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目前社會道德構建策略

時間:2022-01-17 09:52:00

導語:探究目前社會道德構建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目前社會道德構建策略

摘要:在現代性不斷增強而精神倫理家園日漸衰落的歷史境遇中,深化當代社會道德建設問題域研究有著重要意義。本文著重探討:生產力范疇與道德范疇間存在必然邏輯聯系,但并非簡單、機械式決定與被決定關系;傳統威權宣諭式道德倫理教化模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要求,制度倫理建設日益成為當前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基石:社會道德建設應提升至文化哲學批判高度,實現對小農意識和市場經濟物化與功利意識的理性批判,促進傳統美德與現代道德和諧共生。

關鍵詞:唯物史現;公共領域;公共理性;制度倫理;文化批判

道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歷史進程中人的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在現代性不斷增強而精神倫理家園日漸衰落的歷史境遇中,深化當代社會道德建設問題域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問題一:經濟建設遮蔽道德建設,何以走出邊緣化困境?

“經濟決定論”是經濟建設對道德建設遮蔽的典型表現。“經濟決定論”以經濟因素取代道德倫理,或認為道德倫理是經濟發展的簡單產物,試圖憑借“物”的方式與手段去解決所面臨的各種生命問題。馬克思認為,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達到的自己生命的生產,或是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一般而言,對于后者的認知與確證形成社會道德倫理規范。隨著社會歷史的進步,人們逐漸把道德倫理拓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領域,從而使人類的整體實踐活動日益打上倫理價值烙印。毫無疑問,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從事的第一個實踐活動,為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提供物質條件。但是,生產力實踐是社會道德產生發展的前提基礎,與道德從根本上屬于不同層次的范疇,必須深人研究兩者間如何聯系以及存在什么樣的中介,防止把兩者間關系簡單化、機械化。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伙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人類哲學、道德、宗教藝術等上層建筑間一般邏輯關系。恩格斯指出:“經濟在這里并不重新創造出任何東西。但是它決定著現有思想材料的改變和進一步發展的方式,而且多半也是間接決定的…”,正是由于這種間接性的關系,使得“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把小提琴”。

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基礎上形成的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才是人們道德倫理產生的直接依據。道德并非如康德所說是先驗的、形而上的絕對律令和至善的東西;也并非由人的生命、人的自然本性所決定,道德的產生發展具有客觀規律性和社會歷史性。馬克思認為,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道德生成的一般規律。再者,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口而新的需要又通過實踐活動不斷促進新的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產生,進一步引發新的道德倫理訴求。在新道德倫理建構中,人們需要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同時從新的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中抽象出新道德原則并加以確立。顯然,道德建設并非可以由經濟建設直接取代或單憑經濟物質方式和手段就能圓滿完成實現??茖W認識道德產生與發展的客觀規律,有助于人們對道德建設的地位、意義、途徑、方法的觀念認識不斷走向自覺。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立足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價值認同體系,是一個包含思想理論、理論信念、道德準則、精神實質和社會風尚的價值認同整體,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發展要求,它必然成為我國社會道德構建的思想指導。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標志著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道路的深刻總結和理論自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僅體現了人類改造自然界的實踐狀態不斷走向理性自覺.而且體現了人類改造社會和改造自身的活動方式不斷走向理性自覺。即:科學正確地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發展關系??茖W發展觀既是對客觀世界本質與發展趨向的深刻反映和深度把握,同時也體現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底蘊,體現著對人類社會乃至對整個客觀世界所肩負的道德責任感和意識情懷。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只有把道德建設自覺落實到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施方案體系當中,把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自覺提到各級政府的工作日程上來,將發展經濟與道德、文化建設二者有機統一起來,發揮它們相互補充、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作用,防止簡單地或變相地以一方取代另一方的畸形或極端發展趨向。

問題二:道德倫理蒼白無力,何以重塑道德權威?

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來構筑了一整套宏大嚴密的儒家倫理教化系統,追求以血緣家庭和家族為基礎的倫理社會秩序,契合了小農封建社會和大一統政治需要。該教化系統以君權和神權作為支撐,存在著一整套嚴密的以科舉人仕為潛在目的、以化民成俗為顯性目的的教化網絡。它既包括各級各類學校系統,也包括士大夫的諭俗鄉約、村落的家規族法、民間的祭祀禮儀、佛廟神道、戲劇小說等一系列非學校系統。傳統儒家倫理以三綱五常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化模式本質上有著非平等性、非開放性、非反思性的特征,人們對教化內容只能遵照服從,不能置疑、挑戰其權威性和合法性。

工業文明進步使人們從傳統農業文明社會自然形態中解放出來,并賦予人們以主體性,客觀上要求對道德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等方面進行必要創新。文藝復興之后,“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田思維著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在這種情況下,道德教育從天國降到塵世、從彼岸世界回到此岸世界、從皇權走向世俗,道德教化的平等性、開放性、反思性品質不斷生成和強化。在現代化浪潮沖擊下,純粹式自上而下威權宣諭式教化模式已不能適應時展要求。君權與神權的超越性道德權威支撐消解后,理性化的現代性由于其工具性與形式性而不能提供這種道德權威的替代物。相反,功利主義、工具理性、感覺原則等現代因素導致道德虛無主義或道德相對主義,造成或加劇現代精神信仰失落與道德準則軟弱無力。那么,何以重塑道德權威?

普遍理性主義的道德建構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道德建設的時代特征和發展趨勢。羅爾斯認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社會正義原則提供了一種在社會基本制度中分配權利和義務的辦法,確定了社會合作的利益和負擔的適當分配,并優于個體道德評價和選擇—“當制度(按照這個觀念的規定)公正時,那些參與著這些社會安排的人們就獲得一種相應的正義感和努力維護這種制度的欲望”。而哈貝馬斯則從交往理性出發,認為道德普遍性是經驗的,是主體與主體之間所達成的道德共識,達成道德共識的途徑就是以理解為目的的交談和對話。從根本上來說.兩者殊途同歸地揭示了現代道德建構的歷史要求與時代特征。哈貝馬斯和羅爾斯的公共理性視域至少可以提供基本的道德規范、最低限度的規則體系或不同價值取向的道德主體之間的’’重疊共識”(overlappingconsensus),可以在現代社會中解決外在的制度性規范建構問題。

法律和公共倫理制度倫理建設是當代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石。從當前來看,社會轉型客觀上造成現代社會越來越廣泛的公共領域,如:現實社會交往與網絡交往,形成了在公共領域活動著的主體與公眾所追求的價值和目的多樣化。公共理性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結果,主要功能就是形成公眾普遍認可的價值與秩序規范,是現代社會法律秩序與公共倫理秩序的基礎與根據,是利益分化與價值觀念多元化現代社會實現整合的必要方式,它本身不具有形上普遍性,但具有經驗普遍性和尊重包容差異性的現代性特征。綜合普遍理性主義的公共理性視域和德性論的心性秩序建構理論,以主體對待權利義務關系的態度與取舍方式,可以將德性層次結構區分為三種不同境界:正直(自覺自愿地履行公平劃分權利義務的法律與公共倫理規范)、美德(不計較權利地履行義務)、崇高(超越權利義務關系的奉獻犧牲)。當前可普遍化的德性人格是正直而非美德和崇高,正像可普遍化的道德規范只能是法律與公共倫理規范一樣:“現代社會中的公共領域所需要的正是基于公共理性的法律制度與公共倫理”。而美德、崇高則是人們自由期待的道德選擇。該道德建構模式一方面科學反映了人們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不再像傳統共同體時代那樣追求美德和個體的德性,而更關注社會制度本身的倫理性質和個體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另一方面明確了現代道德建設的發展向度,使得道德建構具有開放性歷史特征。如果缺乏這種明晰的道德實踐標準,必然導致道德標準迷茫與混亂格局。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將美德和崇高視作傻冒、將正直道德過于拔高。上述道德建構模式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倫理道德制度化、規范化,借助制度規則形式推動強制履行。當然,對于人的存在而言,規范本身并是自我完滿的目的,也不存在可以引領人們達到道德理想的完滿規范。但是道德與制度、規范是相互滲透、相互傳化的兩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和社會關系不斷豐富,以及整個國民文化素質不斷改善,將會達到制度道德化或規范道德化反向式流動,即外在的、強制性的東西內化為人們自覺遵守的東西,人們逐步向美德和崇高境界邁進。

我國各級政府必須承擔起重塑道德權威的重要角色。政府積極引導示范,不僅能夠宣揚以人為本的文化理念,而且能夠賦予法律和公共倫理以權威性。18世紀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者盧梭曾經指出,對道德風尚進行的歷史研究使他擴大了眼界,使他看出一切問題在根本上都取決于政治,而且無論人們采取什么方式,任何民族永遠都不外是它的政府的性質所使它成為的那種樣子。從我國當前國情來看,法律和公共倫理的實施需要政府積極推動,我國道德建設還離不開政府的積極整合和引導示范。因為我國缺乏西方深厚的法律文化底蘊和成熟的市民社會土壤,單憑目前利益分化、甚至相互沖突的社會團體組織顯然缺乏構建現代道德的自覺動力和能力。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對道德建設放任自流則只能導致嚴重的無政府狀態。尤其是農村人口大量外流情況下,一些基層政府空殼化、科層化,治理和服務能力暇乏,部分村莊共同體不斷走向渙散解體;一些基層政府部門存在的不正之風對農村道德建設產生極大負面作用。必須通過積極改革、加強廉政建設,促使各級政府承擔起道德權威重塑的重要角色。新加坡就是以廉政服務建設來推動社會道德建設的典型。20世紀50年代末,人民行動黨執政后的嚴明、清廉、務實不僅治愈了“東南亞之癌”的腐敗毒瘤,而且賦予儒家倫理道德極大權威性,使新加坡成為東南亞最廉潔、最和諧的國家之一。

問題三:傳統美德與現代道德何以實現和諧共生?

人既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創造物。從文化哲學的視角看,文化是滿足人的各種需要的價值規范體系,并且提供了特定時代公認的、普遍起制約作用的個體行為規范。有的學者指出,面對日益突顯的現代性問題,“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從政治革命向文化批判的轉向,正是現代性問題背景下哲學主題的轉換?!樢^承、弘揚傳統優秀道德文化,以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精神為底蘊,融合馬克思主義實踐精神和科學民主精神,創立屬于我們自己時代的民族性、人類性倫理道德,在精神文化上真正葆有“精神的自我”。

實現對傳統自在文化的自覺批判是當前社會道德建設的任務之一。立足于傳統道德文化批判基礎上進行道德建設,反對,才能免予喪失民族文化身份與歷史根基。農業經濟基礎上構筑的是經驗主義文化模式,它主要關注“是什么”,以經驗、人情、保守為內容特征;工業文明和現代市場經濟則要求建構自覺型文化模式,具有理性、開放、契約的特征。傳統文化精神或文化心理是傳統農業文明條件下人的自在自發的生存方式和文化模式的集中體現,它關注社會的“實然”而不探詢其合理性,其文化基因缺乏邁向“應然”的批判性向度。這種文化理念或對傳統一味眷戀,或對社會當下一味贊同,形成非理性、非反思性的“實證主義”心態,從而陷人重復性、保守性的惰性泥沼。推動自在文化向自覺文化轉型并非全盤否認和拋棄傳統道德文化。事實上傳統道德文化存在著許多優秀成分:忠信仁義、尊老愛幼、寬容忍讓、守望相助、患難相恤、天人和諧等等。這些道德成份無論于古今中外,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社會歷史意義,可以矯正市場經濟工具理性和物化意識過度張揚導致的社會道德危機。對于一些傳統道德糟粕,如男尊女卑、宗族觀念、愚忠迷信等,則必須批判剔除。推動自在文化向自覺文化轉型的關鍵是革除傳統道德的應用方式一一刁、農意識文化心理。小農意識主張以血緣和人情關系的親疏遠近作為處理社會關系的標尺,使道德的運用打上血緣性、地域性和人情關系烙?。骸霸谶@種社會中,一切普遍的標準并不發生作用,一定要問清了,對象是誰,和自己是什么關系之后,才能決定拿出什么標準來”,從根本上禁錮和窒息了傳統美德普遍性生命力。這種血緣性和地域性自利文化心理與現代法律和公共倫理規則的普遍性精神扦格難通,造成國民公共倫理道德觀念極其貧乏,使法律制度徒具形式或淪為一紙空文。最后,具有小農意識的現代人由于不敬天地、不畏鬼神、不擔心因果報應,在無“后顧之優”的情況下,可能比歷史上的小農意識更具消極性。公務員之家

實現對現代市場經濟的理性批判是當前道德建設的另一歷史任務。對工具理性和物化的批判早已成為西方理論界的主流。在積極吸取、實踐市場經濟的平等、民主、契約精神理念基礎上,對市場經濟功利主義和感覺至上所導致的道德虛無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必須持理性批判態度。市場經濟解放了人們歷史上長期受壓抑的欲望,促進了人們獨立性、自主性和個性的極大增強。另一方面,工具理性和功利意識過度張揚,造成人們生存方式物化和“原子化”特征,導致現代社會關系緊張、道德荒涼、精神孤獨、內心疲憊等系列現代性病癥。市場經濟不僅使現代社會人與人、人與社會間出現系列問題,而且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也釀成一系列關系到人類整體命運的重大危機。只有實現對市場經濟的理性駕馭,弘揚優秀傳統道德文化,才能實現社會的科學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