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與德育并重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9 08:04:00
導語:學校體育與德育并重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推理法,研究了學校體育中德育與體育之間的密切關系,發現此前學校體育界對此問題的研究尚未給體育過程中的德育以正確定位;研究目的是試圖提升和發展德育在學校體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結果提出了體育與德育并重是學校體育育人的有效途徑的論斷。
【關鍵詞】學校體育;體育與德育并重;育人;途徑
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體育教育過程,始終寓教育于各個教學環節之中。體育教育工作的特性決定體育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其它學科教師無法比擬的,師生之間的接觸不僅面廣、時間長,而且影響深遠廣大。在某種程度上體育教師對學生的人生道路選擇和世界觀形成的影響往往使學生終生難忘。不言而喻,體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一大主渠道。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體育的特性,怎樣把握時機,對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融入體育之中,時刻圍繞學生進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引導和良好的道德規范教育,來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道德作風,從而逐漸使對學生人格的培養顯得非常重要與可行。在體育教育中做到體育與德育并重是培養人才的有效途徑。所謂體育與德育并重,本文主要指在體育過程中實行道德教育與傳授體育知識技能并重,目的是試圖提升和發展德育在學校體育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體育與德育并重的理論以的“以德治國”理論和的“體育之研究”思想為基礎
同志在2001年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制與德育,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以德治國”是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將鄧小平理論與我國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新的實踐相結合,不斷進行理論探索和理論創新的結晶。“以德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求加強從嚴治黨,從嚴治政,而且要求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各行各業,怎樣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的道德理論,實踐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提高全體公民的道德素質,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中也指出“體育之道,配德育與智育,而智能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者,載知識之舟寓豐富道德之舍也”,強調身體健康是前提,而另一方面德育是關鍵。由此可見,德、智、體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學校體育過程中的德育優勢尤為明顯。在新形勢下,僅僅呼吁在體育過程中重視德育是不夠的,我們應當倡導在體育過程中實行體育與德育并重是培養人才的有效途徑新理念。
二、體育與德育并重符合學校道德教育的目的與規律
學校的根本任務即培養人、塑造人。在科教興國戰略的指導下,黨和國家要求未來的學校教育要“有助于培養能夠適應新世紀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應對國際競爭的新型人才。”學校道德教育也是為了培養人、塑造人。顯然,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與德育并重符合學校教育和學校德育教育的目的和規律。根據一定的目的,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道德品質培養直接灌輸特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規范、思想品德內容,以及榜樣的示范,競賽的開展,師長的誘導,文藝體育的欣賞等;與時俱進地通過教育,將道德品質教育貫穿于師生的接觸和多個教學環節之中,體育教師用“師表”的巨大影響達到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目的;學校群體活動也是道德教育的“集群活動”,要充分利用以情動人,以形感人,以理服人,以境育人的諸因素中實現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培養;組織學生參加一定數量的校內外群體與政治相結合的活動,在實踐中以求思想認識,情感態度和意識品質的參與與發展,培養正確的政治觀念和道德觀念。
三、體育與德育并重有利于體現體育教師教書育人的主導地位
教師是學校育人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起到主導作用。體育道德教育是人們用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通過各種途徑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體育活動的主體施加系統的影響,使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體育道德原則和規范轉化為體育活動主體內在品質的活動。由于學校體育教育過程除理論部分外,幾乎都是在動態環境中和集群活動之中組合而成的支體活動,這就形成了一定的特殊環境和條件,學生在激動、沸騰、瞬息萬變的運動過程中再現其真實的情感、作風和道德品質,并以此來表現自己。因此,教師需時刻切記應圍繞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優良體育道德作風教育。
注重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道德觀念。進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集體主義教育原則,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堅持國家利益高于小集體利益,小集體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注重意志品質的培養教育。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拼搏堅毅、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為祖國的需要、富強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的優良體育道德作風。教育學生勝而不驕,敗不餒,遵守規則,服從裁判,尊重對方,團結合作,勇于拼搏奮發進取的精神。體育道德教育應符合三個文明建設的需要。眾所周知,政治和物質文明建設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間接或直接推動政治和物質文明的建設與發展。體育是精神文明的窗口和重要組成部分,而體育道德直接作用于體育,從而推動精神文明的向前發展,因此學校體育教育要充分發揮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四、體育與德育并重有利于充分挖掘學校體育中德育功能的潛力
任何道德原則和規范的形成,都是對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反映,體現了一定社會和階級對人們行為的共同要求,道德規范是對參與道德活動的人的道德行為和關系的基本要求和概括,是判斷參與者行為是非、善惡、美丑的一種道德標準,也是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根據體育教學大綱的要求,在體育教育過程中實行體育與德育并重有利于充分挖掘體育中德育功能的潛力。師生關系及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環境等育人因素大有潛力可挖。例如:以身作則,塑造為人師表形象。教師的言行儀表,道德風貌與文化修養,業務程度等對學生具有深刻的影響,身教重于言教就是用表率的巨大作用抓住學生愛模仿的心理特點,教師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正面的榜樣,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學生的內心世界。根據學生好思的心理特點,用誘導的手段引導學生展開思維。學生的思想就像是一匹無韁的駿馬,它在追求,但不一定有正確的目標。因此,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心理既是專業教育的前提又是道德教育的主題。根據學生心理特點,用啟發式教育達到舉一反三的教育目的。便于學生明辨是非、好惡美丑,使學生更具體形象地理解道德要求。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由于學生的年齡、性別、思想狀況、道德水準、社會閱歷及涉世程度等的不同,應從學生所具有的各個不同層次的實際出發進行教育。根據“互通”原則,掌握學生心理,做到師生通心。教育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自始至終的人們相互影響的過程,教育是靈魂對靈魂的雕塑和影響過程。
五、體育與德育并重在學校體育實踐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體育本身孕育著全面發展的教育過程,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更為具體,所以必須對學生進行開眼界、長見識、壯志向的道德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追求真理的巨大動力,集體觀念,愛國意識是智慧發展的催化劑,上述三個因素是人才成功的道德要素,以三要素與體育教育緊密相聯,并在體育中得到充分反映。體育與德育并重在學校體育實踐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例如:運用球類、健美操等課程的教學,注重集體主義的道德風尚培養。所謂集體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它反映社會關系的一種狀態,標志著由于共同利益而聯合在一起的人的共同體。體育活動中的集體主義原則是指在參與體育活動的一切場合,一切過程中,人們的言論行動以合乎廣大人民群眾的集體利益為最高標準的思想。球類、健美操等集體課程的教學,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集體主義精神。運用中長跑、武術等課程的教學,注重意志品質的培養。意志品質是在克服困難中表現,并在克服困難中成長,鍛煉意志必須從克服小困難開始,而且必須嚴格要求,堅持到底。通過中長跑、武術等課程的教學,在培養學生意志品質方面能夠取得較好的成效。運用攀巖、登山等身體素質練習活動,克服身體的承受極限,注重拼搏精神的培養。拼搏是歷史和人生賦予我們的使命,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精神;螞蟻啃骨頭、鐵棒磨成針的執著毅力是我國人民固有的傳統美德。我們可利用攀巖、登山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注重學生拼搏精神的培養。
六、結語
綜上所述,道德教育在社會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會主義的道德基本原則是集體主義,它的主要規范是熱愛人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各盡所能各盡其長,堅持真理,向著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目標不斷進行。這個過程不能僅僅依靠物質財富的增長,必須依靠人們的思想覺悟和道德修養的不斷提高,以及革命精神的不斷發揚。我們必須與時俱進,用共產主義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教育和影響學生,而且必須從小抓起,做到時時刻刻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體育教育這個主戰場,牢牢抓住體育與德育并重培養人才這一有效途徑。努力提高學生道德修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一代既有健康體魄又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我們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論述了體育與德育并重在學校體育中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它畢竟是新概念新理論,難免有不足之處,請有關專家和同行加以補充和驗證。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學校體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相信學校體育中體育與德育并重育人的新理念內涵與外延將得到不斷豐富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上海市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編.論“德治”與“法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李春秋,等.公民道德建設論[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2.
[3]吳鐸,等.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黃偉輝.體育教學與成材[J].體育教學,1998,(2).
[5]徐理德.思想道德文化修養[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6.
[6]鄒繼豪,等.面向ZI世紀中國學校體育[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7]梅醒斌.廣東高校體育論叢[M].廣州:廣東高校出版社,1995.
[8]曹湘君.體育概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5.
[9]沈耀泉.職業道德教程[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1995.
[10]步德壽.體育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 上一篇:縣農田水利建設實施方案
- 下一篇:中小學德育工作改革創新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