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創設教學情境促進有效的學習方法

時間:2022-04-16 02:38:00

導語:小議創設教學情境促進有效的學習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創設教學情境促進有效的學習方法

摘要: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情境的創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知識的整合、思維的深化、能力的升華、個性的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情境;教學效果;歷史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指出: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長、經歷和興趣,充分考慮他們的學習心理需要,重視心理反饋。要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環境,為每個學生提供足夠的思維和表現的空間,以適應不同學生的興趣,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情境的創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知識的整合、思維的深化、能力的升華、個性的發展。筆者在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四課《悄然轉變的社會生活》的教學中使用了情境教學法。這節課通過創設情境,因地制宜重新設計,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和提升,從而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一、情境導入

導入是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教學環節。課堂導入是教學過程中的開始環節,也是創設良好課堂教學情境的重要一環。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課堂導入、新課講授和課堂總結等是密不可分的,導入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導入得法,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順利地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

在開始上課之前,筆者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斷播放清末民初的經典老歌《天涯歌女》,同時不斷播放反映近代社會生活的老照片,指導學生觀察照片:三輪車、馬車、電車等。微妙的音樂,直觀形象的圖片,仿佛將學生帶到了清末民初的十里洋場上海灘,使學生盡快融入到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習的熱情,與歷史發生碰撞,喚起內心的求知欲望: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發生變化?

二、情境導學

本環節,筆者創設了以下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完成教學任務:

1.創設虛擬情境

本課教材內容少而單薄,內容之間沒有內在聯系,若平鋪直敘依次講解,顯得呆板無趣,可能會造成課堂中容量偏少、氛圍沉悶、內容生澀的現象。筆者在認真研讀教材之后,將內容進行了加工與重組,創設清末民初一個虛擬家庭情境,將課本內容完整地串了起來。

第一塊是一對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母子的家庭對話:

小明:媽媽,外公來電報啦!

小明媽(看完電報):外公過幾天要來上海看望咱們啦!

小明:從昆明到上海那么遠的路,那得花多少時間呀?

小明媽:現在交通便利,外公可以先乘火車到海防,再轉乘輪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幾天。通過對話,組織引導學生學習當時新的交通、通信工具。

第二塊是家庭生活片段。通過看電影、拍照片、看報紙等組織引導學生感受當時人們精神生活的變化;通過送小明上學組織引導學生學習當時教育制度的改革;通過外公南京之行,感受民主。

第三塊則是外公的困惑。通過小明家父母的地位和一則征婚廣告,組織引導學生學習當時婦女地位的提高和人們婚姻觀念的變化。

通過一個家庭、一戶普通人家的平常生活來演繹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這種以小見大,由個性到共性,由個別到一般的方式,容易讓初中學生理解和接受,使原本沉悶乏味的課堂增色不少。它大大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把學生一下子帶到了近代,讓他們穿越時空,身臨其境,體驗歷史,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促進了知識的整合。

2.創設矛盾情境

本課的重點是感受人們“生活中的變化”和“頭腦中的變化”,主要是通過大量素材,以感受為主,教學任務比較輕松,但缺乏深度。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創設矛盾情境,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學會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評價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在感受新的交通工具后,筆者補充材料:近代史上最早的吳淞鐵路系由英國怡和洋行于1876年以修建“馬路”之名興建。1877年10月,吳淞鐵路由中方贖回,清政府隨即下令拆除。上海、蘇州等地的145名華商聯名上書,請求讓吳淞鐵路繼續營運。12月18日,路軌全部拆卸。就在吳淞鐵路被拆不久,開平礦務局為解決煤炭運輸問題,在洋務派大臣的鼎力支持下,開始興建從唐山到胥各莊的唐胥鐵路。從而揭開了中國自主修建鐵路的序幕。1881年,官督商辦的唐胥鐵路修成。

在此組織學生思考:英國洋行為什么要在中國修建鐵路?清政府為什么要拆除吳淞鐵路而又興建唐胥鐵路?華商為什么要聯名上書,請求讓鐵路繼續營運?通過思考,使學生認識到:輪船、火車、電報、電話等交通、通信工具的發明是工業革命的成果。它們的傳入,一方面便利了交通運輸,促進了人口的流動、信息的交流,并進一步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便利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但從根本上說,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3.創設生活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社會歷史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聯系生活實際的情境,營造出良好的情感體驗氛圍,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在組織學生學習新的通訊工具在中國的出現時,筆者補充了電話的發展簡史,告訴學生,當時的電話根據英文的譯音,稱為“德律風”,引導學生查找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生活用品的稱呼的來歷類似于電話。另外,筆者還組織學生查找有西方風格的寧波建筑,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的變化就在寧波,寧波的變化就在身邊,如此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歷史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通過身邊的知識去了解認識歷史,同時又能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和熱愛家鄉的教育。

4.創設表演體驗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表演體驗情境,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情感體驗。通過設計表演體驗情境,讓學生扮演角色,這時,教材中的角色不再是書本上的人物,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的同學,教材中的情節不再是書本的文字,而是一副躍然紙上的生活畫卷,這些生動靈活的表演使學生們主動地進入到情境中,產生內心的共鳴。

教材中提及“自由、平等的民主觀念也逐漸被人們接受。人們對地位高的人不再稱‘老爺’‘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女士’等表示平等的稱呼。”但當時的“民主”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需要豐富的感性資料幫助學生走近歷史、感受變化。而僅靠教材中的一句話顯然太狹隘了,我們還需要更多能說明問題的資料,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因此,筆者補充了小明外公南京見聞的歷史短劇:《體驗民主》。

1912年1月的一天,一位揚州鹽商想到南京總統府看看孫中山這位“平民大總統”是啥模樣,被孫中山衛士攔在門口不能進去,孫中山知道后,特地放下手中工作接見了他。揚州鹽商一見孫中山便跪下來行起三跪九叩首的大禮,孫中山忙扶起他,說:“都民國了,這一切不實行了。”在得知揚州鹽商來意后,孫中山哈哈大笑說:“你看我不跟大家一樣嗎,總統在職一天就是人民的公仆,是為全國百姓服務的。”揚州鹽商問:“若是離職以后呢?”孫中山答道:“那不就跟你一樣,也是老百姓啊。”揚州鹽商離開總統府后,十分感慨,逢人便說:“今天,我總算看到什么是民主了。”通過歷史短劇引導學生感受“民主”,如:見總統不下跪,總統可以和平民握手;與總統談話還可以坐下;總統是人民公仆,總統任職不是終身制;總統離職后與百姓一樣,等等。筆者巧妙地把史料設計進家庭情境劇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驗和親歷了“民主”,讓“民主”走出了象牙塔,融入到具體的生活場景中,化抽象為具體,易于學生理解,利于知識的內化。

三、情境反思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一定的場合下產生、發展的。教師要善于創設特定的情景,因勢利導,激起學生情感上的波瀾。在本節課的結尾,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情境:(1)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引以為豪的四大發明,為什么到了近代許多發明卻都是由西方傳入的呢?(2)通過對近代我國社會生活的變化及其原因的學習,對我們今天的現代化建設有何啟示?(3)你如何看待近代我國社會生活的變化?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學會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評價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必須吃透教材,了解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智能水平,創設適合教學的各種情境,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近距離地感知歷史,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引發他們進行觀察和思考,在情理交融之中掌握知識、領悟道理,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促進學習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歷史與社會課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教育部.歷史與社會課標準(實驗稿)解讀[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何成剛.歷史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