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與反思英國文學教學策略探析
時間:2022-07-21 05:37:00
導語:守望與反思英國文學教學策略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英國文學教學受到輕視已是不爭事實。面對文學教學的邊緣化困境,我們一方面仍需明晰文學的“無用之大用”,但更應從自身找原因,反思教學存在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有一種教學策略值得深入探討.即把經典閱讀和多媒體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在文學史基礎上引入文學理論教學,采用雙主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從整體上促進其人文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多媒體手段;文學理論;雙主教學模式
一、無用之大用:英國文學教學的目標和意義
近年來,國內要求改革英語系課程的呼聲越來越高,英國文學課時一再被壓縮,英語專業學生逐漸遠離英國文學。文學課面臨邊緣化困境,已是不爭的事實。
在高等教育發生巨變的大背景下,我們首先需要明晰文學教學的目標和意義。根據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美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這一表述提供了文學教學的基本目標,可將其概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就語言學習而言,文學是一個民族語言的精華,文學閱讀能使語言能力產生質的飛躍。經典英國文學作品個個是英語語言的精品,要獲得一流的語言能力,閱讀文學是必經之道。正如虞建華教授所言:“外國文學是學好外語難以回避的途徑。”
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文學能養成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視野。事實上,英國文學作品中對時代特色、社會制度、生活習俗、價值觀念等都有深刻的闡釋,走進一部文學作品,就等于進了次文化大觀園(楊俊峰)。可以說,通過文學認識英國文化,功效是任何文化類書籍難以企及的。
同時,文學教學是提高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在當前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影響下,學生人文素質每況愈下,國內高校一直倡導人文精神的回歸。而經典英國文學作品中無不閃爍著人性的光芒和對人生的深沉思考。學生在文學學習中獲得心靈的感動,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潛移默化中提高了人文素養??梢哉f,在英語系的課程設置中,文學課的最大優勢就是人文精神。
不僅如此,英國文學教學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智性水平。智性水平在英語專業教學中長期受到忽視,黃源深就用“思辨缺席癥”來形容外語專業學生的智性不足。不僅要訓練技能,更要教會學生思考,這是英語專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教學能擔負更多的責任。眾所周知,任何經典文學作品都是多元、獨特的開放系統,蘊涵豐富的信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元解讀作品,并達到融會貫通,不僅可以培養敏銳的洞察力,還能提高分析能力、發展思辨水平??梢哉f,提高智性水平是為文學教學的制高點,它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因此,英國文學教學既有實用性、又超越了實用,不僅有利于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還有助于人文素養和智性水平的培養,對于提高綜合素質具有深遠意義。
面對文學教學的危機,我們一方面需要強調文學的“無用之大用”,但更應從自身找原因,反思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例如,我們當自問,如何消除學生對文學的敬畏心理,激發他們探究作品的欲望,從而感悟文學的魅力?如何使學生掌握文學批評方法,提高自學能力?課堂教學如何能既兼顧課程特點,又吸引學生有效參與?下面試圖就以上問題逐一探討。
1.經典閱讀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相輔相成
加強文學教學,經典閱讀是必經之路。但是,現在社會急功近利,加之文化消費模式的巨變,學生們更愿意閱讀輕松的作品、或者選擇現代科技帶來的感官享受,原著閱讀狀況令人擔憂(羅益民)。
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我們應指導學生閱讀原著,并以量化的指標促進閱讀。同時,我們應看到信息技術和文學并非對立,相反,還可取長補短。事實上,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僅是有助于,而是更適合于文學教學。
受傳統教學手段的制約,文學課的氣氛極易沉悶,課后閱讀也就不積極,名著在學生看來枯燥無味。多媒體的信息傳遞方式,為教學帶來了生機。英國文學信息量大、形象性強,尤其是多部名著拍成電影,為利用多媒體手段創造了條件。
在教學中,我們適當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并將之貫穿于備課、上課和課后輔導的全過程。首先,課前安排學生觀看錄像,以課件形式列出推薦閱讀書目和思考題。在備課過程中,師生合作制作課件,內容覆蓋教學內容的方方面面,圖片、作品精彩片段、思考題、評論摘要、課后延伸的閱讀書目等。在課堂教學中,配合討論內容,逐層演示課件;觀看電影片段后,引導學生辨析電影和原著的異同。
作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增加了教學的容量,增強了視聽效果,讓學生始終保持渴求的心理狀態,進而引發對作品的探究欲望。可以說,適當運用多媒體手段能夠促進英國文學教學和經典閱瀆。
當然,閱讀經典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踏實的學風。多媒體教學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將其和閱讀經典有效結合,才能領略英國文學的神韻。
2.文學史和文學理論并行不悖
傳統教學很少涉及方法論,通常采用四步曲:背景一作家生平一作品情節一選讀。近年來,文學史受到方法論的挑戰,一些學者主張忽略文學史(范誼)。
一時間,文學史和方法論,孰重孰輕,莫衷一是。筆者認為,在國內本科生的教學中,仍需理清文學史的脈絡,大體了解文本產生的歷史背景。但是,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大多只重視文學史和選讀,而忽視能力的培養,學生鑒析作品時手足無措。目前,“文學批評”這一大綱明確規定的教學內容,普遍存在缺失現象。當然,文學理論抽象難懂,但我們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逐步提高文學修養。
以文學為研究對象的理論包括社會歷史研究法、象征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等。教學中,我們可選擇實用并貼近不同作品的方法論作基本介紹。
《西風頌》晦澀的語言常使學生望而卻步。對于這首詩,我們可采用象征研究法。西風象征一種勢不可當的精神力量。詩人把西風與其要表達的意念融為一體,圍繞這一中心象征,依次出現了落葉、有翅的種子等相關意象,分別象征死亡、再生等。它們與西風形成層層遞進、結構緊湊的象征體系,傳遞出詩人對新生的追求。清楚了西風的象征意義,整首詩的理解就活了。
可以說,象征研究法是把握本詩內涵和形式統一的關鍵,也是解瀆許多文學作品的重要方法。可引導學生運用該方法論延伸閱讀,例如《虹》和《到燈塔去》等。
在考察《呼嘯山莊》獨特的表現手法時,可運用敘事學理論。小說的敘述方式令人迷惑不解,其原因是采用了一系列第一人稱敘述,并改變了傳統的線性敘述。小說開局,洛克伍德來山莊看望房東,從女傭口中得知許多怪事。此刻小說已近尾聲,希斯克利夫的報復已基本成功。讀者急切想了解其中的秘密。小說中,凱瑟琳和伊莎貝拉還從各自的角度講述真相。之后,洛克伍德重返山莊,驚訝于這里的變化,并從女傭口中得知來龍去脈。這種敘述角度的多重變化和敘述時間的倒錯使小說極富懸念?!逗魢[山莊》為介紹敘事學基本概念提供契機,而敘事研究法為欣賞小說帶來獨特的視角。
精神分析法則適合于《兒子與情人》。小說中的保羅情感的分裂提供了“戀母情結”的典型個案。保羅的母親婚姻不睦,于是轉向兒子尋求寄托,直到占據兒子情感的中心。對母親的依賴扭曲了保羅的感情,使他和米麗安、克拉克相愛時都無法建立和諧的關系,陷入分裂的困境。
我們還可以用女性主義研究法來研究女性文學作家;對于保留了作者傳記或藝術主張的作品,可運用傳記研究法。
實踐證明,將文學批評和文學史有機結合,多維多向地開展文學教學,有利于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領略到作品“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境界,并培養創造性思維,順應時代對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
3.兩種教學模式的優勢互補
教學手段和內容的改革,離不開教學模式的探索。所謂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模式(蘇卉)。
傳統模式以教師為中心,采用滿堂灌的講授式教學。目前,國內英語系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到組織者和促進者的作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駕馭知識的能力;而鑒于文學課的特殊性,照搬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同樣是不合適的。比較適合英國文學課程的是糅合以上兩種模式,既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在教學中,為融合兩種教學模式,筆者綜合多種教學方法,包括學生主題發言和演示法、直接問答法、討論法、教師演示法和講授法等。
課堂教學時,對社會歷史背景、作家生平等已有普遍認同的問題,課前安排學生制作課件,并在課堂上演示,作為成績考核的依據之一。這種方法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提高了參與意識、鍛煉了實踐能力。
對于簡單的思考題,可采用直接問答法。有一定難度的思考題,則由老師引出話題,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在討論的基礎上,去粗存精、總結提高,總之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全過程。
在引入全新的概念和方法論時,使用講授法,以“老師講授一學生接受”為主,同時鼓勵學生提問質疑。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主張將兩種教學模式有機結合,綜合多種教學方法,優勢互補,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積極探索精神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使文學教學成為融閱讀、思考、辨析、實踐的綜合活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
三、結語
總之,作為高校英語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英國文學教學既有實用性又超越了實用,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深遠意義。但是,面對信息時代的挑戰,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在教學中以變應變,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閱讀興趣;在文學史和選讀的基礎上,引入文學批評教學;糅合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和當前“以學生為中心”的兩種教學模式,使其優勢互補。所有這些,必將成為英國文學教學走出困境、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的有效途徑,并順應時代對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虞建華.“致知”是一種最高的學習[J].鄭州大學學報,2002,(5).
[3]楊俊峰.文學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5).
[4]羅益民.閱讀經典和英國文學教學[J].外國文學研究,2004,(2).
[5]范誼,芮渝蘋.英美文學教學的目標內涵和層次定位[J].外國文學研究,2005,(3).
[6]蘇卉.外國文學教學如何面向現代化[J].外國文學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