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里奇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論文

時間:2022-12-17 11:14:00

導語:伊里奇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伊里奇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論文

摘要: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有益補充,虛擬學校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追本溯源,虛擬學校構建的理念與上世紀七十年代興起的伊里奇的學習網絡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通過對虛擬學校兩種基本模式——校外模式和校內模式的典型案例的分析,進一步闡明虛擬學校與伊里奇學習網絡理論在教育資源、教學時空、教育模式、教學環境與教學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性。

關鍵詞:虛擬學校;學習網絡理論;教育形式;英特網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隨著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全球競爭的日益激烈,整個世界都經歷了巨大的變遷。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學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伊里奇的學習網絡理論因英特網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這一理論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使得教與學的作用、功能和重點發生著巨大的改變。盡管學校并沒有如伊里奇所希望的被保留,但是他的學習網絡的理論卻得以延續。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有益補充,虛擬學校(virtualschool)的興起可以說就是伊里奇學習網絡理論與英特網結合的產物。與學習網絡相比,它是一種更為高效的教育形式。簡單地說,虛擬學校就是以國際互聯網為載體,利用包括智能計算機在內地現代信息技術,模擬傳統學校的現實環境與教育過程來開展教育活動的遠程教育形式。

目前,一般將虛擬學校概括為兩種基本的模式。校外模式著眼于完全不同于傳統學校環境的教育服務,它主要為那些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在學校里學習的人提供學習學術性課程的機會;校內模式則基本上是在學校內部提供教育服務。下面通過實例分別對這兩種基本模式進行分析職稱論文。

一、佛羅里達中學:校外虛擬學校

校外模式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有時在家有時在校學習的學生,只能夠在家里學習的學生,已經參加工作的學生,以及中途輟學者、短期學生,或者希望達到普通教育水平者,等等。到1999年中,在美國已經有19種不同的校外虛擬學校模式,佛羅里達中學(FloridaHighSchool,簡稱FHS)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這所虛擬學校開設至今已經有十年以上的歷史,提供了一系列在線虛擬的教育服務。

在佛羅里達州,提供在線教學最初是從兩個縣所在的各學區開始的。1996年,首先在一個縣建立網校(WebSchool),與此同時,在另一個縣也開始著手設計一所綜合性的在線高中供多個學區使用。1996年,佛羅里達州教育部認識到了協作的重要性,對合作精神大加鼓勵,并且其最初的努力業已獲得了經濟上的回報。

教育者和行政管理人員一致認為,佛羅里達中學越來越為公眾接受,并且不斷地發展壯大,主要是基于其高質量的課程。而要提供高質量的課程,下列因素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必須有一支高質量的網校建設隊伍,一方面他們需要有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另一方面他們也懂得在線課程和傳遞網上教學的獨特方式。

第二,網上在線課程的設計必須考慮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即時評價和終極性評價,并同時提供在線指導。

第三,網校的所有發展,包括課程的設置、學業成績的評價標準等都必須嚴格地按照公認的統一標準進行。

第四,每門課程的表達方式,包括組織原則、相關的鏈接等都必須體現出網絡的特點,力求達到生動、形象和無窮探究性。

第五,在學習內容和信息獲取方式方面,所設計的課程軟件包必須滿足多種層次能力水平學習者的需要。

二、IBM學習村:校內虛擬學校

IBM學習村就是校內虛擬學校模式的一個實例。它是一個提供模塊和數據庫的在線平臺。它支持家庭和學校之間的交流,并為指導教學、評價方案和相互合作提供更多的機會。這是一個校內模式不斷演進的例證。通過IBM學習村校內模式,虛擬學校將學校、教師和學生與更廣泛的社區資源聯系了起來,下面就是一些實例。

1.家庭和學校的交流聯系。

南卡羅萊納州的卡洛特麥克蘭伯學區是這種類型的典型。在這個學區里,學生也可以通過電子傳輸進行團隊作業。這種模式通過學生與來自社區的經核準的指導教師的在線討論,將課堂延伸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范圍,并進一步強調了學習是生活的一個部分,而不僅僅是一個只在課堂上發生的事件。

2.課程內容附加。

單單依靠英特網的連接并不足以構建一所學校或一個學區,只有英特網資源在與有特定學術目標的教學方法聯系在一起時,才真正變得有用。在西維吉尼亞州,校內模式幾乎滲透到了課堂內外的方方面面。IBM和西維吉尼亞州的教育部用英特網設計并實施了一些教學活動,讓高中學生在達到學術性畢業標準的同時,也為未來的工作做好準備。通過這些網上的教學活動,學生在運用傳統核心學科標準的技能和知識的同時,也掌握了管理資源、團隊協作、客戶服務、談判、資料評價及問題解決等技術。

3.專業發展和教育平等。

校內模式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樣具有促進作用。校內模式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允許世界范圍內所有能夠擔當指導者的教師進入該系統為教師的專業發展作貢獻。同時,技術也能夠幫助更多的教師達到專業發展的目標,例如,通過虛擬學校,那些參加“繼續發展”網上培訓的教師,在教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和雙語學生方面就積累了較為全面的教學經驗;有經驗的教師和指導教師利用校內模式,根據新教師的首次教學經歷對他們進行指導和幫助,等等。

三、虛擬學校與伊里奇學習網絡在構建理念上的一致性

作為一種與傳統學校面貌截然不同的新型學校,虛擬學校具有鮮明的自身特點。而作為一種以伊里奇的學習網絡理論為理論基礎的“學校”,它的許多特點與伊里奇所構建的學習網絡是一致的。

1.教育資源:豐富性和共享性。

虛擬學校被稱為“沒有圍墻的學校”,它不受國界和地域的限制。對入學者的國籍、年齡、身份、性別和身體條件沒有嚴格的要求,也不存在種族和膚色的歧視,任何人在此都享有平等的學習權利。在虛擬學校學習還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安排學習進度,制定課程表,這使得更多不同身份和職業的人可以加入到學習的隊伍中來,學習者的范圍被拓寬到最大,是真正全民全時空的大教育。

2.教學時空:延展化。

現實學校的時間安排通常存有兩個弊端,其一是限定了教學時間的總量(每日、每周、每學期、整個學校教育期間皆是如此),其二是教育的低效率浪費了有限的教學時間。學習網絡的提出從根本上打破了原有的時間限制,使得信息的傳遞不再受舊有時間的控制,教師與學生可以在相對寬松的時間內任意安排教與學的活動,學生何時上課依個人特征來安排,因而時間的安排將趨于個性化,學生不再有統一的入學時間與畢業時間,不再有固定的修業年限、上下課時間,等等。因此,事實的結果是人的教育的絕對時間得以擴展。

3.教育模式:多樣化。

虛擬學校的一個重要變化是,減少了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的現象,增加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實際解決問題的機會。學生的學習可以包括多媒體有聲有色的報告,有影像、文字、聲音、圖片、動畫。功課可以是網上搜索電子文件、電子書籍。在個人電腦時間,老師有空照顧個人或小組。這樣上課的模式,從黑板粉筆的年代一對多的“播音筒”模式,進入信息時代真正個人化一對一,或者多對多的“網絡”模式。可以使學習更加人性化,有利于自學。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和程度來學習。

4.教學環境:虛擬化。

虛擬學校之所以為“虛擬”,在于傳統學校日常所必需的校舍、教室、圖書館、科研設施等有形的硬件都被由多媒體技術生成的虛擬化的教學環境所替代。在兼具“交互性、沉浸性、構想性”特點的虛擬化教學環境中,學習者的各種感官被充分調動起來參與對學習對象的感知,全方位地獲取信息,從而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學習效果,彌補了傳統學校課堂刺激單一化和平面化,不能同時滿足視覺型學習者和聽覺型學習者等不同類型學習者要求的缺陷。

5.教學方式:個別化。

與傳統學校采取的班級授課制的集體化教學方式相反,虛擬學校采取的是一一對應的個別化教學方式。在傳統學校,教師上課時必須同時面對數十名學生,因此無法兼顧每個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學習水平,只能搞“一刀切”。而在虛擬學校,每個終端前只有一位學生,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別特點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來對學生的學習作出個別、具體的指導,并隨時對學生的提問和學習結果作出靈活、準確和迅速的回答與反饋。虛擬學校個別化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是一種個性化的教學。

通過對虛擬學校的特點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它與伊里奇的學習網絡理論在理念上是一致的。因此,虛擬學校可以看作是學習網絡理論在實踐中運用的典型案例。

參考文獻:

[1][美]伊里奇著.吳康寧譯.非學校化社會[M].臺北:桂冠出版社,1989.

[2]傅建明主編.教育原理與教學技術[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3]趙祥麟主編.外國教育家評傳(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美]嘉格倫著,萬小器等譯.網絡教育—21世紀的教育革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黃筱瀛.論虛擬學校的特點及其對傳統學校的影響[J].教育科學,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