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斗式木構建筑改建透析

時間:2022-07-05 06:06:00

導語:穿斗式木構建筑改建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穿斗式木構建筑改建透析

摘要:文章介紹了5.12震后援建的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騎馬鄉里坪村小學,記錄了從一個穿斗式小破廟到一棟兩層半小學校的整個過程。從對傳統的穿斗式木構架改建設計和施工過程、各功能空間的處理以及對傳統土墻和土樓板改良的探索等方面的解讀展示了建筑師從建造的角度對設計進行的思考。

關鍵詞:里坪小學;穿斗式木結構;木架改建;擴展面積;低造價策略

1項目背景

在5.12地震中,里坪小學原有校舍全部倒塌,大部分教學設施被毀。在當地政府的努力下,學校于2008年8月1日復課。學校搬至了原校址附近的一間破廟。目前僅有一間教室,一個教師休息室。

此廟為四川傳統的穿斗式木構建筑,主體木結構略有整體傾斜。由于建筑物年代已久,房屋柱子出現裂痕,屋頂漏雨,屋內光線昏暗,窗戶已無完整玻璃,地板亦為泥狀。

2預期的風險和困難

2.1資金緊張

當地經濟條件相對落后,加之青川縣是5.12地震的重災區,90%以上的房屋被損毀。當地政府和村民的財力、物力都被投入了農房重建。由此導致了學校建設資金的嚴重不足。

解決辦法:向基金會募集大部分建設資金;盡可能利用當地可以取得的材料施工;建筑主體將在原有廟宇的基礎之上改建,以此進一步降低成本;積極發動民眾參與,讓當地農民和志愿者們一起建造學校,由鄉村建筑工作室負責施工工程的技術指導。

2.2與當地政府和村民的溝通

對于一個外來機構,完全融入一個村落,和當地的政府和村民協作建設一所小學是十分困難的事情。項目進行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很多問題。

解決辦法:鄉村建筑工作室在2008年9月就進駐騎馬鄉里坪村,開始規劃和實施里坪村的重建工作,和當地政府、村民的關系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彼此已經合作了將近10個月。我們將邀請當地政府和村民組成工作小組,由工作組對重大事宜作出決策。

2.3當地建筑材料供應緊張

5.12地震以后,青川地區大量農房需要重建,水泥、磚頭、鋼筋等傳統建筑材料供應十分緊張。很多農戶的房屋由于材料沒有到位而停工。

解決辦法:結合鄉村建筑工作室十分豐富的農村施工經驗,主要采用當地容易取得的建筑材料:木材、粘土、石塊。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在解決建材緊缺問題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實現低造價。

3項目目標

由鄉村建筑工作室負責,組織里坪村骨干木匠,義工村民及廣大志愿者,使用可回收再利用或農民自己可生產或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到2009年10月將里坪村小建成“木結構+土墻+小青瓦屋頂”的兩層式建筑。建筑面積約200m2,包括4間教室,一個辦公室,一個教師休息室,一間圖書室,以及一個志愿者工作站。可供里坪村從學前班至四年級的兒童就讀,降低低齡兒童求學困難,減輕家長負擔。志愿者工作站可滿足外來為里坪村做貢獻的相關人員暫時性工作及住宿需求。

4方案設計

4.1總體布局

學校規模很小,采用了最簡單的模式:一棟小樓加一片空地。原廟宇位于兩水交界處,三面環水,環境優美、極其適合改建為學校。僅建筑東南側為空地,修整為學生室外活動場地。

4.2結構改建

對原有穿斗式木結構廟宇的改建是這個項目的關鍵。該廟宇三開間,已有上百年歷史,并且經歷了5·12地震,主體結構基本完好,略有整體傾斜。建筑師在校正和加固原有木結構框架的基礎上,對原有木結構的形制做了大膽的修改:首先將整體木結構框架向上抬高了50cm,將一層變為兩層;然后將原廟宇前屋頂拆除,向上加建出一個閣樓空間,又將兩層擴展為三層的使用空間,這樣,建筑師用很小的木方量將建筑面積增加到原有的兩倍,使用空間擴展到了原有的2.5倍,也使建筑在體量上活潑了起來;最后用石頭和泥土為主要原料重新設計了外維護結構和隔墻,從通風、隔熱、采光等多方面提高建筑的空間品質,同時使建筑空間及外觀形式更具現代性。

4.3功能空間

學校建筑面積121m2,合計6間房。二樓附帶一個閣樓間。學校西邊一樓及二樓的兩間房為志愿者工作站,一樓中間及東邊兩間房為學校教室,二樓中間一間房為圖書室,二樓東邊一間房為教工宿舍,三樓為三間活動室。垂直交通自由靈活的將各功能空間有效地組織起來。建筑面積雖不大,但各空間相互滲透,空間感受豐富多變,有適合孩子們聚精會神思考的角落,也有適合他們嬉戲玩鬧的空間,有利于他們以自由開放的形式學習。

建筑西側的志愿者工作站,提供給暫時工作住宿的志愿者,兩層的不同空間可為不同要求的志愿者們提供更多可能性。由于建筑西向有良好的景觀面,設計師在西側山墻上設計了可旋轉大窗,將窗外美景盡收眼底,亦可作門,舉步便能走進“畫框”里。同時裝上窗扇后,它便是一個可以放置日常用品的柜子了。竹膠板部分可開啟,內翻可作為柜子用,外翻可以遮陽。工作室地坪面層采用的是在白水泥砂漿上鋪貼小青瓦碎片,別具風味。

一樓中間及東邊兩間學生教室最難解決的是采光問題。教室北墻設置黑板,需大面積完整墻面,僅能在靠東西兩側隔墻位置開豎向長窗、靠屋頂處開橫向長窗。南向亦開豎向長窗與可采光的門一起提供南向采光,但仍然不能教室的采光要求。于是東側教室通過東側山墻開窗補給光線,中間教師則用東西側墻的高窗向兩側房間“借光”。為使光線即充足又柔和,北向豎窗都向側墻面旋轉約30°,使陽光在側墻面上進行漫反射。靠屋頂處的橫向長窗將光線打在傾斜的二層房間北墻上,漫反射到黑板。從而完全滿足孩子們學習的采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