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小學各學科教育中對德育教育的滲透

時間:2022-03-17 06:43:00

導語:談小學各學科教育中對德育教育的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小學各學科教育中對德育教育的滲透

內容摘要:實施素質教育是迎接21世紀挑戰,提高國民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戰略舉措。我國面臨科技、教育、文化相對落后和人口素質亟待提高的嚴峻挑戰,面臨國際綜合國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這一切歸根到底將取決于教育。而現在教育中存在的德育問題,尤其是在各學科教學中的忽視德育的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現行教育對德育的不重視,影響到教師對德育的不重視,導致學生德育的不完善。

現行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不少學校和教師把智育凌駕于一切工作之上。如果把素質教育當做一項完整的工程,那么,現在社會上呼喚最強烈的德、體、美、勞這些方面的教育不能令人滿意。這樣看來,我們的現行教育并沒有完整地實施素質教育。各學科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它同樣有著德育、智育、美育的義務和功能。德之所以放在首位,并不是輕視其它方面,而是只有在“有德”的前提下,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質才能實現和諧的發展。不如一些數學教師認為:“數學課就是要培養學生‘數與概念、測量與計算、解題與應用’等能力,至于德育,那就是思想品德課和語文課的事了?!边@種人為割裂德育與數學學科聯系的做法,必然導致學生德育的不完善。

2.以往有些學科教材中德育內容空洞,教師的德育方法古板,導致學生的德育不成熟。

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中,老師往往會忘記進行德育教育,即使能夠想起來往往方法也是不夠恰當的,可能有些老師會采取比較死板的說教方法,甚至可能會出現打罵等體罰現象,但是德育不是靠簡單的說教,而是需要一定載體、一定情感的投入,才能讓受教育者有所感悟。小學各個學科中的德育素材(特別是數學),相對來說,顯得比較隱性和單調。即使在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德育材料,也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太遠,致使德育與學生生活的斷層。

那么怎樣才能在各個學科中悄然無息地滲透德育教育呢?這是筆者思考許久的一個問題,在下文筆者主要探討語文教學、數學教學和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滲透。

1.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滲透

有人曾經用雨水滲進墻壁的說法來診釋“滲透”,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當的,只不過待到晴天時,墻壁會有明顯的痕跡。而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應當是一種有意識地去達成“無痕”、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效果的舉措。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凸顯以下策略。

1.1鉆研教材,尋找德育滲選點

鉆研教材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筆者認為,新課程理念下,這一項工作尤為重要。要上好一堂好的語文課,最重要的應該是鉆研教材,把握文本,尋找德育的滲透點,可以這么說,教師在課堂上的調控、滲透能力完全取決于對教材的鉆研和解讀程度。因此,教師始終要把這個工作放在第一位,要研究教材的依憑性、前瞻性和德育滲透性。我們要鉆研教材、尋找文本的德育滲透點,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說了什么”的層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說的”,甚至要讓學生知道“文本為什么這樣說”。這正是文本的價值所在。

1.2課堂互動,生成德育滲透點

課堂互動是教師教學智慧與學生學習智慧的碰撞,通過課堂互動,能夠生成德育滲透點,成為文本價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為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考慮課堂的互動,課堂如果沒有了互動,學生的學習就肯定會顯得枯燥、無味,教學將會陷人呆板的僵局.“三維”目標也就不能有機地結合。課堂互動與德育目標滲透并不是不可預測的。筆者認為,課堂互動與生成在于教師課前對教材文本的鉆研程度,在于對學情的掌握程度,在于對教學環節的預設程度,在于課堂對文本價值的引導程度。課堂上,只有圍繞文本的價值趨向,做到有效互動,才可以及時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價值達成才不會太遠。這樣,德育滲透也就會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1.3明理導行,落實德育滲透點

明理導行是指在語言文字的教學中逐漸明白道理,并內化為自己自覺的個人品德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實。例如,在教學《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時,需讓學生深切領悟作者赤誠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線去理解作者——20世紀20年代的革命志士,了解他當年的處境,體諒他的遠行,體會他的心情。文中三次出現“別了,我愛的中國、”但表達的情感并不相同,第一次是一種“離別淚”,第二次是一種“愛鄉情”,第三次則是“報國志”。這里的明理和導行必須建立在朗讀的基礎上才能落實,教育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從而內化為自己自覺的個人行為,養成愛祖國、愛學習、有理想的新一代的優秀品質。

2.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教學

2.1通過教材挖掘德育教育素材

在數學教材中,思想教育內容并不是明確提出的,并不象語文文本內容那樣明顯,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潛在的德育因素。例如,在圓的教學中,可舉一出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偉大成就;再如教三角形,舉出“勾股定理”等,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的偉大數學成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為祖國建設事業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2.2在課堂上進行德育教育

傳統的教學方法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基本技能訓練和能力的培養。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學教學應與時俱進,注意把握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以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為前提,不僅要發揚優良傳統,還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充分自由地發展;不僅要教學互動,還要引導學生討論,建立學生之間的互助協作關系,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等。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盲從、不迷信、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師。

2.3利用研究型課題進行德育教學

德育不能只局限在教師的說教上,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汲取營養。一個研究性課題,一般要經歷選題、確定課題研究目標、制定研究計劃、課題研究、課題結題等階段;在研究過程中,教師傳統的角色發生了變化,而學生投入到更為積極、主動的學習當中,教學過程更能體現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從而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以及尊重知識、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

3.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3.1課型的選擇

小學音樂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學、讀譜知識,欣賞教學和綜合訓練等,教師要分析這些課型的特點,寓德育于各種課型之中。課本中的唱歌教學所選用的歌曲內容豐富題材,體裁廣泛,演唱風格多樣,歌曲的優美旋律與生動活潑的語言學生愛聽愛唱,教育內容最容易被兒童理解和接受。如:《大鹿》、《生日》等歌曲,學生在學會歌曲的同時,也懂了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和睦相處,整個唱歌教學的過程,就是通過歌曲,藝術形象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過程;在進行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時,要注意在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同時,加強對審美能力的培養。在逐步了解音樂語言及表現情感的過程中,激發音樂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音樂欣賞教學通過對古今中外音樂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健康的情趣,開闊視野,提高鑒賞能力,培養高尚的情操。特別是通過對我國民歌、民族音樂的欣賞,使學生熱愛祖國民族音樂文化激勵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時,結合今年抗戰勝利五十周年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欣賞教學時,要使學生身臨其境,去享受歡樂,感受痛苦,去憤怒地遣責,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樂世界,就能喚起他們愛國主義的感情,讓他們感到勞動的自豪,學習生活的愉快,英雄行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心靈的凈化。

3.2寓德育于音樂藝術美之中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中音樂教學大綱》明確提出:“音樂實施了美育的重要途徑”。還特別指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于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師應緊緊抓旋律、節奏、音色、拍子、曲式、和聲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歌(樂)曲意境,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例如:在學唱《國歌》時,除了讓學生了解它的歌詞意義、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號角式的呼喊,再三強調的“前進”,后半起的急切吶喊及三連音的運用等音樂本身的特點,既準確地表現了歌曲,又激起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進而樹立時代責任感。同學們在演唱時嚴肅、自豪、情感真摯,可謂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又如:《放學歌》是一首以教師護送學生放學離校為題,盡情抒發了學生的對教師熱愛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時,應注意到三拍子的敘事性及抒情性,引導學生充分投入感情,動情地歌唱?!敖處熜量嗔?,教師再見了?!睂W生在演唱時情真意切,充滿了對教師滿腔的愛。在生動的感情體驗過程中,受到藝術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小學階段是學生初步形成良好品德行為、正確道德信念的重要時期,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有責任和義務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我們相信,通過教育工作者深入細致的工作,以及家庭、社會的緊密配合,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知、信、行”斷層問題是可以逐步得到解決的。“知理、信真、篤行”必將統一,文明道德之花必將處處綻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