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建設科學發展思考論文

時間:2022-01-22 11:03:00

導語:城鎮化建設科學發展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鎮化建設科學發展思考論文

【摘要】城鎮化建設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同時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經歷的曲折和快步發展,為我們解決建設道路上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同時也為我們如何進一步推進城鎮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中國特色城鎮化建設科學發展

農村城鎮化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各地在生態環境建設、基礎設施完善和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中國特色城鎮化建設六十年進程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在南京召開的第四屆世界城市論壇上表示,當前我國城鎮化的速度遠遠高于世界上大多國家。尤其是近十多年來,我國每年都有超過1%的農業人口轉向非農業人口,我國城鎮化建設能夠快速推進,主要歸功于我們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回顧中國城鎮化建設風雨兼程60載,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以改革開放為界,分為兩大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施行為中國城鎮化建設的第一階段(1949年~1978年)。在這一階段里,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經歷了起步、調整、停滯、恢復發展四個時期。

從1949年至1957年,是中國城鎮化建設的起步時期。城鎮化水平有所提高。從1958年至1965年,是中國城鎮化建設的調整時期。出現第一次逆城鎮化現象。從1966年至1976年,是中國城鎮化建設的停滯時期。出現第二次逆城鎮化現象。從1977年至1978年,是中國城鎮化建設的恢復發展時期。在1977、1978年,設市城市增加到193個,城鎮人口增加到17245萬,人口城鎮化率上升到17.9%,但建制鎮繼續下降,僅有2173個。

從1979年實行改革開放至今30年來,是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里,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大體經歷了恢復發展、穩步前進、快速發展三個發展時期。從1979年至1984年,是改革開發后我國農村城鎮化恢復發展時期。1984年,以《中共中央關于1984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和《國務院關于農民進集鎮落戶的通知》兩個通知的下發為標志,小城鎮發展問題第一次受到中央政策的肯定與支持,與鄉鎮企業發展相匹配的城鎮化戰略漸次走進人們的視野。

從1985年至1992年,是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城鎮化穩步發展時期。從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后,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以前,以城市改革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推動著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的發展。

從1992年至今,是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在《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第一次提出了“小城鎮大戰略”問題。2000年6月,“小城鎮大戰略”被進一步具體化,特別是11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把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列為當前及“十五”期間必須著重研究解決的戰略問題,使中國的城鎮化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基本經驗回顧新中國成立60周年來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歷程,在反復實踐和艱辛探索的征途中,在城鎮化建設的曲折前進中,我們終于有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建設道路,這是全黨全國人民的經驗智慧的結晶。

解放思想是不斷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的不竭動力。“沒有解放思想,就沒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①同樣,沒有思想解放,就沒有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傳統時期自上而下的城鎮化通過城鄉隔離的二元制度的構建來強制阻斷農村人口的城鎮化進程,結果使得中國城鎮化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30年中發展十分緩慢,強制“抑制”式城鎮化把農村人口限制在有限的農村土地上而把農業資金大量抽出,造成了中國城鎮化發展受阻而工業化和非農化卻快速推進的不均衡局面。改革以來自下而上的城鎮化把我國城鎮化帶入了快速推進的軌道,從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國整體的城鎮化進程,并逐漸縮小了城鎮化進程與工業化和非農化進程的差距。

政策的引導是穩步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關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至今,是中國城鎮化穩定、迅速發展的時期。正確的城鎮建設指導方針,穩定的農業政策法規,對農村城鎮化的健康、順利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加之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城鎮化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1986年、2004年~2008年,中央連續兩次下發共十個“一號文件”鎖定“三農”,表達了中央對農業基礎地位認識的高度統一,對農村生產發展的高度重視,對農民增收致富的高度關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也就“三農”問題強調五點:加大農業的支持力度;穩定發展農業生產;強化現代農業物質支撐和服務體系;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將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始終堅持的方向。

借鑒成功經驗,不搞整齊劃一是有效促進城鎮化建設的必要條件。農村城鎮化建設不是新事物,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要注意吸取相關成功經驗。城鎮化建設經驗既包括國外城鎮化建設經驗,又包括建國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經驗。在借鑒國外建設經驗時,由于各個國家歷史文化傳統、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以及實行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體制上的差異,城鎮化呈現出多種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效果也很不一樣,所以我們不可照搬。要根據我國國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地方政府的堅強領導是中國城鎮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功的保障。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中央集權制,這種體制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曾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權體制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近年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一直沿著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權,各級地方政府向下層層放權的方向進行。在一定意義上,地方政府的權力大小直接影響著地方政府在城鎮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發揮。與時俱進,科學地發揮地方政府在城鎮化建設中的作用是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保障。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城鎮化建設

在200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同志強調:“我國能否由發展中大國逐步成長為現代化強國,從根本上取決于我們能不能用適合我國國情的方式,加快改變農業、農村、農民的面貌,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城鎮居民和農民的關系,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力度,使穩妥推進城鎮化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雙輪驅動,從而逐步解決城鄉二元機構矛盾。”

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這為我們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城鎮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就是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促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走新型的城鎮化建設道路。所謂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按照產業集聚、功能完善,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則,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有機結合、協調發展為方向。統籌推進城鄉和區域發展,加快構建合理的城市等級規模結構和城鄉一體化的城鎮體系,努力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的城鎮發展新格局。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首要的就是科學合理規劃城鎮布局,使城鎮化建設各個方面協同發展,形成鮮明特色,形成較為完善的城鎮建設體系,為城鎮的長期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保持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農村城鎮的規劃,不能只著眼于單個城鎮的發展,而是要從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高度來設計規劃,只有將局部的、個體的城鎮放到區域經濟的整體中建設發展,才能形成區域內合理有序的城鎮群體結構。否則,即使單個城鎮規劃得再好,也會限制區域優勢的形成和發揮。在城鎮發展的同時,搞好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因此,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應把握幾個基本原則:不能照搬別國城鎮化發展模式,步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先蔓延后整治的道路。我們的城鎮化必須與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相適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走一條健康的、結構多元化的、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道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協調發展。大城市與小城鎮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各有各的優勢,誰也取代不了誰,只有相互間協調發展,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要在實踐中充分尊重廣大群眾的首創精神,鼓勵創新、鼓勵發展。

注釋

①:《在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08年2月27日。

②《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9年1月,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