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論文-儒學的真精神與真價值
時間:2022-06-13 10:06:00
導語:語文教學論文-儒學的真精神與真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徐國棟教授: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請到了我國海內外知名的儒學家蔣慶先生。(掌聲)大家從他的傳統衣著可以看出,這是一位我們中國的儒者啊!像我們已經被全盤西化、被西方全盤攻掠的時候,我們的蔣慶先生依然保持了我中華風骨。這種中華風骨不僅僅是外觀上的,更是心靈上的。我們現在處在一個文化上被西方全面攻占的時代,一個個堡壘陷落,一個個價值倒塌。長期以來,我們中國處在一個文化寄生蟲的地位,在近代一百年來的歷史中,各種外國的思潮風馳電掣,像走馬燈一樣在中國換來換去,各種各樣的西方思想來來往往,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沒有哪一個西方思想——除了馬克思主義在一種物質力量的依托下在中國存在了比較長的時間并產生了一些爭議頗多的結果外——有一個穩定的地盤,有一個持久的影響,以至于我們現在很難說我們自己信仰什么。所以,這樣的時代是一個需要再鑄國魂的時代,需要再鑄我民族精神的時代,而這種工作是非常艱難的,而蔣慶先生我覺得就是我們現在“民族魂”的鑄造者。我們拿什么來統一我們的國家?拿什么來作為我們民族存在的依據?一個民族恐怕不是一個種族的共同性的聯系,而且還有一種精神上的共同性的聯系,所以這個工作非常艱難,而我們的蔣慶先生就在這個方面工作著。
請大家注意一下,他是在西南政法大學畢業的,他并非儒學出身,而是出自我法門,出自我西南法門。他是我大學同學,我一直認為,當著他的面是這么說,背后說的時候可能更多:他是我們西南78級的,我們西南78級素以優秀著稱,而他是西南78級里面最優秀的。但是,可能他這種選擇要付出很多物質上的代價,那么他現在也是在承受著這種代價吧。
另外我們還要介紹的就是,蔣慶先生還是我們中國當代唯一一個民間活著的書院的掌門人,我們應該把這種掌門人叫做“山長”,他在我們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王陽明先生悟道的貴州龍場創建了一個傳統的書院,叫做“陽明精舍”。我們從余秋雨的散文中可以看到王陽明這么偉大的名字在他的家鄉已經不為人所知了,他家鄉的那個“陽明醫院”竟然被當地人以當地方言理解成了“養命醫院”!(笑聲)這是一種多么大的精神上的破產,一種多么大的文化上的悲哀!蔣慶先生在一個很恰當的時間,也就是說在儒學在中國普遍復興的時候,在我們中國開始在自己的家園里面尋找自己的價值的時候,又在一個恰當的地點,也就是說在王陽明先生悟道的那個地方創建了“陽明精舍”。我相信這個精舍會越來越多地對我們的中華文明、對我們的精神面貌產生日益重要的影響。
那么,我還想說些什么?我曾經對今天聽眾的情況很不樂觀,在二十分鐘以前,我得到一個電話說只有前面六排坐了人。現在來的人之多,還有人站著,這種情況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經常地批評廈大人沒有文化,沒有功利以外的那種興趣、那種意識,這是一種極大的悲哀。然而,今天的這種情況讓我感到非常的高興,我應該承認我對廈大學生的估計有所偏差,我非常愿意看到我的這種偏差是實際存在的,我為今天大家為這樣的一個題目而來,而且來得這么整齊,為廈大感到自豪!
下面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蔣慶先生為我們演講!(掌聲)
蔣慶先生:今天非常榮幸到廈門大學來演講,因為徐國棟教授是我的老同學,他邀請我來演講,這是一個緣分,如果沒有徐國棟教授的邀請,那我也可能沒有機會在廈大和大家見面。這次講演的題目,最初定為《儒學的真精神》,后來徐教授跟我講再“兼論”一下“夏大校訓”。今天這個演講我想了一下,原先擬定的題目是《儒學的真精神》,但光講“真精神”還不夠,還要講一點“真價值”。為什么呢?按照中國的儒學傳統,主張“體用不分”、“體用合一”,“體”就是精神、就是實質,“用”就是功能,就是效用;光知道“體”還不行,比如說通過我們這次演講,儒學的真精神是什么我們知道了,這一百多年來對儒學的很多誤解我們清楚了,我們因此知道儒學并不是近百年來我們中國知識分子所描繪的那種被妖魔化了的儒學。但是,光知道儒學的真正精神“是什么”還不行,就是說光知道儒學的“體”還不行,還應該知道儒學的這種“真精神”有什么“用”,儒學的“體”對現在的中國有什么功能效用,或者說有什么實際的價值。所以這次演講的題目我稍稍改動一下,再加上一個內容,就是《儒學的真精神與真價值》。
在正式演講之前,徐教授跟我說是不是給大家講一下廈門大學的校訓。確實,廈大校訓“自強不息,止于至善”這八個字是儒家經典中的原話,而且這八個字確實很概括地體現了儒學的真精神。剛才我問你們的徐教授,他說這個校訓夏大建校的時候就有了,我還以為是夏大現在才確定的呢!我想現在搞教育的人多崇尚西方思想,還不一定有水平選出這八個字來作為廈大的校訓呢。徐教授說這八個字是陳嘉庚先生那個時候定下來的校訓,由此可見陳嘉庚先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對儒家經典的熟悉,陳嘉庚先生確定的這八個字確實體現了儒學的真精神。
接下來,我就簡單地從儒學的角度來解釋一下夏大校訓。夏大校訓的第一句話是“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大家都知道是《易經》“乾卦”的“象辭”,“乾卦·象辭”是從“乾卦·卦象”上來解釋“乾卦·卦義”的,它的原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講:天道的運行充滿著剛健有力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那么我們人、我們人中的精英人物——君子——就應該效法天道這種剛健有力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來做人;也就是說,我們人也要像天道的運行那樣剛健有力自強不息。這個“天行健”表達了《易經》“乾德”的精神,“乾德”的精神是什么呢?“乾德”的精神就是作為“天地之大德”的“生生之德”的精神,就是天地萬物充滿生命活力的剛健自強的精神。我們知道,四時交替,暑往寒來,日月東升西落都是天道的運行,這個天道的運行自然形成,生生不息,永遠如此,不靠外在力量的推動,而任何外在力量也不能阻擋天道的運行,所以說天道運行展現了“乾德”“自強不息”的精神。因此,《易經》把“自強不息”作為“乾道”的德性,作為天道的精神,要求我們人去效法這種“天地之大德”,能像天道“乾德”一樣在生命中展現出“自強不息”的剛健活力。我們在座的諸位是知識分子,相當于古代的士大夫,我們應該效法天道“自強不息”的精神去努力讀書,好好做人,將來到社會上去做事才能擔當起家國天下的責任,這在古人叫做“發乾德之幽光”。另外,儒家講“天人合一”,我們每個人效法天道“自強不息”的精神去做人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儒家說的“上達天德”,而“自強不息”就是“天德”。所以,夏大“自強不息”的校訓對夏大的同學來說是很高的要求,是“天道”“天德”的要求,如果在我們的生命中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就實現了“天道”“天德”的要求,我們的生命就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獲得了超越神圣的價值。這需要大家努力。
下面解釋夏大校訓的第二句話:“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大學》“三綱領”中的第三條綱領,《大學》里面的“三綱領”是《大學》開頭的那幾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第一條綱領,“親民”是第二條綱領,而“止于至善”是第三條綱領。按照傳統儒學的研究術語這段話叫《大學》的“三綱領”,在《大學》中“三綱領”統攝“八條目”,“八條目”在這里我們就不說了。總之,“綱領”非常重要,體現了《大學》最重要的思想,《大學》講的是儒家生命形態中的“內圣外王”之道,第三條綱領又是“三綱領”中最重要的綱領,所以,“止于至善”這條綱領最集中地概括了《大學》的根本思想。那么,“止于至善”表達的是一個什么樣的理念呢?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止于至善”表達的是一個人做人的最高人格境界或者說最高人格理想。《大學》的第一個綱領“明明德”,是說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包含了光明的德性,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充滿了善的神圣的本性,這種光明的善的神圣本性就是我們生命的“明德”。但是,雖然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包含了光明的德性,并不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我們生命的這種德性,更不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一生中把這個光明的德性彰顯出來,或者說充分實現出來,所以《大學》的第一條綱領要求我們要“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使動用法,意思是指要使“明德”“明”,即要使我們生命中光明的德性彰顯出來、實現出來,使它能夠明顯顯現。這是第一條綱領“明明德”。第二條綱領是“親民”。古代儒家對這個“親”字有不同的解釋,朱子說是“新”,王陽明先生說是“親”,這雖然是辭語上的考證,但涉及到對《大學》根本精神的理解,我覺得王陽明先生的解釋比朱子的解釋好,我采納的是王陽明先生的解釋,是“親民”,而不是“新民”。那么,“親民”是什么意思呢?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愛民”,就是為民眾謀福利,就是要親近、親愛老百姓,親近、親愛社會與眾人,就是要做出實際的事功來為民眾服務,這是第二條綱領“親民”。
精品范文
10語文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