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校教學課件綜合
時間:2022-12-28 05:39:00
導語:淺析高校教學課件綜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今,走在教學樓里,仿佛置身電影院。”日前,筆者到某高校聽課,各種各樣“課件”的聲音從各個教室里傳出不絕于耳,引發了一位同行教授的感慨。此話雖然不無調侃,但也確實反映了目前高校課堂在使用“課件”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
“課件綜合征”不容小覷
“課件(Courseware)”是通過計算機將文本、圖形、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進行綜合處理制作而成的、用于課堂教學的軟件。作為一種新的授課輔助手段,“課件”近年來在國內高校教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使用。毋庸置疑,多媒體“課件”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手段相對單一的局面,圖像和聲音效果的加入,令很多教學內容更加直觀,也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感染力。然而,對“課件”的濫用和誤用,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將課件引入課堂的初衷,反而使教學質量大打折扣,這樣的情況在目前高校教學中并不鮮見。“課件綜合征”正在侵襲某些高校教師,并有持續蔓延的趨勢。
“課件綜合征”表現癥狀之一:無所適從。
目前,一些高校要求教師必須使用“課件”教學,甚至規定教師不得再進行板書。這令“課件”成為教師的唯一授課手段。對于部分教師而言,或是由于一時還難以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或是受限于教師制作“課件”的技術水平不高,或是由于“課件”實在無法全部涵蓋所有授課內容而又不得不完全使用“課件”,使用“課件”授課反而限制了他們的發揮。一些教師在課堂上表現得無所適從甚至很無奈,導致原本流暢、精彩的授課反而變得磕磕絆絆,無法達到良好的效果。這樣的“課件綜合征”雖然表現在教師身上,其實根源卻在于教學管理者在使用“課件”問題上“一刀切”帶來的負面效果。
“課件綜合征”表現癥狀之二:“照屏宣科”。
由于有了“課件”,部分教師在教學準備期便不再準備教案,一盤在手(盡管這樣的“課件”光盤并不一定是本人親自制作的),學年無憂。在上課之前也不再用心備課,上課時同學生一道看屏幕,從原來的“照本宣科”變成了“照屏宣科”。一旦播放設備出現了問題,教師便手足無措,甚至根本不能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對于“課件”的過度依賴,使先進的教學手段淪為教師水準“退化”的溫床。
“課件綜合征”表現癥狀之三:心不在焉。
在某些教師的課堂上,雖然“課件”制作得非常精良,但教學卻往往淪為“看片會”。整堂教學課只有“課件”在不停播放,教師在一邊只是手里點著鼠標,很少另外加以講解,教師成了整個課堂教學的“局外人”。由于把授課主導權完全交給“課件”承擔,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往往顯得萎靡不振、心不在焉,不愿意和學生交流。缺乏師生互動的課堂,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課件綜合征”表現癥狀之四:只求花哨。
有些教師對使用“課件”教學的目的認識不清,把使用“課件”的首要目標定位為“好看就好”,因此,在“課件”制作中,有的過分追求“特技”效果,無形中將授課節奏放緩,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授課時間;有的“課件”同教師的授課幾乎是“兩層皮”,根本沒有太多關聯;而有的教師為了追求“課件”對學生感官的刺激,為此甚至不惜偏離授課內容,長時間播放所謂“電影大片”,一方面轉移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令學生誤把藝術加工當成歷史真實,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
以上所舉的“課件綜合征”的癥狀,或許只是較為極端的例子,但是,就筆者的所見所聞,上述“癥狀”或輕或重在高校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的“課件綜合征”在某種程度上也在侵襲著學生:很多學生不再記筆記,課后只要把教師的“課件”拷貝一份就可以了;上課成了一件輕松的事情,只需要看,不需要思考;缺乏教師的指導,上課“看片子”雖然過癮,下課后卻一無所獲……“課件綜合征”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
消除“課件綜合征”重在治本
需要指出的是,“課件”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輔助手段,部分高校課堂教學之所以受困于“課件綜合征”,其原因不在“課件”本身,而在于在使用“課件”教學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對“課件”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對使用“課件”教學帶給課堂教學方式的變化研究還不充分。
從教學理念上看,首先,“課件”是一種先進的教學輔助手段,卻不應該被當成是唯一的手段;而使用“課件”教學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授課的科目不同,有些適合配合“課件”講授,有些則未必;授課的教師各異,有些在“課件”的配合下能夠錦上添花,有的則用傳統授課方式更能講出光彩。因此,在確保授課效果的前提下,在是否使用“課件”、如何使用“課件”的問題上,不應為了追求“時尚”而強求“整齊劃一”。
其次,正確使用“課件”教學,確實能增強教學的感染力,但前提是要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學習不應該成為學生的負擔,但同時應該意識到,學習也從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課件”的主要責任不是娛樂學生,而是要強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活躍他們的思想,將課堂教學引向深入。在這個工程中,教師的作用或許是“課件”無法替代也不應替代的。
同時,盡管“課件”在教學中普遍采用,但它給課堂教學方式帶來了哪些變化?在這方面的研究還處在摸索階段。比如,“課件”教學的長處是直觀、生動,但往往信息量偏小、深度不夠,如何在教學中加以彌補?如何避免“課件”成為動畫版的“第二板書”或是課本的“翻版”?教師講授的內容和“課件”演示如何才能配合得相得益彰?教師不僅應該成為“課件”的使用者,更應該是“課件”教學的研究者。“如今,走在教學樓里,仿佛置身電影院。”日前,筆者到某高校聽課,各種各樣“課件”的聲音從各個教室里傳出不絕于耳,引發了一位同行教授的感慨。此話雖然不無調侃,但也確實反映了目前高校課堂在使用“課件”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
“課件綜合征”不容小覷
“課件(Courseware)”是通過計算機將文本、圖形、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進行綜合處理制作而成的、用于課堂教學的軟件。作為一種新的授課輔助手段,“課件”近年來在國內高校教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使用。毋庸置疑,多媒體“課件”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手段相對單一的局面,圖像和聲音效果的加入,令很多教學內容更加直觀,也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感染力。然而,對“課件”的濫用和誤用,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將課件引入課堂的初衷,反而使教學質量大打折扣,這樣的情況在目前高校教學中并不鮮見。“課件綜合征”正在侵襲某些高校教師,并有持續蔓延的趨勢。
“課件綜合征”表現癥狀之一:無所適從。
目前,一些高校要求教師必須使用“課件”教學,甚至規定教師不得再進行板書。這令“課件”成為教師的唯一授課手段。對于部分教師而言,或是由于一時還難以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或是受限于教師制作“課件”的技術水平不高,或是由于“課件”實在無法全部涵蓋所有授課內容而又不得不完全使用“課件”,使用“課件”授課反而限制了他們的發揮。一些教師在課堂上表現得無所適從甚至很無奈,導致原本流暢、精彩的授課反而變得磕磕絆絆,無法達到良好的效果。這樣的“課件綜合征”雖然表現在教師身上,其實根源卻在于教學管理者在使用“課件”問題上“一刀切”帶來的負面效果。
“課件綜合征”表現癥狀之二:“照屏宣科”。
由于有了“課件”,部分教師在教學準備期便不再準備教案,一盤在手(盡管這樣的“課件”光盤并不一定是本人親自制作的),學年無憂。在上課之前也不再用心備課,上課時同學生一道看屏幕,從原來的“照本宣科”變成了“照屏宣科”。一旦播放設備出現了問題,教師便手足無措,甚至根本不能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對于“課件”的過度依賴,使先進的教學手段淪為教師水準“退化”的溫床。
“課件綜合征”表現癥狀之三:心不在焉。
在某些教師的課堂上,雖然“課件”制作得非常精良,但教學卻往往淪為“看片會”。整堂教學課只有“課件”在不停播放,教師在一邊只是手里點著鼠標,很少另外加以講解,教師成了整個課堂教學的“局外人”。由于把授課主導權完全交給“課件”承擔,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往往顯得萎靡不振、心不在焉,不愿意和學生交流。缺乏師生互動的課堂,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課件綜合征”表現癥狀之四:只求花哨。
有些教師對使用“課件”教學的目的認識不清,把使用“課件”的首要目標定位為“好看就好”,因此,在“課件”制作中,有的過分追求“特技”效果,無形中將授課節奏放緩,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授課時間;有的“課件”同教師的授課幾乎是“兩層皮”,根本沒有太多關聯;而有的教師為了追求“課件”對學生感官的刺激,為此甚至不惜偏離授課內容,長時間播放所謂“電影大片”,一方面轉移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令學生誤把藝術加工當成歷史真實,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
以上所舉的“課件綜合征”的癥狀,或許只是較為極端的例子,但是,就筆者的所見所聞,上述“癥狀”或輕或重在高校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的“課件綜合征”在某種程度上也在侵襲著學生:很多學生不再記筆記,課后只要把教師的“課件”拷貝一份就可以了;上課成了一件輕松的事情,只需要看,不需要思考;缺乏教師的指導,上課“看片子”雖然過癮,下課后卻一無所獲……“課件綜合征”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
消除“課件綜合征”重在治本
需要指出的是,“課件”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輔助手段,部分高校課堂教學之所以受困于“課件綜合征”,其原因不在“課件”本身,而在于在使用“課件”教學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對“課件”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對使用“課件”教學帶給課堂教學方式的變化研究還不充分。
從教學理念上看,首先,“課件”是一種先進的教學輔助手段,卻不應該被當成是唯一的手段;而使用“課件”教學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授課的科目不同,有些適合配合“課件”講授,有些則未必;授課的教師各異,有些在“課件”的配合下能夠錦上添花,有的則用傳統授課方式更能講出光彩。因此,在確保授課效果的前提下,在是否使用“課件”、如何使用“課件”的問題上,不應為了追求“時尚”而強求“整齊劃一”。
其次,正確使用“課件”教學,確實能增強教學的感染力,但前提是要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學習不應該成為學生的負擔,但同時應該意識到,學習也從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課件”的主要責任不是娛樂學生,而是要強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活躍他們的思想,將課堂教學引向深入。在這個工程中,教師的作用或許是“課件”無法替代也不應替代的。
同時,盡管“課件”在教學中普遍采用,但它給課堂教學方式帶來了哪些變化?在這方面的研究還處在摸索階段。比如,“課件”教學的長處是直觀、生動,但往往信息量偏小、深度不夠,如何在教學中加以彌補?如何避免“課件”成為動畫版的“第二板書”或是課本的“翻版”?教師講授的內容和“課件”演示如何才能配合得相得益彰?教師不僅應該成為“課件”的使用者,更應該是“課件”教學的研究者。
- 上一篇:淺析教育技術學領域技術
- 下一篇:改變知識信息獲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