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如何適應大眾化需要

時間:2022-05-23 10:59:00

導語: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如何適應大眾化需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的形勢下,高校招生考試制度也正在進行全方位的改革。除了要進一步加快高考科目設置和高考內容改革,讓高校有選擇考試科目的權力外,還應采用多種招生錄取途徑,在少數高校試行單獨招生和“寬進嚴出”。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及與之相關的高校招生制度,雖存在種種弊端,但在為高等學校選拔人才,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方面功不可沒。在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的形勢下,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必須作全方位的改革。

高等教育需要多樣化的招生制度

大眾化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多樣化,包括學校類型的多樣化、辦學形式的多樣化、辦學層次的多樣化和培養規格與培養模式的多樣化,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需要多樣化的招生制度與之適應。

傳統英才教育信奉的理念是: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學問,有能力學習高深學術課程的學生,才能接受高等教育。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走向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在“量”變的同時有了“質”的根本變化,高等教育的目標不再僅僅指向“高深學問”,高等教育在培養少數“學術精英”的同時,更要為廣大職業領域輸送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在這種情況下,以注重“學術取向”的高考作為高等學校入學的最主要的依據,顯然不能適應多層次、多規格、不同目標的學校的要求。改變單一的、以現行高考為主要依據的招生制度,建立一套適合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培養規格和不同辦學形式的高校選拔人才需要的招生制度體系,已成為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下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標。

招生制度改革與“應試教育”

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改變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狀況,為中學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客觀條件,但現行招生制度不作根本性改革,“應試教育”仍難退出歷史舞臺。雖然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拓寬了高等教育的“入口”,但即使毛入學率達到15%,高等教育依舊是稀有資源,依然會對大學前教育產生影響。從這個角度講,中學要實施素質教育必須要有科學的高校招生制度作保證,高校招生制度改革要以有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為目標。

近年來推行的高考“3+X”改革在考試科目改革方面作出了積極的探索,但這僅僅是需要改革的諸多內容中的一部分。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當前這種重高考成績,不重平時表現;重書本知識,不重實踐能力;重視知識記憶,輕視綜合運用;統一錄取標準,忽視學生個性和學校差異的招生錄取制度,全面推進中學素質教育就難以實現。

擴大高校自主權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選擇。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部門對高等學校管得過多、統得過死,這與當時高等教育總體規模不大也有關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政府部門宏觀調控,高等學校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自主辦學將成為發展趨勢。政府部門在確定高等教育的總體規模上要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而招生錄取作為人才培養的第一個環節,高校必須在其過程中有更大的自主權。在招生規范的宏觀控制下,學校應該可以根據社會的需要、辦學條件和生源狀況,自主確定和調整招生計劃;在依據統一高考的基礎上,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的要求,自主確定考試科目;在全面考核,公平、公正、擇優的原則下,可以自主確定錄取標準和錄取方法。應該支持和鼓勵高等學校采取多種方式,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

如何改革高校招生制度

基于以上的分析,聯系當前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實際,筆者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盡快落實改革措施:

1.加快高考科目設置和高考內容改革。“3+X”打破了長期存在的“大一統”的考試模式,是對“把統一性考試與多樣性、選擇性考試相結合”的有益嘗試,符合大眾化高等教育多樣化選擇的趨勢。但“3+X”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如綜合考試是否能真正成為“能力測試”而不成為數門科目的“拼盤”?是否能引導中學的素質教育而不增加考生的學習負擔?高校選擇考試科目與考生填報不同專業、不同學校是否構成沖突?“3+X”方案還有待于在改革中不斷完善。

高考科目設置改革在一定意義上只是形式的改革,而“考什么、怎么考”直接影響到中學“教什么、怎么教”。因此,高考內容改革要更加注重對考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高考命題要把以知識立意轉變為以能力立意,改變傳統的封閉的學科觀念,注重考查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同時,要增加高考的信度、效度和區分度,使不同水平的學生考出不同的成績,讓不同層次的高校都能有效地選拔人才。

2.錄取中注重對學生的全面考查。現行的錄取辦法,幾乎以高考分為惟一標準,惟高分是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社會能力、創新精神等其他因素難以掌握。從高校方面講,很希望能錄取全面發展素質高的考生,很想對考生的多方面進行考查,但目前中學提供的材料中,除了學習成績以外,沒有其他更加詳細的內容。所以許多高校連確定120%以內的提檔比例的自主權都放棄,毫無例外地按分數高低錄取。教育部最近在一些文件中特別強調要“綜合評價、擇優錄取,注意克服以分數為惟一錄取標準的片面性”。能否真正全面地考查學生,根源在于中學。基礎教育必須有政策導向,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對于真正全面發展的學生要得到評價制度的肯定;要在中學建立起科學的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從高一起建立完善的學生綜合評價檔案(而不是在高考前突擊做材料),這樣才能為高校的全面考查提供依據。高考錄取線的劃定上要有一定的靈活性,不要造成高考分數是錄取的惟一標準的事實,投檔比例也可以大些,給高校更大的選擇權。

3.高校要有選擇考試科目的權力。今年在個別省份的“3+X”考試中,除語文、數學、外語和綜合考試外,高校可為本校的各專業確定一門選考科目,錄取時作為參考,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以后應逐步增加選考科目,有些也可作為一種資格考試不與高考同時進行,如一些理工科可以考實驗操作,高職可以考動手能力等。高校還可根據專業需要,對統一考試的科目進行加權記分,打破高考記分上的平均主義。

4.在改革高考的同時,采用多種招生錄取途徑。經過多年實踐證明,保送生、推薦生、特長生、特殊專業單獨考試等制度的實施,有利于特殊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是高考統一招生的有益補充。

5.在少數高校試行單獨招生和“寬進嚴出”。無論是高校自主單獨招生,還是“寬進嚴出”的考試方法,在國外都有比較成熟的經驗。統一高考、統一招生目前在中國是最為可行的辦法,但是我們可以在少數或個別學校試行單獨招生,即不通過全國統一高考招生,而是由學校自己命題、自己組織考試和錄取。這樣既能充分落實高校招生自主權,又給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同時,可在一些院校試行“寬進嚴出”的方法,實行彈性學制和中期淘汰制。這些制度的試行,可為探索更為科學、合理、可行的招生制度積累經驗。(公務員之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