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家庭教育無條件接受孩子
時間:2022-05-06 10:09:00
導語:完善家庭教育無條件接受孩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就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中所起的重要性,針對當前我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著重從家庭教育的意義、內容作一探究,提出無條件接納孩子的對策和建議。使家長能夠更好地正確認識家庭教育,讓孩子獲得更多的愛和自由,成為一個自尊、自信、自立的人。
關鍵詞:家庭教育;優化;條件接納;孩子
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在孩子的一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現代父母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但是他們當中的部分人單純地把自己想象成是教化者的角色,天天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點上,一看到孩子有各種缺點,就不停地批評孩子,不停地說。時間一長他們就開始厭惡孩子。他們不能完全接納孩子,只接納孩子的優點。他的潛意識把孩子當做一個完人來“修理”,甚至還會認為愛會導致孩子任性,對于“無條件接納孩子”更是認為天方夜譚。怎樣使父母們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讓他們既懂得欣賞孩子的優點,又能接納有缺點的孩子,從而創造出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空間,逐漸成長為自尊、自信、自立的人。就應更新家教觀念,深入地走進孩子的內心,理解他們的想法,更多地站在他們的立場想問題,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本文就無條件接納孩子的家庭教育觀點作探討。
一、家庭教育及其意義
(一)關于家庭教育
什么是家庭,家庭是被婚姻、血緣或收養的紐帶聯合起來的人的群體,各人以其作為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會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創造一個共同的文化。家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是指一夫一妻制構成的單元;廣義的則泛指人類進化的不同階段上的各種家庭利益集團即家族。從社會設置來說,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設置之一,是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制度和群體形式。(社會設置,即組織起來滿足一個社會基本需要的社會結構叢)從功能來說,家庭是兒童社會化,供養老人,性滿足,經濟合作,普遍意義上人類親密關系的基本單位。從關系來說,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緣和收養關系的人們長期居住的共同群體。本文采用廣義的家庭概念。
什么是教育,從廣義上說,教育泛指一切能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的社會活動。無論這種活動有否具體目的、有否組織、有否系統,都屬于廣義教育范疇。有了人類,就有了廣義教育,人類最初也只有廣義教育,而且至今廣義教育仍對青少年兒童個體的成長和社會化起著重大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廣義教育的承擔者越來越多,在外延上包含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學校以外的社會教育。
從狹義上說,是指教育者受社會委托,利用學校這一機構,借助教育內容和手段,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以培養受教育者成為為一定社會服務的人的活動。它主要指學校教育,但是并不限于學校教育,目前的函授教育、網絡學校、刊授教育等也屬于此類,而且教育的形式和類別也越來越多樣化。
什么是家庭教育,按照傳統的說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即由家庭里的長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對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這是狹義的家庭教育。廣義的家庭教育,應當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實施的一種教育。”“在家庭里,不論是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長者對幼者,幼者對長者,一切有目的有意識施加的影響,都是家庭教育。本文對家庭教育問題的探討的側重點是在狹義上使用家庭教育的概念,即家庭教育的對象主要是未成年的孩子。
(二)、優化家庭教育的時代意義
1、家庭教育是最具廣泛性和基礎性的教育。在我國13億人口中,有3億多個家庭。也就是說,數以億計的未成年孩子的家長都擔負著撫養教育孩子的責任。當今,整個社會,每一個家庭對孩子的重視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如何培養孩子成材成了廣大家長關注的焦點和談論的熱門話題。人們為優化家庭教育不斷尋找著最佳的方法和途徑,也創造了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質的環境和條件。
2、優化家庭教育意味著家庭環境的優化。營造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家庭環境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環境,也包括良好的文化、心理、家庭成員的相互關系等等家庭氛圍。在“中國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狀況與教育”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出于教育孩子的需要,許多家長自覺地擯棄不良文化生活,82.0%的家長表示“有選擇地讓孩子看適合他的電視節目”;82.6%的家庭訂了報刊、雜志,平均訂3.8種,其中為孩子訂2.6種;73.2%的家長表示在教育孩子上遇到難題時“夫妻共同商量解決辦法”從而加強了夫妻間的溝通與配合等等。這無疑對家庭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優化家庭教育意味著家長自身素質的優化。從人的發展的角度看,家庭教育不僅是對孩子的早期教育,而且包含著終身教育的意義。即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僅肩負著教育子女的責任,同時也在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并在向孩子學習中提高自己。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的,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說教,更多的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影響教育孩子。而且,要教育好孩子,一個基本前提是了解孩子,學習孩子身上那些作為家長所不具備的符合時代特征的閃光點。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再現自己的過程,是教育和檢驗自己人格的過程。因此,父母作為教育者,應當“先受教育”,應當“以身作則”,成為眾多家長的共識。這無疑促進了人的社會化過程的良性發展。“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狀況與教育”調查顯示:為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質,平均37.9%的家長在孩子出生前后認真學過教育孩子的各類知識;65.2%的人喜歡從報刊書籍中獲得有關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導;為了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65.5%的家長表示“如果做了錯事,向孩子主動承認錯誤”;有的家長說:“在孩子面前我們很少抱怨社會,發牢騷,盡量表現出良好的心態,以免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心理影響。”……當眾多的家長為了孩子“檢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時候,也正是從一個側面促進了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
4、優化家庭教育意味著教育事業的整體優化。按照現代教育學的觀點,為了全面造就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基礎教育必須形成以學校為主體,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教育為依托的“三結合”教育的新格局。家庭教育具有基礎性、廣泛性、針對性強、感染力強等特點。優化家庭教育,可以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形成優勢互補,對于促進教育事業的整體優化,更好地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可以說,家庭教育的水平高低,效果如何,不僅是某一個家庭的孩子是否成材的問題,更關系例全民族的素質和我們國家的未來。
二、優化家庭教育的重要舉措——無條件接納孩子
(一)、為什么要無條件接納孩子。
無條件接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自己。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意味著:向孩子表達你的愛讓他們懂得無論他們的行為如何,無論他們犯了多大的錯誤,多么地失敗,我們的愛永不離開.從理性上講我們是愛孩子的。但90%以上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我們的家長事實上是兩個角色的扮演者。第一個角色是孩子的生身父母,為人父母的職責就是供孩子的吃、穿、住、行,然后愛孩子,讓孩子能夠發育和成長。一個是物質上的,一個是精神上的。第二角色是教化者,社會學中把他叫做人的社會化。由于我們是文明的社會,我們要擔當著教育孩子的職責。我們需要教會孩子所有人類行為。他開始的時候是爬著行走的,我們一點點的教導他,引導他直立行走,他剛開始的時候是用手來抓著吃,我們又教他用筷子來吃。我們要教導他穿衣吃飯,怎樣尊重人。在教育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的主體工作是在家庭中來完成的。我們有太多的父母,當孩子上了小學和幼兒園以后他就忘了自己還有扮演父母的角色。他在憑借習慣來擔任著父母的角色,給孩子吃穿住,忘了給孩子愛。然后他單純的擔任教化者的角色。天天是不停地批評,不停地挑毛病。這是家庭教育出現問題的根本性原因。我們作為一個教化者來說,如果你是一個孩子的教練,由你來教他踢足球。你必須要發現他哪里踢的好,哪里踢不好,由此來教他正確的踢法。我們有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忘記了作為父母的責任。他單純的把自己想象成是教化者的角色。但他又不懂教育,天天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點上,一看到孩子有各種缺點,然后他就不停的批評孩子,不停的說。時間一長他開始厭惡孩子。這一點我們是有調查為根據的。大約有50%以上的家長不完全接納孩子,他們只接孩子的優點。他的潛意識把孩子當做一個完人來“修理”。他的邏輯推理是我看著你的缺點,討厭你的缺點,批評你的缺點。最后你的缺點沒有了,沒有缺點了就完美了,完美了就杰出了。這是大多數人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方法。這是教育孩子最錯誤的方法,這是90%的家長的思路。
但是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必須要讓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接納,他才能找到成長的動力。這個接納的本身是無條件的。孩子即使是先天畸形,你也無條件的愛他,把他當成是心肝寶貝。我們大多數人是接納孩子好的一面,而不接納孩子壞的一面。孩子身上有了頑劣行為,有了不良行為。我們就嘮叨,然后我們通過嘮叨去批評。最后把這個人否定的一無是處。我們找朋友時就會明白這一點。雖然有的人朋友很多,但他的朋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如果你有真正的知心朋友,你就會理解。你雖然知道你的朋友有許多的缺點和毛病,但是你們在一起的時候卻不隔心,而是完全的接納他。我們要無條件的接納孩子,不去討厭他,不去打罵他,把他整體的人接納下來。這個世界上沒有完人,而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卻忘了。我們的潛意識里一直在想要教育出一個完人,所以對孩子不停的批評,挑他的毛病。然后表達自己厭惡的情緒,最后孩子在父母的辱罵聲中慢慢變成一個懦夫。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父母的接納,會奠定孩子一生的幸福。做為父母我們要無條件地愛孩子,不管孩子聰明還是愚笨,父母都要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孩子就會按照天賦的能力順利發展。如果我們家長無條件愛孩子,就能夠用信任和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的心中就會有幸福感,每天就會快快樂樂、高高興興地學習,就會向父母希望的方向發展,甚至比別的孩子發展的更好,成為一個自尊、自信、自立的棟梁之才。
(二)、怎樣做到無條件接納孩子
1、無條件接納孩子給到孩子安全感與溺愛孩子的區別
溺愛都是有條件的,溺愛基本上都是在一方的要求下去做的。溺愛是不管你需要不需要,(其實是溺愛者自己的需要)。例如,媽媽花了幾個小時,用了許多名貴補品燉了一碗湯給孩子喝,但是孩子并不喜歡那種味道,不想喝,還不小心將湯打倒在地,媽媽既傷心又生氣,便氣憤的指責??????,而孩子說,誰讓你燉的,我根本不喜歡喝。這樣的例子很多,媽媽爸爸做完了給完了,孩子沒感覺到,父母又很傷心、冤枉,因此說:如果你愛對方,就讓對方感覺到,如果對方沒有感覺到那就不是愛。所以,無條件接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自己。
2、如何無條件接納孩子
第一、向孩子表達你無條件的愛。
孩子對愛特別是特別敏感的。孩子需要知道父母一直是愛他們的,不管他們在某一件事上是對還是錯,是成功還是失敗。這一重要概念就是:“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就是說無論發生什么,父母對孩子的愛都不會改變。父母可能會表揚或批評某些具體的行為,但對孩子的愛卻是毋庸置疑的。許多父母談到這個概念時都會說:“我的孩子當然知道我愛他。”那么請問:“孩子是怎樣知道的呢?”然后,再問孩子時,發現他們很難分清父母是生氣還是不再愛他了。父母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對孩子表達這種無條件的愛。
(1)、在必要時應該指出對孩子某個行為的表揚和批評與對他的愛是不同的。尤其是對嬰幼兒,要明確說出這種區別。比如,一個孩子打碎了一個古董花瓶,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我不是對你生氣,我只是覺得有些傷心,因為這個花瓶已經跟著我很長時間了。”
(2)、要告訴孩子你愛他們,即便是有時他會忘記做一些事,也要告訴他,你的愛不是建立在他們的某些行動上。
愛是無條件的。而且僅僅因為他們是孩子而非其他原因,他們便擁有尊嚴與價值。
第二、接納與尊重孩子
接納與尊重孩子是一種心理品質,即家長相信孩子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并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相信他自己是一個價值的人,并幫助孩子相信家長即使對他的某些行為和想法不認同,而且它們必須要被改變,但是,他在家長的眼中仍然是一個有潛力和價值的人,始終無條件的相信孩子自己有朝好的方面去無限發展的可能性。。對孩子的尊重而后接納不等同于家長不能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思考模式。尊重和接納孩子是指家長即使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思考模式,但仍然給予孩子一個自由表達自己的空間,即使孩子還沒有進步,但仍然給予孩子鼓勵進步的力量。也意味著讓孩子在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時,不輕易的下判斷,不對孩子隨意地做出“好”或“壞”的判斷,只是先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去無我的聆聽,給予孩子充分的寬容去表達和自我覺察。家長對孩子不輕易下判斷,給予孩子充分的空間去表達自我的同時,在內心深處始終對孩子未來的良性成長持積極的態度。
第三、幫助孩子接納自己
當孩子從父母那里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與尊重后,他們就會感到很安全,慢慢地懂得了接納自己。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長大,慢慢開始和外界相處,他們可能會發生一些不同程度“不接納自己”的情況,如自私地以自我為中心,只按照自己的感覺行事,不考慮與周圍的人和環境是否和諧;或者只喜歡聽好的而不能聽歹的,只看得到自己的優點,而不接受自己的缺點;再比如生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活在不安的狀況里,進而不喜歡自己,甚至輕視自己的生命。作為家長,必須幫助孩子真正地學習接納自己,這也是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那么,在幫助孩子學習接納自己的過程中,家長該如何進行正確的引導,不致產生不良后果。
(1)、讓孩子明白大家都喜歡他
應該從小讓孩子明白,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膚色、外貌、個性特點,各有不同,你是其中的一種人,很正常,很好,孩子就能接納自己。要經常和孩子談論他的特點,反復強調他的優點,持續不斷地告訴他,你很喜歡他,大家都很喜歡他,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是從別人對他的看法和態度中學來的。
(2)、孩子需要接納自己,也要學會接納他人
接納自己的同時也要讓孩子學習接受別人,不管別人的長相如何、個性如何、學習成績如何,都要尊重別人,接受別人。大家都相互尊重,每個人才有尊嚴。
接納自己也不是盲目自大,而是知道自己的特點,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喜歡自己的前提下才會努力改變自己往更好的方向發展。簡單地說,就是讓孩子學會:我雖然有缺點,我還是很喜歡我自己;我雖然有時不能把事情做好,我還是很喜歡我自己;雖然有時候我會犯錯,我還是很喜歡我自己;雖然我不完美,我還是很喜歡我自己。同樣的,也要讓孩子用同樣的態度接納別人、接納社會、接納周圍的一切。孩子只有既學會接納自己,又懂得接納他人的同時,才可以真正地健康成長。
總而言之,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礎,父母的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做為父母在家庭教育時,只有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個性、規律,并且呵護他,引導他。孩子才能感受到真正的關愛,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一個自尊、自信、自立的人。
主要參考資料:
1、《家庭》美國社會學家E.W.伯吉斯和H.J.洛克在(1953)
2、《家庭教育學》趙忠心
3、《接納孩子》小巫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4、《6A的力量》美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麥道衛博士
5、《賞識教育》周弘
- 上一篇:大學生保姆情景的資料綜述
- 下一篇:縣招商會議上的發言稿
精品范文
3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