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網絡下老子思想對大學生德育分析
時間:2022-06-29 08:39:00
導語:小議網絡下老子思想對大學生德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網絡的迅速發展給大學生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老子思想中蘊涵著一些與之相適宜的德育觀念、德育目標、德育過程和德育方法,對當代大學生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不可低估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網絡老子大學生德育
隨著大學生網絡知識的普及以及網絡化的迅速發展,上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網絡文化自身的快速發展和大學生對網絡文化的積極參與,讓網絡對高校德育發生了諸多有利的影響,同時也流露出令人擔憂的負面效應。這些都是對當前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新挑戰,也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德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提出了新課題和新要求。
1網絡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
1.1網絡對大學生德育的消極影響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生理方面已完全成熟,但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期,社會認知、情感和自我意識也正處在向成熟過渡的時期。網絡的開放性、多元性、虛擬性等使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1.1.1政治方面
網絡具有開放性,一個開放的空間,沒有國界和疆域。通過網絡,各種文化形態、各種思想觀念相互交融、滲透,不同文化間的交叉傳達使大學生德育面臨著一個價值體系多元化的時代,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和文化通過網絡而加劇滲透,導致大學生主導政治意識淡薄,政治觀念模糊,民族意識淡化,社會責任感弱化。
1.1.2思想方面
西方的消極文化在網絡環境的高度開放下無孔不入,多元思想文化匯流導致價值觀念抵觸和多元化,激進大學生德育工作的輿論導向控制力受到極大削弱,因此難以保證社會倡議的思想觀念對大學生發生有效引導,從而導致局部大學生的思想混亂,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網絡上大量“垃圾”信息也極易腐蝕大學生的思想和意志,使他失去其他興趣喜好,沉溺于網絡色情,人性發展扭曲,迷失理想信念。
1.1.3法紀方面
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大學生對網絡技術的過度異化和法律意識淡薄,導致大學生在上網時出現了一些極不道德的行為,從而派生到現實生活中而犯法。目前,大多高校就存在著種類繁多的校園網絡犯罪。如網絡侵權、網絡作弊、非法侵入網絡進行惡意破壞、盜竊他人電子銀行賬戶、網絡賭博,通過網絡傳達色情、暴力等違法信息,給社會的穩定帶來不良影響。
1.1.4道德方面
網絡的虛擬性特征在一定水平上弱化了道德的外在約束機制,缺乏有效監督與約束的環境下,人性的弱點便會得到極大的縱容和暴露,借助網絡的高度虛擬性,人們敢于說出在現實社會中不敢說的話,敢于做出在現實社會中不敢做的事,甚至于網絡犯罪。與此同時,網絡環境污染嚴重,網絡中存在著大量的黃色、暴力信息,由于大學生的非判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因而很難抵擋一些帶有新奇、撫慰性的有害信息。這就使得網上不文明行為泛濫,大學生道德約束力弱化,大學生激進美德弱化,道德失范嚴重等現象。
1.2網絡對大學生德育的積極影響
網絡給大學生德育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借助網絡進行大學生德育,其作用顯而易見。
1.2.1德育內容
網絡為大學生德育提供了全新的傳輸平臺和豐富的文化資源,使得德育內容更具有了現實性與開放性。網絡的顯著的特點就是信息量大,擁有豐富的多媒體信息資源,包羅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和文化成果,也擁有多種信息傳達功能。教育者可以利用網絡上的最新信息對教育的內容進行相應補充;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的交流和共享等多種渠道,自主的網上搜索相關的政治、思想、法紀、道德教育等資料,這使得網絡德育信息的內容和價值得到擴展和增值。
1.2.2德育手段
網絡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媒介手段和快捷的交流溝通方式,這可以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網絡互動交流和多元的文化是提高大學生德育效率和質量的重要手段。網絡的呈現,使得大學生德育方法由傳統訓斥、封閉、代替、單一、激進逐漸向疏導、開放、自治、綜合、創新轉化。保守的高校德育教育普遍采取以教師、課本、課堂為中心進行單向灌輸的方式,讓受教育者主體性缺失,其主觀能動性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由于網絡的交互性和平等性,師生得以利用聊天工具、博客、論壇等新平臺進行有效地雙向溝通,一方面教師可以更全面、快速地了解受教育者的道德困惑和思想動向,及時進行引導和疏導工作;另一方面,大學生可以平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與教育者或其他受教育者相互溝通探討,通過這些方式使其判斷是非標準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更強了
1.2.3德育效果
與傳統的德育模式相比,網絡具有聲色俱全、圖文并茂的特點,利用網絡可發明一種比較活躍、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受教育者身臨其境、寓教于樂,感染力強,大學生通過接受形象、生動、直觀的教育,升華了思想,加深了認識,使德育理論的影響更為深入、廣泛,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得到極大發揮,德育效果明顯。而網絡的自主互動也為大學生德育提供了有力保證,有利于學生更快、更好地培養德育的自主學習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而提高各方面的素質。
1.2.4受教育者主體地位
得益于網絡的平等性、互動性,大學生德育的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已發生改變,師生關系由依賴轉向平等,而教育過程由單方面灌輸轉向相互影響,強調學習過程中師生的互動和突出學生主體性的作用,形成了大學生德育工作中的雙主體關系。網絡的互動性,可以促進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的提高,充分調動受教育者參與教育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道德判斷、分析、選擇能力的提高,個性的充分表達。
2從老子思想看網絡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下文《老子》皆只注章節道”發生原始混沌的氣體,原始混沌的氣體又發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又發生中和之氣,這三種氣就產生萬物,萬物俱有陰陽二氣,陰陽二氣搖蕩就成為了和氣。老子這一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矛盾辯證思想相符:矛盾是普遍存在對立統一的網絡作為一種事物和其他事物一樣,自身并沒有好壞之分,給人們帶來便當的同時也就肯定帶來相應的一些不利影響,這種矛盾會一直存在并且這些有利影響也是由于網絡的便利而產生的并不能因為網絡帶來的有利影響而害怕和抵制這一事物的發展,因噎廢食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網絡和其他事物一樣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要“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章》要順應這個規律,不能強制妄為。大學生德育工作中,教育者應該以樂觀的態度看待網絡,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影響,盡量減輕網絡的消極影響,并且以網絡的積極影響來中和消極影響,達到大學生德育的最佳效果。
3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德育相適宜的老子思想及其啟示
3.1德育觀念
德育主體觀上,激進德育過分地突出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而忽視受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性,許多教育者的意識中德育對象僅僅被視為消極主動地接受“灌輸”教育客體,這樣就使教育過程中失去了本應倡導的民主性、平等性、溝通性,導致德育過程中的強制壓服、一味灌輸,使得受教育者在德育中的積極性受到嚴重地挫傷,極有利于德育對象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當然也有利于德育效果的取得。所以,必需轉變這種德育觀念,教育者和德育對象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中,要使大學生德育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樹立教師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服務的觀念。行不言之教”二章通過發揮德育對象的主體性,發揮其在教育過程中的各種能動性,教育者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引導、啟發、點撥等,從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水平的實際動身,適應他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德育對象的自知”三十三章即獨立思考、選擇與應用,內化為他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達到明”目的完成相應德育的正確判斷選擇及內化與外化,使得德育取得效果。
3.2德育目標
完善德育目標,培育和發展德育對象的主體性,實現從他律品德向自律品德的轉化,律道德判斷是自愿的依靠外在力量和外在價值的制約,律品德行為不是出于個人自愿,而是外在規范的約束。自律品德基于個人的品德需要,品德行為身手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老子強調自知者明”三十三章》也就是強調德育要以培育和發展人的主體性為重要目的而激進教育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要做到自知者明”三十三章》主體性的充分發揮就要發展人的主體能力、塑造人的主體人格、增強人的主體意識,要做到圣人被褐而懷玉”七十章》即是指懷抱著自己的尊嚴、價值和品格以及高尚理想、蔑視世俗榮利,主體能動地駕馭外部世界對其品德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客觀、清醒的自我認識從而做到對自身發展的自知、自控、自主。只有這樣受教育者才可以充分發揮他能動性、自主性、發明性等,德育內容和信息才干更易為德育對象接受、內化。
3.3德育過程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為基礎形成的太極圖,來描述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德育過程,這個過程是受教育者在網絡消極信息的環境下,以自身道德、法制、政治和思想各方面的修養為基礎,對消極環境進行正確的判斷和認識,并通過自身品德踐行努力去改善這種消極環境;網絡的積極信息的環境下,通過內化來彌補和鞏固自身的道德、法制、政治和思想各方面的德育知識。德育知識更多的靠品德實踐中的感悟與內省,更多的來自于社會生活和個人踐行,這個過程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動性,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在受教育者內心世界的斗爭中真、善、美戰勝假、丑、惡的過程,教育者在網絡環境的推動和科學價值取向的引導下自主建構品德價值理念和實踐能力的過程。
3.4德育方法
當今大學生由于自身年齡特征和網絡環境的影響,不再習慣于主動接受德育,變得反感和排斥“填鴨式”硬灌式激進德育方法,不再喜歡簡單地接受某種現成的觀點和結論,要求能主動獨立自主地做出判斷和取舍。針對以上問題,老子的思想中有一些符合網絡環境下大學德育特點的積極的合理的方法:如疏導法、內省法、典范示范法、情感法、踐行法等
4結語
網絡作為一種環境和工具,對于大學生德育工作是一次挑戰也是一個機遇,高校德育工作者應該樂觀的看待網絡,借鑒老子合理的德育思想,轉變德育觀念,充沛的利用網絡,綜合運用多種有效地德育方法去滲透和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其形成自律道德,強化大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品德踐行,以達到大學生德育的目標。
- 上一篇:大二下學期期未小結材料
- 下一篇:地下水衛生保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