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工作研究
時間:2022-10-29 02:03:00
導語:教學反思工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反思是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的路徑之一。每一次教學設計和每一次課堂教學都有不完美的內容,葉瀾教授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許多教育家和名師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點。但仔細與身邊的老師們交流起來,卻發現有真正形成自覺反思意識和習慣的同志太少。有的人僅有的幾篇隨筆只不過是應付學校檢查的作品,甚至還有的是從網上下載來的;備課筆記中的教后小記只是大而化之、不疼不癢的文字,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只能用來對付常規檢查用。試想,類似的反思又怎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影響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莫說三年、五年,恐怕十年、甚至到退休也難以享受反思的樂趣。
一、當前教學反思主要存在的問題
反思重數量不重質量。當前,許多學校的領導已充分認識到反思對于教師發展的意義,并在教師培養中作了安排,但多數學校只強調反思的數量,要求教后記的撰寫,并沒有在具體行動上進行引領和指導,學校也沒有形成反思的氛圍,導致老師們在對待反思上只有數量,完成任務為止。至于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如何改進反思中提出的問題,很少有老師真正去思考、去行動。類似的反思不僅不能改進教學實踐,更無從提高教師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藝術,相反,卻讓很多老師視反思為累贅,成了老師們的“課業負擔”。
反思缺少深度和思想。“本節課效果良好,通過生活情境、小組學習和探究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寥寥數語,形而上學大而化之,與其說是反思,倒不如說是一句話“影評”。類似的教后反思,沒有具體的闡釋和自己的看法,何以讓實踐有智慧的提升,又如何在自己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形成教育思想?“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當一個老師沒有了自己的思想,那只能在教育的園地里人云亦云、盲目機械地耕耘。只有認真關注每天的教育細節,思想的幼苗才能在反思中發芽;善于從具體中擷取最美麗的東西,我們思想的小樹才能一天天長大。
反思沒有理論的支撐。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現在有的同志基本上不讀書。“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要養成勤于反思的良好習慣,具有較強的反思能力,既需要我們增強反思意識,又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只有在理論支撐下的教育反思才更有深度,更有價值。理論的“活水”來自于每天不見斷地學習和閱讀。盡管我們的工作時間緊,工作量大,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讀書,但時間像是海綿里的水,擠擠總會是有的。只有讀思結合,以讀促思,教育反思才會有理論基礎。
反思沒有和實踐結合。記得一位老師在《成長論壇》上發過帖子,痛斥學校的職稱申報制度,埋怨學校評價標準重成績不重教研。說自己一年來發表過近20篇反思類文章,在職稱推薦中落選,而有些沒有發表文章的老師卻榜上有名。瀏覽這位老師在帖子上列出的文章題目,我們也就不想為這位老師“打抱不平”了,因為那些文章都是與課堂教學挨不上邊的東西。我們不能說其不行,但一位老師如果把精力都用在了脫離課堂實踐的反思上而荒蕪了自己的“田地”,即使一年能發表100篇文章又有何意義?還有些老師,為撰寫教育隨筆,憑空杜撰和想像一些美麗的場景,但這些“羅曼蒂克”式的反思又能對老師的實踐與智慧提高多少?課堂是老師的主陣地,老師的日常反思應著眼于課堂這一場景,總結所得,提出所惑,反思問題,做到邊實踐邊反思,邊改進邊提高。教師反思的成果應當是學生的發展,是自己的成長。
反思沒有留下影子。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強調,不寫教研文章的老師只不過是經驗型的,而常寫者則極有可能成為創造型的。蘇霍姆林斯基就是從寫教學日記開始,成為著名教育家的。他堅持不斷反思結勤奮寫作,教學日記積累了無數本,一生寫了四十多本書,一百多篇論文,一千多篇童話和短篇小說。我非常欣賞蘇州市副市長、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的話:“中小學教師,我是不大主張去進行對他們而言比較遙遠的理論探討,絕大部分的老師的科研可以是日記的形式,隨筆的形式。”他認為寫教育日記好處在于“能夠自己和自己對話,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法寶。”很多老師注重了課前和課后的反思,外出聽課或聽名師報告也有自己的很多想法。凌亂的思考,暫時的頓悟,短暫的激情,有時會因我們忙碌的身影,曇花一現,稍縱即逝。只有將一顆顆散落的“珍珠”串起,我們才能收獲美麗的“項鏈”,并從中體驗工作的快樂,感受生活的幸福。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把我們的感動、我們的困惑,我們成功的探索、我們的希望變成文字,寫成文章。讓我們一起積淀一種超然物外的心境,力圖用真誠的文字,將平淡如水的歲月定格為永恒,教育智慧的芬芳自然從中流溢。如果我們能堅持每天寫一篇千字教育日記,寫它10年,就是3650篇,就擁有三百多萬字的反思記錄。如能這樣,還愁不能成為科研型教師或教育專家嗎?
反思沒有專業的方向。醫生為什么越老越值錢?因為一個醫生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專業方向。用一輩子的精力去做一件事。哪有不成功之理?而我們的老師,為何等到五年、十年、甚至等到退休,也沒有修成“正果”?因為,我們在職時沒有形成自己的研究目標和體系,自己的專業發展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李吉林的成功在于她畢生研究情境教育,薛發根的成功在于他確定了“簡單平實”的語文風格,王崧舟的成功在于他的“詩意語文”……不難發現,原來我們有些同志缺少了從一而終的志向,或者說就根本沒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因而,我們的反思就像墻上的蘆葦一樣隨風倒。所以,給自己—個成長的規劃,確定自己的課堂風格,提出研究和反思的問題,是每—個老師走上專業化發展之路的路徑。
反思沒有恒久的堅持。應當說,現在老師們的教育生活中不缺少反思,并有時撰寫教育隨筆,但能夠恒久堅持的老師不多。要么是憑心情,要么是完成學校任務,要么是為了參加比賽。任何事情就怕堅持。其實,有了反思意識和方向,還要有一顆恒久的心,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不管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不隨風,不追風,走自己的反思之路,十年磨一劍,只要我們堅持堅持再堅持,成功就一定會離我們不遠,我們就一定會成為朱永新教授“成功保險公司”的受益者,一定會品嘗到教育反思所帶給我們的喜悅和幸福。
二、要正確理解教學反思的作用
反思是人對獲得觀念的心靈的反觀自照,是思想的反芻,是對思維的思維。反思是一種思考,一種意識,一種能力。教學反思能夠促進教師加強理論學習,并運用理論設計和指導自己的教學,正確分析和認識各種各樣的教學現象,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縮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跨越觀念與行為之間的鴻溝,使理論與實踐相互支撐。反思是一個醞釀、發現、創新的過程。通過反思,教師不斷超越經驗,創造性地解決教學實際問題,促進教師創新能力的提高,促進教師教育素養的的提高,成為一個專家型、學者型教師。
課堂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和教學后反思。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并有效的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教學中反思具有對課堂的監控作用,能使教學高質高效的進行,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教學后反思具有批判性,它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課堂教學反思能夠喚起教師對問題的關注,在習以為常的教育現象中發掘別人難以發現的閃光點為自己的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自我反思是教師的一種研究方式,它始終貫穿于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教師自我反思的過程是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示教師雙重角色的過程。從本質上說,反思是自我發現、自我評價的過程,它不僅是一種方法或態度,而且是一種文化,是在借鑒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認識基礎上的探索創新;反思又是一種挑戰、一種人格提升、一種全新的生命追求。優秀的教師需要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去感悟和享受教育的真諦。只有讓反思成為習慣,讓反思返璞歸真,我們才能在反思中實現專業化成長,才能享受到教育的樂趣,才能逐步成為研究型教師或名師專家。
- 上一篇:樹立高尚師德師風思考
- 下一篇:增強班級凝聚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