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設計和途徑

時間:2022-03-30 02:49:00

導語:剖析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設計和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設計和途徑

論文摘要:學生網民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最大的用戶群體。新形勢下如何做好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工作是值得深思的重大課題。本文對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進行了創新設計,提出了TBK網絡道德教育架構,并探究了增強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實效性的途徑

論文關鍵詞:網絡道德TBK途徑

全球化、網絡化不僅僅是中國現在所面臨的外在宏觀環境與特殊境遇,更是作為現代人的一種生存方式與發展方式。據2010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國網民數達3.84億,手機網民數2_33億.其中學生網民比例均為最高,分別占28.8%和33-2%。學生網民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最大的用戶群體。網絡的無國界性和全球化進程的加深在給學生網民提供學習先進知識、文化、經驗,了解世情和各種信息等方便條件的同時,也勢必對其道德觀念產生沖擊。學生網絡黑客、網絡賭博、網絡學術造假、網絡色情、網絡暴力等道德失范行為屢有發生,網絡道德教育問題不容忽視。

一、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設計

道德作為一種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形態,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并服務于經濟基礎。網絡道德也不例外。雖然,網絡道德在外部表象上產生于網絡虛擬空間,但它本質上仍然是現實社會經濟和信息技術發展和進步的產物.與現實社會經濟、文明有著密切的聯系。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是相互作用的,網上不道德行為不僅影響著網絡社會,而且還會把不良現象帶到現實社會中。而現實社會中良好道德觀念的養成和保持也會對網上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因此,要從現實社會的道德規范中挖掘出適用于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指導人們的網上行為。這就需要把握好一個原則并搭建起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架構。

(一)原則:歷史繼承和與時俱進相結合

道德具有自身的歷史繼承性。人們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既定的道德觀念、道德傳統和道德習慣的環境中,認識、接受道德并進行道德行為的選擇和評價的。因此,占統治地位的道德意識和歷史上對人們的道德觀念、道德傳統產生重大影響的道德意識、行為,必然會在人們的現實道德觀念、行為方式中打下雙重的烙印。在對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進行設計時。勢必要考慮到道德的歷史繼承性因素,探究適合網絡空間的道德規范。中國是個千年歷史文明古國,“忠、信、孝、悌、禮、義、廉、恥”這些傳統道德準則是我國數千年封建社會沿用的治國安邦的精神支柱,曾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過積極的作用,誠信、謙敬、禮讓、知恥等傳統美德具有科學合理性,至今仍可作為我們調整人際關系行為規范的準則。但同時,傳統道德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是封建社會經濟的產物,具有階級性和歷史局限性。因此,對它的歷史繼承不是一概而論的,而是批判地部分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網絡道德教育還應當與中國的現實國情相符合,體現時代要求,與時俱進。只有符合中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道德規范,才能被人們廣泛接受。而且,還不能忽視全球合作與交流的大環境。隨著全球化的深入與發展,中國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合作和發展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全球化給人們帶來了全球通用的語言、規則、標準和程序,但也帶來了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和道德觀念,網絡更加速了其傳播。因此,開展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時,既要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處、誠信寬容等全球普遍認同的人類道德,又要抵制以“普世道德”為幌子對中國進行的“分化”和“西化”的企圖。

(二)架構:TBK網絡道德教育

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文化信息發展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少差距.國民受教育程度整體不高,這樣的現狀決定了新時期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設計必須考慮層次性。在歷史繼承和與時俱進原則的指導下,既要確立最高目標,又要體現出大多數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循序漸進地完成學生網絡道德教育。TBK網絡道德教育架構就是基于此理念提出的全新概念。由于“普世道德”是西方國家極力推崇并尚未獲得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贊同,因此,TBK網絡道德教育架構中未將“普世道德”列人其中,但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不能忽視全球化和網絡化對學生道德觀念的沖擊。

1.傳統道德教育

中國傳統道德是千年來社會道德觀和道德規范的積淀。作為炎黃子孫,首先應該吸收優秀傳統道德的精髓,以此為戒規范網上言行。傳統道德教育是TBK網絡道德教育架構的最低層次。

(1)儒家“慎獨”思想,倡導內心自律。《禮記·中庸》中說:“莫見于隱,莫顯于隱。故君子慎其獨也。”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說:“君子慎其獨,非特顯明之處是如此,雖至微至隱,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處如此,大處亦如此,顯明處如此,隱微處亦如此。表里內外,粗精隱顯,無不慎之。”“慎獨”體現了獨居獨處和輿論暫時缺位時仍然嚴格要求自己的自律精神,是無人監督之下自身道德修行的重要方法。據調查,“當被問到假設網絡上您有機會傳播別人隱私,而您沒有這樣做,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的時候”,選擇“怕受到處罰”的大學生占45%,中學生占22%。上網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僅僅因為懼怕承擔后果而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律,一旦技術上可以實現規避,網絡道德失范行為還是可能發生。青少年學生要領悟“慎獨”思想,提高內心自律能力,對自己的道德責任有發自內心的認同,從而將外在的道德準則轉化為內在的道德意識,自覺地按照網絡道德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儒家“忠恕之道”,倡導嚴于律己。“忠恕之道”是中國儒家思想的精髓,它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內涵,體現了寬容、平和、決不強加于人的心態,倡導自我控制,自我約束,嚴于律己的品德。盜竊資金賬號、侵犯他人隱私、學術造假等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就違背了這一道德要求。明確人己界限,是限制權利濫用的價值準則。在網絡空間里青少年學生應嚴格遵守人己界限,善言善行,不侵犯他人利益,倡導“忠恕之道”。

2.(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教育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把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概括為二十字規范,即“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是TBK網絡道德教育架構的中間層次。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順利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必須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同時,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公民基本道德教育的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這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網絡道德尚處于建設初期,未形成統一的網絡道德準則。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社會大眾應該普遍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青少年學生作為公民,要大力弘揚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即使以網民身份出現在網絡社會時也牢記自己的公民身份和應該承擔的道德責任,不斷增強公民責任意識和道德責任感。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網絡道德教育應體現時代要求,符合當今中國先進文化要求,體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這就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為引領開展網絡道德教育。這是TBK網絡道德教育架構的最高層次。(1)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是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靈魂和方向;(2)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精神支柱;(3)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精神動力;(4)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準則。TBK網絡道德教育架構需要教育者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從低層次內容的教育逐步過渡到高層次內容的教育。每個層次都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二、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基于首因效應理論,實行網絡道德教育與網絡技術教育同步并行

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1957年,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進行了實驗。實驗心理學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輸入大腦時的順序,在決定認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視的。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于重視前面的信息。即使人們同樣重視了后面的信息.也會認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質的、偶然的,人們習慣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釋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與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會屈從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作用最大,大腦處理信息的這種特點是形成首因效應的內在原因。近代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就曾經指出:“保持和復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有關的心理活動第一次出現時注意和興趣的強度。”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某人或某事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根據首因效應理論,學生在第一次接觸網絡時被灌輸的網絡技術知識或其他知識將對其日后的網絡觀念和行為產生極其重要和難以磨滅的影響。因此。網絡道德教育要有成效,就必須在學生第一次接觸網絡技術時同步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在教會學生用“手”使用網絡的同時,也教會他們用“腦”記住網絡道德規范的約束,讓文明的網絡道德規范無形中被學生的認知結構所接受,并形成心理定勢、思維定勢,進而轉化為一種習慣。使學生自覺地把網絡道德規范與網絡行為結合起來,真正實現認知與踐行的統一,實現文明上網。在各類計算機課程或培訓班上,都要將網絡道德規范作為重要的講授內容,使學生在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術的同時,掌握網絡的道德規范,并使他們認同規范。據《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10歲以下的網民目前已經增至1.1%。這類學生年齡小、閱歷少、心理不成熟、自制力差,很容易被網上不文明的信息或行為感染,而且記憶力非常好,如果形成心理定勢就很難改變。因此,要特別重視對低齡、低年級學生實施網絡道德教育與網絡技術教育同步并行的措施。讓學生先人為主地接受網絡道德規范.這樣他們對后續出現的網絡道德失范的相關信息和觀念會進行自覺過濾,積極接受與原有的信息和觀點同質的內容,抵制與原有信息和觀念異質的內容。學生優先建立正確的觀念和傾向,網絡道德教育過程才能變得容易和順利,網絡道德教育的作用才能事半功倍,并積極影響他們的一生。

(二)激發學生內心自律,自覺抵制道德失范

馬克思曾說過:“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網絡具有隱匿性,要使學生獨自上網時能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就必須增強自律。

就自律本身來研究。它并非天生使然,仍然需要靠某種載體或平臺來激發或構建。以“無人監考考場”為例,外界評價雖然褒貶不一,發展前景也不明朗,但就目前的實施情況看,確實大部分無人監考考場未發生作弊違紀現象.實現了學生無人監督下自覺遵守考場誠信的目的。而且“無人監考考場”并非是獨立運作的,它往往和學生表決心、簽承諾書或誠信宣言等形式結合在一起。因此,學生的自律無形中還是受到了他們所表的決心、所作的承諾、所進行的宣言等的影響,即規約對自律的影響。因此,在網絡道德教育中,也要利用某些規約來激發和增強學生的自律。

國外對網絡文明、網絡倫理的研究起步較早,并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如美國華盛頓布魯克林計算機倫理協會從1992年開始每年都召開關于計算機倫理的年會,美國喬治亞州律師協會計算機法律部設有的網絡倫理研究會等。這些機構為網絡用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規則。這些規則涉及網絡行為的各個方面,如電子信件使用的語言格式,通信網絡協議.匿名郵件傳輸協議,這些協議有的制訂得相當具體,甚至對字母的大小寫、信息長短、主題、電子郵件簽名等細節也都有詳盡的規定。其中較著名的如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所制定的“計算機倫理十誡”。中國較有影響的青少年網絡道德規約是2001年有關部門的《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公約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

這些國內外的網絡道德規約雖然具體表述有所不同,但都反映出人們上網應該遵守良好的道德規范。因此,要廣泛宣傳這些網絡道德規約,讓學生對其內容朗朗上口,以承諾或宣言的形式接受它們,并形成一種心理暗示.即學生一旦出現或想嘗試網絡道德失范行為時,他就能立即發現違反了或將違反這些道德規約,并在自律的制約下及時停止失范行為。規約的內容越具體確定,越能為學生自律行為提供指引。

(三)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的三級管理

1.政府層面:從信息源上嚴格控制

其一,政府有關部門或機構利用技術手段對網絡上不健康的內容或圖片進行主動檢查和屏蔽,并開發過濾軟件,號召消費者購買和使用。自1996年起新加坡對互聯網絡實行管制,實施分類許可證制度,用戶必須通過政府的電腦控制中心進行信息中轉傳輸,以達到過濾色情內容的目的,凡是沒有按規定辦理的用戶,一旦被查處。將被處以重罰并接受指控。2009年。我國教育部、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新聞辦也采取了凈化校園網絡環境的措施。為各中小學校聯網的計算機終端免費提供綠色上網過濾軟件,這為低齡群體健康上網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其二,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對娛樂軟件和游戲產品分級審查,使學生購買與自己年齡相符合的網絡娛樂產品,有效防止色情、暴力的產品侵害。如美國的娛樂軟件定級委員會的分級制度規定,特定等級的游戲產品只能賣給特定年齡的消費者,如果違規賣給兒童,銷售網絡游戲的商店就要受處罰。2010年1月,我國首部網游分級標準已經通過文化部審查,將對具體的游戲企業進行測評。

其三,對網吧經營進行合理設計和管理。如通過高征稅,限制專業網吧的數量;通過把網吧設立在茶座、咖啡廳等成年人的活動場所,限制青少年上網地點。

其四,要成立專門的常設網絡道德管理或咨詢機構,為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各界提供服務。如韓國在2001年就成立了“網絡中毒咨詢中心”,一直以來該中心以初、高中學校老師和家長為對象.開設“網絡中毒”預防講座.實施預防教育,幫助孩子養成正確的網絡使用習慣。2008年11月,我國首部《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通過專家論證,網絡成癮被正式納入精神病診斷范疇。這為今后輔以醫學、心理學手段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創造了條件。

2.學校層面:建立學生網絡道德行為評估制度

其一。網絡法律法規教育是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世界各國都制定了相應的網絡法律和法規,以維護網絡秩序,保證網絡安全。我國已經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管理辦法》等網絡法規,2009年2月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七)特別增加了“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和“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罪”,對公民使用網絡的權利和義務、違反法律應承擔的責任都有明確規定。因此,要在開展網絡技術教育的同時.使學生了解相關的網絡法律法規和法律責任,把維護網絡道德與遵守法律法規結合起來.使學生自覺規范和約束自身的網絡行為。

其二,把媒介素質教育引入教育課程體系,增強學生的“免疫力”。通過媒介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獨立鑒別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對不良、錯誤的信息保持獨立的思考和正確的判斷。

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荷蘭、挪威、瑞典等國已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青少年的通識教育,作為一種綜合能力的培養訓練,正式納入正規的教育課程。我國的媒介素質教育起步較晚,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數新聞院校開設了媒介素質教育課程,但多以選修課形式開設,影響范圍和受益學生面都很窄。但是2009年,“校校通”工程實施接近尾聲,大部分初級學校都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網絡教育課程。

其三,建立學生網絡道德行為評估制度。提供給學生網絡帳號和專有密碼,學校實施上網過程監管,以此建立學生網絡道德行為評估制度并規范學生網絡行為。促使學生從受監督——逐步適應自律——自覺維護網絡,實現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3.家庭層面:即時監管,正確引導

家庭在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父母對網絡道德的態度和對子女的教育方法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網絡道德教育的效果。在法國,家長會與孩子制定家庭公約,并且安裝過濾軟件或者是監視器,一定程度上防止孩子接觸暴力、色情等不良內容,并控制孩子的上網時間。在英國,家長們傾向于鼓勵孩子去上各種興趣班,用豐富的課余生活,抵制網絡對青少年的誘惑。在美國,很多家長都會陪同孩子一起購買游戲軟件,防止不健康的網游產品影響到孩子。因此,學生的家長要有意識地把網絡道德教育貫穿在孩子日常的生活、學習、教育的各個環節中。

(四)采用藝術性的教育方法,增強網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批評是網絡道德教育的一種方法,但要講究藝術。在發現學生出現道德失范行為后要采用靈活巧妙的批評方法,否則事與愿違,達不到教育的預定目的。要對學生尊重和寬容。切忌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教育的結果反倒把學生推向反面。要對事不對人。不能因是優秀生犯錯,減輕或不批評;也不能因是差生就加重批評。學生一時的網絡道德失范不能代表今后會一直犯相同的錯誤。要給學生改正的機會。要基于“三明治效應”理論,對網絡道德失范行為進行有效批評。在批評心理學中,人們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的現象稱之為三明治效應。這種批評法,不僅不會挫傷受批評者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而且還會積極地接受批評,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學生的心智并不成熟,且個性較強,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因此,要重視網絡道德教育的科學方法。在發現學生的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后,一定要講究教育方法的藝術性,要分析失范產生的原因,注重引導,切不能讓學生產生厭惡和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