉降裂縫。

(二)預防措施

1、對軟硬地基、松軟土、填土地基應進行必要的夯實與加固。

2、避免在較深的松軟土或回填土上預制構件,如預制應壓實加固。

3、構件預制場地不應設在凍土上,周圍應做好排水措施。

(三)治理方法

1、模板表面應清理干凈,不得有雜物;隔離劑涂刷均勻,不得漏刷;澆筑混凝土前模板應澆水充分濕潤,模板縫隙應嚴密;混凝土應分層均勻振搗密實,直到排出氣泡為止。

2、表面做粉刷的,可不處理,表面不粉刷的,應在麻面部位澆水充分濕潤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無石子砂漿,將麻面抹平壓光。

二、蜂窩

混凝土結構局部出現酥松、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形成空隙類似蜂窩狀的窟窿。

(一)產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當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計量不準,造成砂漿少、石于多;

2、混凝土攪拌時間不夠,未拌合均勻,和易性差,振搗不密實;

3、未按操作規程澆注砼,下料不當,使碎石集中,造成砼離析。

4、砼一次下料過多,沒有分段、分層灌注,振搗不實或下料與振搗配合不好,未允分振搗又下料。

5、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穩定性不足,振搗砼時模板移位,造成嚴重漏漿。

(二)防治的措施

1、認真設計、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經常檢查,做到計量準確,混凝土拌合均勻,坍落度適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過過2m應設串筒或溜槽:澆灌應分層下料,分層振搗,防止漏振:模板縫應堵塞嚴密,澆灌中,應隨時檢查模板支撐情況防止漏漿;基礎、柱、墻根部應在下部澆完間歇1~1.5h,沉實后再澆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現“爛脖子”。

2、小蜂窩:洗刷干凈后,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平壓實;較大蜂窩,鑿去蜂窩處薄弱松散顆粒,刷洗凈后,支模用高一級細石混凝土仔細填塞搗實,較深蜂窩,如清除困難,可埋壓漿管、排氣管,表面抹砂漿或灌筑混凝土封閉后,進行水泥壓漿處理。

三、露筋:

(一)現象。混凝土內部主筋、副筋或箍筋裸露在結構構件表面。

(二)產生的原因:

1、砼澆注振搗時,鋼筋墊塊移位或墊塊太少甚至漏放,鋼筋緊貼模板。

2、鋼筋砼結構斷面較小,鋼筋過密,如遇粒徑大碎石卡在鋼筋上,砼水泥漿不能充滿鋼筋周圍。

3、因配合比不當砼產生離析,或模板嚴重漏漿。

4、砼振搗時,振搗棒撞擊鋼筋,使鋼筋移位。

5、砼保護層振搗不密實,或木模板濕潤不夠,砼表面失水過多,或拆模過早等,拆模時砼缺棱掉角。

(三)防治的措施:

1、澆灌混凝土,應保證鋼筋位置和保護層厚度正確,并加強檢驗查,鋼筋密集時,應選用適當粒徑的石子,保證混凝土配合比準確和良好的和易性;模板應充分濕潤并認真堵好縫隙;混凝土振搗嚴禁撞擊鋼筋,操作時,避免踩踏鋼筋,如有踩彎或脫扣等及時調整直正;保護層混凝土要振搗密實;正確掌握脫模時間,防止過早拆模,碰壞棱角。

2、表面漏筋,刷洗凈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漿,將允滿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較深的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顆粒,洗刷干凈后,用比原來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塞壓實。

四、麻面

(一)現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現缺漿和許多小凹坑、麻點,形成租糙面,但無鋼筋外露現象。

(二)產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漿渣等雜物未清理于凈,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壞;

1、模板未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構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過多出現麻面;

3、摸板拼縫不嚴,局部漏漿;

4、模扳隔離劑涂刷不勻,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與模板粘結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搗不實,氣泡未排出,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點。

(三)防治的措施:

模板表面清理干凈,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澆灌混凝土前,模板應澆水充分濕潤,模板縫隙,應用油氈紙、膩子等堵嚴,模扳隔離劑應選用長效的,涂刷均勻,不得漏刷;混凝土應分層均勻振搗密實,至排除氣泡為止。

五、孔洞

(一)現象:混凝土結構內部有尺寸較大的空隙,局部沒有混凝土或蜂窩特別大,鋼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二)產生的原因:

1、在鋼筋密集處或預埋件處,砼澆注不暢通,不能充滿模板間隙。

2、未按順序振搗砼,產生漏振。

3、砼離析,或嚴重跑漿。

4、砼工程的施工組織不好,未按施工順序和施工工藝認真操作。

5、砼中有硬塊和雜物摻入,或木塊等大件料具掉入砼中。

6、不按規定下料,一次下料過多,下部因振搗器振動作用半徑達不到,形成松散狀態。

(三)防治的措施:

1、在鋼筋密集處及復雜部位,采用細石混凝土澆灌,分層振搗密實,預留孔洞,應兩側同時下料,側面加開澆灌門,嚴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塊、模板工具等雜物掉入混疑土內,應及時清除干凈;

2、將孔洞周圍的松散混凝土和軟弱漿膜鑿除,用壓力水沖洗,濕潤后用高強度等級細石混凝土仔細澆灌、搗實。

六、縫隙、夾層

(一)現象:混凝土內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夾層。

(二)產生的原因:

1、施工縫或變形縫未經接縫處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動石子,未除去軟弱混凝土層并充分濕潤就灌筑混凝土;

2、施工縫處鋸屑、泥土、磚塊等雜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凈;

3、混疑土澆灌高度過大,未設串簡、溜槽,造成混凝土離析;

4、底層交接處未灌接縫砂漿層,接縫處混凝土未很好振搗。

(三)防治的措施:

1、認真按施工驗收規范要求處理施工縫及變形縫表面;接縫處鋸屑、泥土磚塊等雜物應清理干凈并洗凈;混凝土澆灌高度大于2m應設串筒或溜槽,接縫處澆灌前應先澆50一100mm厚原配合比無石子砂漿,以利結合良好,并加強接縫處混凝土的振搗密實。

2、縫隙夾層不深時,可將松散混凝土鑿去,洗刷干凈后,用1:2或1:2.5水泥砂漿填密實;縫隙夾層較深時,應清除松散部分和內部夾雜物,用壓力水沖洗干凈后支模,灌細石混凝土或將表面封閉后進行壓漿處理

七、缺棱掉角

(一)現象:結構或構件邊角處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規則,棱角有缺陷

(二)產生的原因:

1、木模板未充分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混凝土澆筑后養護不好,造成脫水,強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脹將邊角拉裂,拆模時,棱角被粘掉;

2、低溫施工過早拆除側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時,邊角受外力或重物撞擊,或保護不好,棱角被碰掉;

4模板未涂刷隔離劑,或涂刷不均。

(三)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澆筑混凝土前應充分濕潤,混凝土澆筑后應認真澆水養護,拆模時注意保護棱角,避免用力過猛過急;吊運模板,防止撞擊棱角,運輸時,將成品陽角用草袋等保護好,以免碰損。

2、缺棱掉角,可將該處松散顆粒鑿除,沖洗充分濕潤后,視破損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補齊整,或支模用比原來高一級混凝土搗實補好,認真養護。

八、表面不平整

(一)產生的原因:

1、混凝土澆筑后,表面僅用鐵鍬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壓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堅硬土層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撐松動、泡水,致使新澆灌混凝土早期養護時發生不均勻下沉。

3、混凝土未達到一定強度時,就上人操作或運料,使表面出現凹陷不平或印痕。

(二)防治措施:

嚴格按施工規范操作,澆筑混凝土前應根據水平控制標志彈線,澆筑中用抹子找平、壓光,終凝后澆水養護;模板應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并應支撐在堅實地基上和有足夠的支承面積,防止浸水,以保證不發生下沉;混凝土強度達到1.2N/mm2以上,方可在已澆筑結構上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