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電子技術教學探討論文
時間:2022-03-11 10:08:00
導語:模擬電子技術教學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模擬電子技術應用性強,其教學應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教學組織以職業情境為依托,以項目為載體;教學過程要創造職業情境,善于啟發學生,培養方法能力,并發展綜合能力;教學評價以行動能力為核心。
[關鍵詞]模擬電子技術;工作過程教學;職業情境
Abstract:Theteachingmodeofmockelectronicalskillshouldbebasedonworkingcourse.Relyingonvocationalsituation,teachersregardtheprojectasacarrierinteachingorganizing.Meanwhileteachersshouldcreatevocationalsituation,enlightenstudents,andcultivatemethodandabilityintheprocessofteaching.
Keywords:mockelectronicalskill;teachingbasedonworkingcourse;vocationalsituation
一、基于工作過程教學的必要性
工作過程教學是由工作實際來確定典型的工作任務,并為實現任務目標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進行的教學活動。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大批的高技能高素質的勞動人才。特別在電子行業,產業發展、技術推陳出新,變化更是日新月異,高技能人才緊缺。高職院校成了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力軍。但是高職院校的發展只有十幾年的時間,硬件、軟件條件還未充分具備,而且在辦學觀念上經歷了一個摸索的過程。高職院校電子類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較高,但進入職業角色的適應期卻長,原因在于在校學習的理論與實際應用技能之間沒有很好地對接。盡管學生有半年甚至一年的頂崗實習過程,但其作用、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在職業競爭中學生需要的是具有較強實踐技能,較高的職業素質,具有能適應某類工作群和轉崗的一種能力。無疑,培養這種能力就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的教學應使學生獲得以上能力,實現與工作實際零距離的對接。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將工作過程融于教學之中。
現代教育研究及實踐表明,本科院校大多數學生屬于抽象思維的智力類型,而職業教育的學生,大多數是形象思維的智力類型,兩者是同一層次不同的人才類型,沒有智力的高低貴賤之分,只是智能的結構和類型的不同。職業教育也是一種類型的教育[1]236。不同智能結構和智力類型的人對知識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具有形象思維智能結構的職院生,具有能較快地獲取經驗性和策略性的知識的優勢,只有采取適合形象思維智力類型的培養模式,才有利于培養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教學在課程開發上應以情境性原則為主,教學過程應是經驗的形成過程和策略的構建過程[1]217。知識的獲取是在“為了行動”的目標指引下“通過行動”而實現的,而行動體系的參照系就是工作過程。
二、實現工作過程教學的必要條件
課程教學與工作過程之間的紐帶是學習情境,要創設工作過程的學習情境,必須解決“硬件”與“軟件”兩大問題。這里的“硬件”是指圍繞學習過程的學習情境,是一種“真真假假”的“建構存在”[1]230,是對實際職業情境經加工而構建的一種柔性集成的存在,這就要求把建構優先與指導優先的教學原則融合起來,使教室既是集理論教學、小組工作、實驗操作的多功能教室,又是采用智能化媒體的具有高仿真度的虛擬的實習場所。這種教室所構建的職業與學習集成的情境將學習過程與工作融于一體,形成了學習就是工作的學習氛圍,教學能產生理想的效果。
這里的“軟件”是指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法的更新。思想觀念的轉變,首先要清楚認識高職教育的育人目標,學生的智力類型,明確過程教學的必要性;其次是教學行動中角色的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難免使知識世界失去本色。而工作過程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做中去學習、體會,從而感受知識世界的本來面目。教師的角色應是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咨詢師,在教學方法上要結合工作過程進行創新。
三、工作過程教學的實施
1.創造職業情境
我們學生的智力類型主要具有形象思維的特點,它不是線性、一維的,而是面型、多維的[1]23,這種思維總是與情境相聯的,其對知識的選擇具有明確的指向性,經驗形成與策略構建離不開具體情境,所以教學必須融入到職業情境之中,讓學生在項目完成過程中獲得經驗(怎么做)和策略(怎么做更好)。模擬電子技術的教學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將其內容分成若干模塊,一個模塊作為一個子項目,最后整合為一個大項目。過程性知識的學習在這里除了對學習場地的要求之外,重點要求必須結合每個教學子項目設置學習情境。首先盡量對真實的職業情境進行模仿,創設不經加工而能直接移植的最具典型意義的學習情境,設計與職業工作過程具有一致性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身臨其境”的工作過程,學習是主動、過程性的行動。不過學習情境的創設要求做到:學習情境的設置要貼近實際,易于實現;項目具有典型的工作任務性,目標明確,且容易理解,符合經驗(例如我們要學生完成的子項目有電壓放大電路、功率放大電路、穩壓電源等,這些都是目標明確的典型的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學習中出現的錯誤或干擾能進行糾正和排除,在解決問題中積累經驗(如放大電路中出現放大管無放大能力的問題,可采取改變偏置,提供工作條件,或檢查三極管的好壞,或檢查元件裝配是否正確,或看是否滿足頻率要求等);在策略能力的發展上有施展的空間(如:整流濾波電路設計,一般要求制作橋式整流電容濾波電路,而對基礎好的學生可要求根據電路選擇參數,并制作∏型濾波,提高濾波效果)。
2.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
模擬電子技術的應用性強,教學應遵循情境原則,努力實現職業氛圍。教學作為一種有意識的活動,首先要重視促進學生對實踐情境的理解,項目教學目標有定向性、應用性與整體性,我們的教學是一種“有目標的活動”即“行動”,所以要求學生“為了行動而學習”,這是強調學生的主觀意識行動;同時“有目標的活動”又強調行動就是學習,要求“通過行動來學習”,這是指學生的客觀具體的行動
[1]21-22。過程學習中必須要求學生實現動作行動與心智行動的整合,達到所謂“動作到位,心意到位”。
工作過程的教學,教師是學習情境的設計者,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學習問題中的咨詢師。教師應善于引導啟發,構建和諧課堂。模擬電子技術可采用五個階段的教學方法。(1)教師引出項目,提出問題,講述必要的知識,學生獲取信息;(2)師生討論項目的實施方案;(3)學生實施方案,教師幫助,解惑釋疑。(4)師生共評項目成果;(5)教師提供新信息(新知識)、新要求,學生另辟路徑完成項目,或變動參數優化,擴展項目功能。這一步能培養學生的策略能力,以求怎樣做更好。
教學中強調指導性原則與構建性原則的融合,讓學生在主動、自我構建與情境引導中學習,在主動存在與受動存在中轉換,而教師是在激勵、咨詢中指導、在解釋中教,在反應存在與主動存在中轉換。
需要強調的是,工作過程的教學能否成功,要著眼于學生獲取過程性知識是否完整,學習過程的完整性培養與學生職業工作過程的完整性有著密切的聯系[1]242。因此教學中要使“指導行動的思維過程具有完整性”,可對學習項目完成的過程從資訊、計劃、決策到實施、評估進行整體思考。同時要求學生“完成行動的工作過程具有完整性”,學習行動過程不能半途而廢,完成學習任務一氣呵成,注重效率。
3.培養方法能力
這里所說的方法能力,是指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經驗,獲得技能,在新的職業情境下能超越曾經被證明的有效的辦法和經驗去應對,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進行工作。根據這樣的要求,針對模擬電子技術的特點,我們強調首先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這里的學習能力,側重于吸收、運用與創新。模擬電子知識理論性、操作性及實用性都較強,學生也認為難學,因此必需的理論性知識可先講,較復雜的電路組成和應用可先演示,學生再跟著做。較繁瑣的原理性電路不講,側重于應用,例如對通用型集成運放CF741、集成功放LM386的電路只了解框圖而重點掌握其功能、工作條件和應用。學習能力是學生發展的動力,要注重學習方法的建立、學習習慣的養成訓練,結合具體項目或問題,從模仿吸收開始,再進行基本應用(包括儀器儀表的使用)—分析內化—開拓創新。
項目的完成過程要求學生專心投入,積極互動,在完成項目目標的基礎上首先滿足大部分學生“夠吃”,再提出改變條件、結構,優化性能,提升功效的深層目標,挖掘那些“不夠吃”的學生的才智,提供個性發展的空間。如制作雙差分輸入互補對稱功率放大電路的音頻功放電路,在偏置上通常是相連的,共用部分偏置電阻,為避免級間的相互影響和減小噪聲,可獨立設置偏置電路,且要重新計算電路的參數。另外,還可以增加過流、過壓保護和相位補償電路等。行動中要求學生學會與環境互動,面對教學提供的“真情實境”怎樣落實任務和目標;學會與人互動,融入小組研究中,吸收他人經驗;學會與自己互動。教學觀察發現學生之間一開始就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智力因素、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方面,有些是惰性內向的,教學中要采取“強手”與“弱手”搭配,合作與獨創共存,普遍提高與重點引導相結合的方式,發揮學生的長處,把心理素質的培養滲透到教學的每個環節之中,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積極應對,敢于挑戰,以克服困難,獲取成功,提高自信心和競爭力。
四、教學評價以行動能力為核心
對學生成績的評價,我們要轉變觀念,以往評價成績通常關注結果,重視學習階段的終了狀態的考核,這是一種顯性的功利性的評價,它不能正確、客觀、全面地對學生的能力作出判斷。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評價,應該是以能力為本的整體性評價,注重的是隱性能力,評價的指向是過程性知識,重視經驗的形成和策略的構建過程。這就要求注意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完整性,它不是要求學生對模擬電子技術知識完整性的“物理性”存儲,而是對工作過程的“生物性”把握,是一種除技能之外的包括學習能力、反應及策略和應用、擴展的能力;二是連續性,要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關注起點與終點之間能力發展的漸進的動態過程;三是互動性,不只是老師對學生評價,而應有學生之間的自評與互評;四是反饋性,行動中學生反饋出的新思路、新策略都是能力發展的表現。對學生的評價是一個很細致的過程,職業能力的評價應以職業實踐所需的行動能力作為起點,對學生能力進行整體性評價。評價中要把握如下幾點:(1)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平時的技能考試與總體的理論知識考核相結合。(2)過程與結果,教學中每個子項目就可以組成一個產品,不只考核產品形成及功能的正確性,還應設置故障考查學生判斷、運用知識的思維能力,重視過程的完整性。(3)靜態與動態結合,有筆試,考查對知識的儲備和知識理解的深度;也有技能操作考試,主要考查以職業技能為主的操作能力、產品改造以及以不同方式實現和擴展產品功能的動態能力。
五、需說明的兩個問題
1.工作過程中的“真實情境”問題
我們進行的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其實是對工作崗位的一種模擬,它不能等同于真實的工作崗位。其原因:一是真實的工作崗位種類多,學校的教學模式無法一一替代;二是學生在校學習活動中的工作崗位和在實際工作中的崗位上心理感受是不一樣的,利益目標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應使教學中的工作崗位與實際的工作崗位在客觀層面上應有可比性,根據模擬電子技術應達到的培養目標,分解項目內容,盡量設計“真情實境”,將設備、任務、知識進行整合以求最佳組合。
2.知識的完整性問題
以往我們在教學中較重視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全面性,而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知識理論性過強,學后遺忘快,以后的工作中甚至用不上,學生也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地學,因此相應產生“必需夠用”的觀念。模擬電子技術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式,首先要在“必需”上做好文章,動手操作,規劃、設計、完成應用電路,要求學生主動獲得過程性知識,在操作中解決怎樣做的問題,在觀察中反思為什么要這樣做,從而使理論知識的講授變得利時順勢,接下來是怎樣做才最好,引導學生探索獲得相同結果的其他途徑以及電路功能的擴展應用,以達到簡捷、節約、環保、效用高,這些建立在行動體系上的教學其效果是事半功倍的。不過這樣的教學保持了職業活動的完整性,卻打破了知識系統的完整性、因此教學中在完成項目的同時還需將達到“夠用”數量的系統知識和定量理論進行梳理與整合,以知識包的形式授給學生。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