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的創新意識論文
時間:2022-10-11 08:52:00
導語:城市設計的創新意識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澄清現代城市設計的概念入手,指出創作性是城市設計的重要特征,并從立意與構思、分析與綜合、直感與邏輯、圖形與文本四個方面探討了城市設計的一般方法。
關鍵詞:城市設計創作性方法
一、城市設計的概念及其特征辯析
關于城市設計的概念,可謂眾說紛紜,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從不同的視角給予它不盡相同的定義界說,但從其總體趨勢來看,現代城市設計正逐漸呈現出相對明朗的觀念勢態。我們認為:現代城市設計是以人為宗旨,以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和職能效率為動態目標,綜合組織城市系統各要素,以期建立合理且優美的城市形態環境的綜合性創造活動。城市設計的作業范圍既涉及大范圍的單系統設計,也包含細胞形態的解剖,其對象是多層面、多類別的組合,而城市區段層面是典型的客體對象。城市設計既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全過程,同時又是規劃轉向建筑設計的必要中介過程。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和建筑學有著與生俱來的天然聯系,因而也常導致概念上的模糊。一般而言,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區別較為明顯,而與規劃尤其是控制性詳細規劃(以下簡稱控規)之間的關系則時常使人迷惑,因此只有在比較中才能獲得城市設計自身明晰的基本特征:
其一,城市設計強調“人本主義”精神,即以具體鮮活的人為根本出發點,滿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生理行為為依據,關注城市空間設計的場所感、歸屬感以及歷時和共時的文脈連續。而控規則是以物質環境為出發點,作為城市管理的依據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標,它較少涉及與人的感性和活動相關的環境場所問題。因此,可以說人與物的對峙是城市設計與控規的基本分水嶺。
其二,城市設計要在三維的城市空間坐標中化解各種矛盾,并建立新的立體形態系統。而控規則偏重于以土地區域為媒界的二維平面規劃。因此二者表現出不同的形態維度。
其三,城市設計側重城市中各種關系的組合,建筑、交通、開放空間、綠化體系、文物保護等城市子系統交叉綜合,聯結滲透,是一種整合狀態的系統設計。控規則往往是城市各子系統的分述羅列,而且偏重于各項子系統的分別研究。因此,關系整合與要素分離是二者間又一顯在區別。
其四,城市設計具有藝術創作的屬性,以視覺秩序為媒界、容納歷史積淀、鋪墊地區文化、表現時代精神,并結合人的感知經驗建立起具有整體結構性特征、易于識別的城市意象和氛圍。而控規則注重社會經濟技術因素,其主要運作媒界是技術指標和工程問題,理性邏輯是其主要屬性。
由上述比較中看出現代城市設計具有鮮明的創作性特征,正如培根所言:“未來城市環境質量將依賴技巧高超、感覺敏銳的城市設計師的創造性想象和智力”。
二、創作性是城市設計的重要特征
一般來說,創作性具有三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某種觀念設想或作品具有新穎鮮見或超前的形式和內涵;二是指這種觀念設想和作品應適應現實、解決問題并巧妙且有效地達成目實;三是對上述觀念設想和作品的持續、表現、評價、完善和充分發展。創作性與創造性時??梢酝ㄓ茫ㄊ怯⑽腸reativity的兩種互通譯本),但二者在語義上仍有些微區別,創造性更為強調獨創和超前,面創作性強調上述三方面含義的全面包容,同時還含有過程意義。
城市設計的創作性是由其自身的目的性質決定的。設計即是把各種要素組織進入較大的連貫的整體以達到原先預期的意圖。在城市規劃的宏觀指導下,城市設計要實現具體的三維形態框架的建構,它必然是一個創作過程的產物。城市是市民生活的舞臺,是歷時態的延續,又是共時態的交溶,以人為本的場所論是城市設計理想和實踐中的本質精髓。對于一個具體城市區段來說,城市設計的目的是要鼓勵各種人群活動的合理交織、運動有序、生態和諧,并能給人以愉悅的整體審美感受。城市設計不存在固定不變的清規戒律和模式范本,也不是某種先驗公式的推演計算,每一個成果都是對特定城市或城市區段的獨特解答。設計師在情感、智慧和經驗的投入中完成理想與實現、主體和客體的統一。
城市設計的創作過程是設計者各種思維方式的全面啟動和復合,邏輯思維、形象思維與靈感頓悟相交織,而形象則是城市設計者的主要思維線索。
城市設計的創作過程同時亦是對設計者多方面知識結構的運用過程?,F代城市設計者需要有社會、經濟、人文、政策管理及工程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要有城市設計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職能、形體及三維空間關系的處理。
城市設計注重小組合作(cocreativity),鼓勵吸納相關學科學者、開發商、政府官員及公眾代表共同參與,并通過各種傳媒手段在更大范圍內爭取公眾參與和認同。
三、城市設計創作方法論探討
城市設計的質量直接決定于其創作方法的運用是否恰當和有效。然而澄清這種方法理論卻很困難,城市設計的具體方法因客觀對象而異,更是因人而異,因此試圖去規范其設計創作的方法似乎是徒勞的。這里我們試圖以描述城市設計創作的共性特征來探尋其創作的軌跡線索。
1.立意與構思立意即主題意識的確立,這是創作的靈魂。立意的過程即是在進行現狀分析、明確發展定位的基礎上確立設計目標的過程?,F狀分析提出基地現存的資源和問題,立意則需以該城市區段的定位為依據,這種定位又必須置身于城市整體發展脈絡中進行研究。通過研究區段與相鄰區段、區段與城市整體之間的功能互動機制,才能給出設計區段的正確定位。現存資源與人的需求之間的矛盾和現存環境狀況與發展定位之間的矛盾直接決定了城市設計目標的確立。
構思由立意脫化出來,構思即是將城市設計的立意轉化設計結構(又稱概念設計),同時提出實現立意的方式構架。構思的直接結果是該設計對象的空間形態結構的建立。城市設計的立意與構思必須也包涵了設計者的主觀意識,設計者對各種設計因子的權重取舍以及自身的主觀理解,情感經驗等因素使得其立意與構思趨于個性化,并以多種構思方案的形式表現出來。通過與相關參與的討論、評比、比較和判斷確定最終的構思方案。
2.分析與整合要解決一個現實具體的城市設計問題,首先必須進行客觀有效的環境分析。分析包括前后兩個不同時段,其一是指設計前期的現狀調查分析;其二是指創作過程中對設計方案及成果的解剖分析?,F狀分析是要達成對現存環境的全面認識,它包括基地、人口、建筑設計質量、交通、使用職能、民俗習慣、行為規律、自然條件、景觀資源、經濟投資計劃等等資料。一般而言,職能分析和空間形態分析是兩個重點內容:職能分析主要考察各項用地的使用狀況與交通系統的聯系以及這種狀況與需求之間的矛盾。空間形態分析則涉及基地分析、圖底分析、視覺序列分析、認識意象分析、類型學分析和空間注記分析等一系列技術??臻g形態分析提供了設計所必需的歷時性形態積淀的背景資源,它為文脈承續提供了基礎。設計過程及成果表達中的分析實質是對所設計環境各子系統的分項解析和表述,如:地塊功能配置、道路交通系統分析、交通換乘系統分析、形態認識系統分析、歷史文脈分析等等。這種單系統的解析使創作成果的各個層面得以清晰的表達,同時也是設計進程中從各個不同層面和視角對設計方案進行剖析、質疑和修正的必要技術程序。
分析是城市設計的必要技術,而對環境各子系統和各單項要素的整合才是城市設計的本質性作為。環境對人的作用是歷時和共時相交溶的整體感受和影響,而不是各要素的簡單相加。城市設計必須以關系組合為職責,側重于整合結構性的職能關聯、空間關聯和文脈關聯等,促進城市各種活動的合理交織。設計者往往扮演開發進程中的協調員,化解矛盾,綜合平衡。
系統化的城市設計將改變過去僅僅由幾何線條分劃地塊的封閉獨立性。加強建筑布局、交通路線、開放空間、綠化體系和人文景觀等要素的綜合交叉、聯結滲透將成為一種新的形態風尚。立體化是當代城市空間結構又一顯在的發展趨勢。隨著城市職能的高度集聚與城市土地有限資源之間矛盾的突顯,未來城市必將超于土地和空間的綜合使用,即特定地段中各種用途的合理交織,相互刺激補充??臻g結構的立體化還意味著對用地進行地上、地面和地下三個層面的綜合開發以構成連續流動的空間體系。與此同時,立體化的形態組織方式也是化解或消減城市職能各項子系統之間矛盾沖突的良方(如機械交通與人行步道體系的矛盾,開放空間、生態平衡與土地區位價值的矛盾等)。總之,分析整合在創作過程中交替進行,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整合。
3.直感與邏輯城市設計的過程是對城市環境的研究和創造的結合,因此必然表現出理性和感性共容互動的思維方式。研究過程首先是要素分析和理性判斷,設計者運用邏輯方法對設計所及的各項要素之間各種因果、并列、互動、權重、矛盾等關系作用判斷,設計目標的建立亦是邏輯推理的結果。但是,僅僅運用邏輯的方法無法得出具體生動的城市設計成果。城市設計是對理想城市生活情景的描繪,形態的建立最終必須依賴設計者對環境敏銳的整體感悟能力和直感創造能力,因此說形象思維是城市設計者的主要思維線索。設計者可以在經驗積累中選擇運用各種有效的空間形態類型,如以網格構成的,以開敞空間為中心的,以建筑實體為中心的,或是以明確軸線構成的等等原型結構,而當代城市形態所包容的廣泛且深刻的復雜性為傳統城市形態所無法迄及,它往往表現為一種復雜的三維立體網絡的疊合結構,它可以涵括上述諸種空間結構原型,但其復雜程度和綜合能力則遠勝于它們??梢哉f這是對當代及未來城市設計者的空間組織和塑形能力提出的一項嚴重挑戰。因此,城市設計者必須具備以往任何時代都要更為嫻熟的空間駕馭技巧以及在這種復雜的空間結構體系中整合城市職能秩序的能力。
4.圖形與文本圖形和文本是城市設計者最主要的操作媒界、交流媒界和成果表達形式。
圖形是設計者心智創造的外化。圖形資料一般包括設計構思草圖和設計成果中對環境形態的三維表述、模型、立體模擬動畫、攝像等。由于現代城市職能和空間的高度復雜性,因此系統化的城市設計還必須運用一系列系統的分析圖形技術。這些分析圖分別展現了環境的各個導面及相關系統。各層面、各子項系統的立體疊合和聯結構成了完整的環境形態。因此,分析圖也是城市環境創作必不要少的重要內容,它是現代城市設計區別于傳統空間形體規劃設計的重要特征之一。
圖形實質上是對城市環境建設目標和政策的形象化三維表達,是一種明確的、可操作的形態描述方式,它使得設計地段內建筑與建筑之間,要素與要素之間、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系網絡清晰可見,它給下一個層次的設計(如建筑設計)提出了由外向內的限定和依據。從這個意義上講,城市設計的成果具有肯定性。同時又必須指出:城市設計又是一種富有彈性和動態的過程。上述圖解形式并不等于環境建設的最終產品形式,而是關于形態的具原型意味的框架模型。例如街道空間輪廓線或是區段環境的立體動畫模式,其實質是一種結構關系的建立,在后續的建筑設計過程中,可將此具體的建筑形態置于上述關系背景之中進行檢視評判,從而取得對彼此關系的協調認同,cad技術的運用為這種動態的設計和管理過程提供了方便之門。在城市設計駕馭下的一個環境層次的設計仍然具有廣闊的創作天地。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城市設計成果又具有非肯定性,是一種松馳的限定。如果說最終建成的環境形式與設計中的圖形之間具有內在的卻又是可以被察見的同構或同質關系,那么就可以說設計達到了預期目標。
文本即城市設計成果中一系列以文字描述為主的研究報告。一般來說研究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項目由來、研究程序、現狀分析報告、設計依據、發展定位描述、目標描述、設計方案總體說明、各子項系統分析報告、實施可行性研究、建設程序計劃、設計準則等。設立專項研究報告是現代城市設計重視理性論證的表現。
設計準則和圖形文件在城市建設管理中配套使用。所謂設計準則是對城市設計客體要素的深入設計提出綜合且具體的要求和建議。其具體內容包括對設計對象整體和局部的形態、位置、尺寸和指標等提出制約性的條例,對各可變因素的彈性設計提出相應的振幅范圍。設計準則的制定是城市設計區別于規劃和建設設計,也區別于傳統形體空間設計的又一重要特征。其意義在于為城市設計注入了時間維度,它為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間環境層次的轉換提供了清晰的梯級承續關系,促進了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互動。設計準則的制訂使得城市設計由理想導向現實的行為,它是城市的設計與管理以及建設之間的橋梁,是三者之間相互溝通協調有章可尋的媒界基礎。公務員之家
以上我們從方法論的層面對城市設計的創作性作了粗淺的探析。成功的城市設計首先來自于精巧且合理的立意和構思,在直感與邏輯的互動中,設計者運用各種分析技術和組合技巧,在對環境子系統和要素進行充分解剖的基礎上實現形態的整合,創造出宜人的環境場所,并以圖文并茂的靈活形式展現給所有關心城市建設的參與者。
[注釋]
(1)edmundn.bacon.城市設計[m].黃富廂,朱琪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年,p3.
(2)此表參照李澤厚.“談談形象思維問題”.走我自己的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p198.
- 上一篇:學校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發言材料
- 下一篇:黨委委員創先爭優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