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教育論文
時間:2022-02-23 11:44:00
導語:高職生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習過程是“有機體為了生存與適應,必須不斷改變自己的行為、經驗積累而引起的行為傾向變化的過程”,[1]是一個不斷的在心理上調整自我以引起行為傾向變化的過程。而厭學(有時也叫厭學情緒)是學生對學習的主導需求發生轉移。對學校學習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煩情緒,對與學習相關的行為持冷漠和放縱的態度,且通過不良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近年來,高職教育迅速發展,高職學生人數迅速增加,但有些學生卻無所追求,浮躁不安,生活消極而頹廢。主要表現為:遲到、曠課,上課講話、聽音樂或悶頭睡覺,課下泡網吧、打牌,作業不認真、相互抄襲,厭學現象比較嚴重。那么,高職學生厭學心理成因是什么?我們又該采取那些對策呢?
一、高職學生厭學心理成因
高職生產生厭學心理既有社會、家庭、學校帶來的客觀原因,也有自身存在的主觀的心理原因。
1、自我放棄心理
進入高職的學生大多是高考的落榜生,他們是在心灰意冷的心理狀態下邁進高職大門的。一方面高職學生認為高考的失落讓自己進入了高職生這個“無用”的群體,精神一蹶不振、自卑心理嚴重,學習意識缺乏、動機不強;另一方面高職生對個人價值觀的認識不足,認為在高職只要基礎知識學一點、專業懂一點,能維持個人在社會中的生存即可,不需要高深的知識。一部分高職生來學校是為了混一張文憑,因而有著“好日子先過”的思想,隨波逐流,得過且過,考試以以“60分萬歲”為標準,他們的學習不是為自己,而是認為父母、學校、老師要我學。還有嚴重受到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認為學習無用,將來個人生活質量高低主要靠父母、靠“后門”,只要有好的人際關系,一張能說會道的嘴,一個強健的體魄就行,不用學習同樣可以賺大錢。因而學習不努力,吃不得苦,請吃飯完成作業,在網吧通宵達旦,玩手機,談戀愛,白天在宿舍的床上“上課”,考試作弊,甚至打架斗毆現象屢見不鮮。
2、補償心理
個別愛慕虛榮、追求享受的高職生覺得自己過去埋頭學習太苦太虧,在生活中有一種補償心理,盲目地和別人比吃比穿比享受,當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無法和別人相比時,就會產生心理失衡,導致自卑和嫉妒,造成人際關系緊張。由于過多的精力用于生活上的追求享受、攀比,從而無心顧及學習,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3、失落心理
很多學生就讀高職院校并不是因為自身渴望學習,而是無可奈何或出于應付家長的要求,對進入職業大學有一種失落感。因而高職學生學習動機層次不高,學習動機不穩定。而且,由于高職教育以培養技能為主,部分學生片面理解為突出技能,忽略理論,學習追求實用,而致使理論課的學習情緒低迷,而在操作中遇到理論問題又感到難以擴展和提高自己。這就更加劇了其失落心理。
4、差生綜合癥
高職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接近定型階段,他們精力充沛,興趣廣泛,但由于他們思想尚未成熟,情感豐富而不穩定,造成了“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矛盾。他們一受到鼓舞就大為振奮,一遇挫折便灰心喪氣,情緒反應延長,缺乏承受痛苦和挫折的能力,容易使自我意識處于一種軟弱無力的狀態,喪失改變自我地位的信心。久而久之出現消極忍讓、一蹶不振等現象,高職學生在一種不良心理狀態下學習,理想迷茫,目標模糊,動力不足,應付第一。久而久之形成了“差生綜合癥”,從而導致了厭學情緒的產生。
二、消除高職學生厭學心理的教育對策
1、尊重學生,提高學生的自尊水平。
提高學生的自尊水平可以逐漸消除其自我放棄與失落心理。為此我們應做好以下幾點:①密切師生關系,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的關愛;②改變家長觀念,讓家長給學生恰當的成長期待;③建立支持型的同伴關系;④教師或家長為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使其產生成就感和價值感,逐漸將自尊恢復到常態水平。
2、培養興趣,讓學生熱愛學習。
培養興趣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只要對專業有了的基本的興趣,那么學起來就會感興趣得多,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厭學現象。為此,新生入校后,學校要及時開展一系列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以幫助學生牢固樹立起專業思想,培養出學生的專業興趣。比如帶學生到工廠車間去參觀,或者請業內專業成功人士作專題報告,設計墻報板報宣傳欄,觀看與專業相關的影視錄像等,都對學生專業思想教育起到很好的作用。
3、講究方法,讓學生自覺克服厭學心理。
生硬的教育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有時反而會激化厭學心理。只有精心研究學生心理,運用心理輔導的方法才會使學生自覺克服厭學情緒。職業院校學生的情緒波動很大,容易對前途缺乏信心,不可避免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我們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他們如何去克服自卑和焦慮心理,教育他們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教育他們要勇取面對壓力,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
總之,厭學心理是高職學生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往往會誘發其它問題。我們只有對學生厭學心里有準確的把握,并采取相應的教育對策,才會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