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自得教學模式
時間:2022-07-09 11:04:00
導語:倡導自得教學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中講讀課教學被看作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方式。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是消極地聽教師對篇篇課文的分析、講解,缺少學生自己對課文認識、思索、理解的思維過程。就是說,學習所得,并非自得。孟子就說過“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這段話宣揚了自學自得的好處,強調自學自得的重要性。針對學生學習被動接受的現象和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我們也倡導自得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啟學生的創造思維,老師和學生自得其樂,打破了語文學習沉悶的氣氛,語文教學出現了柳暗花明的境界。
一、從自己的學習中獲得
我國古代就有“學貴自得”“學貴自化”的說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也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現代教育更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而且還要教學生“會學”。
首先教會學生從自讀積累中自得:
1.積累詞匯。學生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積累詞匯。比如學習《飛紅滴翠記黃山》時,學生可以積累大量寫景的詞語:千峰競秀、萬壑藏云、郁郁蔥蔥、草木蔥蘢、怪石嶙峋、仙山瓊閣、瀾翻絮涌、含苞欲放等。
2.積累感情。學生默讀、朗讀課文,記憶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比如從《鼎湖山聽泉》中體會熱愛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從《紫藤蘿瀑布》體會熱愛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從《我的叔叔于勒》中懂得要關心親人,幫助親人的情感;從《岳陽樓記》中體會憂國憂民的情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寬闊胸襟。
3.積累知識。查資料,了解課文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以及課文中涉及到的其他學科知識。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沙漠里的奇怪現象》積累一些物理、化學等知識,學習古文積累古代文化知識等。
4.積累語言。學生通過圈點勾畫和做筆記,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要求學生將生字、新詞、關鍵詞句、好詞佳句,段落層次以及有感想、有疑問的地方分別用固定的符號標記出來,并將自學所得及存在的問題記在筆記本上。
5.積累心得。自讀的過程中,重要的是要求學生認真讀、用心想。朱熹曾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因此,自讀指導的關鍵也就是調動學生閱讀與思考的積極性,設法使他們自己去探討,自己去推論,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新知。
為了使學生的自讀盡量減少盲目性,除一般的要求外,自讀前我們根據各篇課文的重點、難點提出具體、肯綮的問題。讓學生在自讀過程中去解決。
當然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情緒對思維有著重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少年的智力積極性不僅需要獨立的腦力勞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認清腦力勞動目的以及由此產生的對智力感覺的體驗。”因此,在自讀前向學生講明自讀所要達到的目的及由此產生的意義,有利于學生建立自覺學習的積極態度。
其次,要教會學生自學的具體方法。
有人把學習定義為“學習如何學習”。有人認為“善于教人者,教人以方法”。“不好的教師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是叫學生發現真理。”可見學習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學習方法乃學生為了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所采用的某種方式、手段、途徑。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才能獨立地探索新的領域,獲取新的知識;才能順應“知識激增之時代”,以“有限的生涯求無窮之學問”。“學習方法”為多層次、多角度、多種類。以上的介紹的學生自學自得中可舉議論文學習為例:
1.自讀課文,圈點批注
2.匯報交流,讀懂內容(批注情況)。
3.弄清論點,尋找結論(明確論點)。
4.舉出實例、說明道理(明確論據,舉一反三再,相互交流)。
5.聯系實際,訓練能力(學用結合,檢查效果)。
下面以兩個具體方法為例,指導學生自學:
①圈劃批注法。要求學生從題目、詞句、段落、中心、內容、寫法、感受等方面圈圈、點點、批批、注注。如在課題前注命題方法,課題后注文章體裁、單元重點,課題下注對題中關鍵詞的理解,課文開頭處注分段依據……充分利用文中上白、下白、旁白處注明自己通過學習弄懂的問題,鑒于時間有限,學生只需擇己理解最好的兩三處批注,變部分無意識記為有意識記。爾后交流暢談收獲。因學習智力的差異,態度的優劣,理解、記憶、接受能力的不一,所獲知識的深淺,言語表述水平的高低,交流的情況則有懸殊。好學生理解得深,記憶得多,表述得美;差學生也可憑自己的優勢談“淺薄”之所得。這樣你一言我一語,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學生所得的知識就會更準確、更有條理;就能促使學生入門——達到“始與親”的境地,學生思路和作者的思路得到統一;就會做到課有所得,逐步提高學生的能力。
②自學段落法。將“段的思路法”、“設問法”、“關鍵詞語推敲法”、“重點語句剖析法”、“人物形象分析法”、“課后問題理解法”等自學段落的方法教給學生,更有益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獨立求索的能力;更有益于促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有些段落,教師可完全放手讓學生按“自學段落法”,運用其才智去自學,爾后進行“報告”和“討論”,教師只需伺機點撥。如:用“段的思路法”自學段落,讓學生通過獨立思維概括出段的主要內容,分析段中之層,體會作者寫段之用意,弄清段的結構。用“設問法”,讓學生經過自我分析、理解、體會、判斷、概括,提出與文章內容與中心有關的問題,采用“自問自答”、“自問旁答”的形式來解決。用“課后問題理解法”從課后提示中找出與對應段相關的問題加以理解,弄懂段的內容。……不管采用哪種方法,一人講完他人可以補充、可以糾正、可以討論,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使課堂真正成為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智力的土壤。”
二、從老師的講解中悟得
教材文本是一種知識載體,其實老師和學生每一個都是一種載體。學生除了從教材的自學中自學自悟外,學生應從教師的講解中有所收獲。比如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注意領悟:
1.詞語的運用。自學階段,學生更側重的是積累,是知識的簡單疊加,老師根據語境釋義,學生就能靈活的運用所掌握的詞語。
2.語言的欣賞。對于優美的句子或者文段,學生自學可以有所領悟和聯想,但畢竟由于知識面和生活閱歷的局限,難免受到限制,如果能從老師的講解中得到領悟,其深度就有了。比如欣賞散文的語言,可以從詞語的詞性、句子的修辭、情韻等來引導。老師示范,學生模仿,到自悟到互相交流。
3.內容的理解。課本是一本書,其實老師也是一本書,學生也是,如果這些書能夠互相交融,產生的思想就更加的豐富了。現在我們知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的主要作用不是告訴學生這些內容,而是側重于拋磚引玉,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想到更多的問題,領悟到更多的道理。比如學習《論美》,只能引導學生探討什么是美,美是如何表現的,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對美的理解也不同。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袁微子指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應是常中有變,變中有常”。至于怎么運用,怎么變更,要因人制宜,因課制宜。“大體須有,定體則無”一切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語文學習水平為準。中學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和批評鑒賞能力不斷提高,求知欲旺盛,他們已不滿足于只是聽老師講清楚某個問題,而時常希圖表達自己的理解、比較和分析,渴望獨創。另外,隨著中學學科的多樣化和深刻化,又促使他們不斷組織、調節自己的智力活動,提高學習的獨立性、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提倡自得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基本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積極思維,自己去思考、分析、理解課文,進而達到自己能讀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