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園大門建筑設計探究

時間:2022-03-02 03:29:52

導語:城市公園大門建筑設計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公園大門建筑設計探究

1公園大門現狀分析

筆者在考察南北方部分城市公園入口建筑之后,總結如下:調研的內容包括公園基本情況、入口個數及分布、入口處的城市交通、周邊環境、空間布局、大門建筑、售票室、廣場、附屬設施等,通過文字記錄、拍照和繪圖等方式加以記錄,筆者在考察過程中發現有的城市公園大門建筑以自然環境及地域傳統為背景,但是有些地方公園建筑設計在地域特色上體現還不夠,特別是在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今天,“呆板的、毫無生氣的、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涌現出來,成為受人推崇的“地標”。“千城一面,萬屋一貌”現象日趨嚴重,不考慮公園大門建筑的地域環境、民族文化、審美、材料技術等因素,甚至有的公園大門建筑設計引入歐式羅馬柱式進行裝飾,別國建筑成風,忽視了地域性特點。為了追求歷史滄桑感,凸顯城市的歷史文化符號,還是為了商業開發等功利意圖,值得我們思考。

2大門建筑造型設計

城市公園大門建筑座落在公園入口與入口廣場軸線交匯點上,起著分割內外空間、交通疏散的作用,同時大門建筑的造型對公園的面貌、環境有著關鍵的影響。所以城市公園大門建筑的設計要與城市環境相協調,與時代氣息吻合,要反映時代精神、民族特色,展示科技與藝術完美結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心里特征及環境、社會的美感評價等。

2.1強調環境和諧

公園入口建筑除了滿足功能性、藝術性、觀賞性,還要注重與園內及城市環境系統關系,不能忽視大門建筑功能和園林自然環境條件,滿足市民在動中觀景和對園林內外的空間組織利用,合理利用地形、綠化、山水、地域氣候等,從總體空間布局到建筑細部處理細細推敲。如南寧市的安吉花卉公園大門建筑設計如(圖1),因地制宜的選擇規則式平面布局,公園大門建筑采用牌坊式,建筑風格采用嶺南園林建筑形式,建筑立面雕刻有嶺南紅花羊蹄甲盛開的花朵,與周邊植物相映襯,達到建筑與環境的完美融合。另外在入口建筑外廣場利用開敞性布局及平地設計,方便人們行走或車行到達,在入口內部則采用的是半封閉性的布局,進行隔景處理,以增添游人的興致。建筑通過巧妙配置山石、植物等,使之在自然景物襯托下更見風致,點出園內景觀特色的同時也創造出樸素自然、個性鮮明、標志性強的大門入口建筑。

2.2體現地域文化

城市公園大門建筑因地制宜創作具有時代特點和地域語言的建筑環境,把地域文化特征作為設計依據,設計形式結合當地文化元素,創造具有自然特性和文化藝術性的建筑形態。在建筑造型風格上,主張地域特色建筑與中國傳統園林建筑相融合,延續本民族傳統建筑的特點,吸收運用獨具特色地方建筑式樣,結合現代結構構造,使公園大門建筑區別于同類建筑形式,營建符合本土文化內涵的要求,使地域文化得以傳承發揚。如南寧市青秀山大門建筑在屋頂設計上采用的是地域特色的侗族、苗族鼓樓為藍本如(圖2),延續廣西民族傳統建筑的特點,吸收運用獨具特色的干欄式建筑式樣,創造“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觀意境及壯實飽滿的民族意趣。色彩上運用鮮艷、明快的色調,建筑屋頂是白色屋脊、藍色的瓦,建筑基調是白色的,藍白相間色彩相當明亮、開朗、給人以愉快的感覺,更突出了大門的形象,使建筑處于清新、生動、明快的色彩基調中。符合現代城市公園的性格。

2.3突出公園主題

公園往往通過大門的藝術處理體現出整個公園的特性和建筑藝術的基本格調,所以大門設計要考慮它在建筑群中的主題性,又要與全園建筑風格一致,主題的確立有利于形成園區特色的標志、性格。構思設計要切合公園的性質與內容,造型賦予個性,標志宜明顯,易于游人矚目。如西安大唐芙蓉園入口大門建筑設計如(圖3),主要以展示大唐盛世風貌的皇家園林文化為主題的公園,大唐芙蓉園西門也稱御苑門,這是園區的正門,兩層主門樓與左右緊接的三重闕相得益彰。北入口為次入口,建筑本身具有大唐時期風格,采用內凹半封閉式的空間造型,亭廊相連增加了景園的氣勢和對游人的引導性。例如,江蘇邳州人民公園入口建筑設計,以體現楚漢文化為主題的公園大門建筑,其入口浮雕相迎,奚仲、鄒忌等古代名人雕像矗立其中,大門主體為牌坊式造型,運用現代大理石柱和橫向寬大峨冠造型結合,烘托峨冠博帶的漢風氣質。

2.4注重植物配合

建筑的立意、環境氣氛的營造,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建筑周圍植物的配置,在公園大門建筑周邊進行植物配置造景設計,要考慮植物的習性和環境氣候的要求等因素,使之符合地域環境,創造宜人的觀賞環境。還要分析建筑物空間層次,建筑與植物的比例、距離關系,以免樹根破壞建筑基礎或是影響在建筑中觀景。如南寧安吉花卉公園大門植物主要以南亞熱帶風光為特色,選擇了適合當地環境條件的植物,形成較為獨特的地域風光,如(圖1),主要選用了黃槐、南洋杉、鐵木、馬尾松、美人蕉、紅枝蒲桃、竹莖椰子、大花紫薇、大琴絲竹、雞蛋花、棕竹、紅背桂、山茶、三角梅、散尾葵、無憂花、龜背竹、沿階草等等,以上植物考慮了季相變化,在觀姿、賞色等效果上著眼,為建筑增添了風韻。使建筑起翹屋檐的輪廓線融入在綠色環境之中,以植物柔軟、彎曲的線條打破建筑呆板的線條。用綠色來調和建筑物的色彩氣氛,營造出豐富的節奏感和韻律感的地域特色景觀環境。

3公園大門建筑設計的創新與發展

3.1建筑形與意結合

城市公園大門建筑是公園風格外在的表現,與公園、地域建筑風格相呼應,是城市公園最直接的表現物,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園景觀建筑表達,主要是在形與意的巧妙結合,應先了解城市地域特點、地域環境、地域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傳統建筑造型特征,把這些符號進行簡化,加以抽象、提煉,消化吸收和發展這些特色的傳統建筑,使新設計的建筑形式吻合大眾對本地域建筑特色的意象,與現代城市公園環境融為一體。達到以形達意,以意為先,意在筆先的目的。如廈門市的杏林公園大門建筑設計如(圖4),美觀大方、簡潔明快。屋頂采用架空與緩坡屋面相結合,下部為立柱與石塊圍合的門衛,同時又很好地表達了傳統建筑的形與意。所以我們要擺脫只要設計公園建筑就完全照搬傳統民居、古建的想法,在建筑設計中要有破立并行的理念,去創新組合,以適應建筑環境的需要,簡單的照搬與營造就淡化了對傳統建筑文化的深層發掘與傳承。景觀建筑不是流水線商品,它應該適應自己的地方特色、環境特色及建筑工藝特色,才能創作耐人尋味、意境深遠的、個性多元化的作品。

3.2傳統與現代結合

為了創作和展示地域特色的景觀建筑,當前對傳統建筑形式的屋頂、山墻、斗拱、梁、柱、枋、瓦等部位,用現代的材料和設計語言來進行創新。如由20世紀馮紀忠先生主持設計的上海松江方塔園大門建筑,其大門具有時代性的景觀建筑如(圖5),運用接近傳統的營造方法、材料等,結合新的結構、構造技術,糅合了傳統與現代美,大門采用了與遺存建筑相協調的小青瓦面,屋架則采用具有時代特征的輕鋼結構,既表達了對歷史環境的尊重,又融合了全新的結構體系。

4小結

城市公園大門建筑設計以尊重環境、歷史、生態意識、地域文化為前提,從傳統建筑中汲取設計元素,選擇那些符合時代要求,具有發展潛質的景觀建筑設計手法、理念,將城市公園景觀建筑與環境相結合,運用現代材料、技術等發揚地域特色傳統文化,走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園建筑設計之路是傳承與發展的趨勢。從而營造一個富有地域特色的、充滿生機的城市公園入口景觀,并從中找到自豪感、歸屬感、親切感,以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創作一個與自然為善與市民為樂的優美場所。

本文作者:邢洪濤于琍工作單位: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設計與裝飾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