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農村學校三困生的原因與對策

時間:2022-05-06 10:30:00

導語:淺議農村學校三困生的原因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議農村學校三困生的原因與對策

[摘要]經濟社會的發展導致城鄉差別、貧富差距拉大,農村學校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出現越來越多的難題,三困生(即指德困生、學困生、貧困生)的教育和管理也伴隨著留守兒童的增多而復雜和艱巨。這既是當前整個社會的一項迫切任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教育的重要課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進行認真的現狀分析,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采取恰當的方法與措施,使三困生的教育與幫扶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關鍵詞]三困生教育幫扶對策

時展到今天,科技信息的快捷、生活節奏的加快。豐富的物質生活改變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城鄉差別、貧富差距的拉大逐漸使農村學校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出現越來越多的難題,三困生(即指德困生、學困生、貧困生)的教育和管理也伴隨著留守兒童的增多而復雜和艱巨。這既是當前整個社會的一項迫切任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教育的重要課題。就此,本人結合我校三困生的幫教工作,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現狀分析

我校三困生約占總學生數的四分之一,學校開學分班摸底統計為130人,初步確定了100名幫扶對象。分布在一年級到九年級各班,這100名學生中重疊包含了42名留守兒童,男生72人,女生28人。其中德困生28人、學困生43人、貧困生29人,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包抓2至3人,并確定了電話聯系、家訪、信涵、談心、家校聯席會、愛心義舉等多項措施,每學年召開兩次交流溝通會議,分析研討三困生的轉變情況。

由于地處山區縣城郊區,又是一所九年制學校。95℅以上學生來自農村,來自城市的學生大多是由于在原校就學發生矛盾糾紛而轉入的,因此三困生的特征又甄別于其他學校。表現在:德困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和文明禮儀習慣特別差,由于城郊農民的思想意識境界差異,以錢為中心,小富即安,鄉俗民風的影響而導致;學困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厭學情緒嚴重,不學和抵制學習的思想嚴重;貧困生大多來自偏遠的大山里,家境貧寒,父母外出打工,學生寄宿在學校附近,缺少管護和關愛,導致心里缺陷。

二、理論基礎及意義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和諧發展理念、掌握和諧發展規律、具備和諧社會建設素質和能力的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說,創建和諧教育,培養和諧人才,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新形勢下教育改革與發展所面臨的新的重大的戰略性課題。錯誤!未找到引用源。

目前,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需要大批的教育工作者來關注和提高,三困生的幫教工作應列入和諧教育發展的重點內容之一,要讓農村中小學學生接受同等的教育,享受同樣的藍天,切實保證教育發展的不偏離和和諧性,切實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生活、學習、成長中健康、快樂、和諧進步。我們要運用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發展理念統攬和協調教育過程中的各種因素、整合資源,確保教育在推進社會全面發展的進程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王國維認為人自身的和諧發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人之能力分為內外二者,一曰身體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發達其身體,而萎縮其精神,或發達其精神,而罷敝其身體,皆非所謂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和之發達。而精神之中又分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對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美善之三德。欲達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先進理念。還有蔡元培“五育并舉”的和諧教育思想,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和諧教育觀點等等,都多角度、多層次論述了和諧教育是現代教育的本質特征。因此,抓好三困生的幫教工作是我們現任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確定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思想道德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中小學教育的全過程。加快中小學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的改進和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種德育教育資源,深入研究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和特點,把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機統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證占有適當份量,努力構建適應21世紀發展需要的中小學德育課程體系。錯誤!未找到引用源。積極改進中小學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要積極探索實踐教學和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的有效機制,建立科學的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綜合考評制度。

(四)新課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師要樹立新的“學生觀、智力觀、教育觀”,加強困難學生的轉變工作。我們不能放棄每一位學生,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方法,總結經驗,轉變觀念,我們應以新的理念,新的態度,新的思維去認識學生。學生的智力水平不同,興趣愛好各異,強行轉化困難學生勢必適得其反。要因勢利導,采用科學的方法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做好轉化工作。

(五)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論逐漸走進每一位教師并感染著他們的行為。在多元智力理論下,強調“學校不存在學困生”、每個人都具有9種的智力,只是由于組成和發揮程度不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領域,有自己的學習特點與方法。世界并不存在誰聰明和不聰明的問題,而是在那一方面聰明和怎樣聰明的問題。面對獨特的、出色的學生等待教師如何去引導,也給每一位教師在包抓學困生上建立了理論基礎和信心。

(六)大愛無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貧困生要脫貧必須做到精神“脫困”。山東大學黨委副書記方宏建說:“教給學生一項技能,教給學生一份自信,讓學生找份工作獲取報酬,變‘物質輸血型’為‘技能造血型’,變‘外助消費型’為‘自助服務型’,這一有益嘗試不僅僅是貧困生幫助方式的創新,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培養貧困生的自立自強精神。”這指導著我們去思考如何更好的幫扶貧困生,解決貧困的根本問題。

三、方法與措施

(一)創建教育幫扶的長效機制。三困生的教育幫扶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要在政策上、資金上、人員上、思想宣傳上予以傾斜,要認識到它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建立健全社會各界、多方面、各樣的教育幫扶措施。比如:在學生進校時就要確定專人幫教,制定幫教措施,延續至學生畢業,順利移交給高一級學校或社會其他組織,完成交接棒。在學校內部幫教過程中,要廣泛吸納社會各層次力量,彌補學校資源的不足。如心里輔導方面,可以聘請名人、心理醫生等專家坐診、會診。

(二)建立三困生教育幫扶檔案和學生生活、學習成長檔案。保持檔案的長效性和跟蹤性,人員流動,檔案跟蹤,切實做到教育幫扶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直到幫扶對象成人、成才。我校針對100名三困生工作,班主任教師分人、分類給他們建立了個人成長檔案,記錄他們的學習歷程、成長歷程、心路歷程,歡樂與悲傷等等。而且要求此檔案伴隨學籍檔案同步走,保證幫教的延續性和長效性。

(三)實行三困生幫教的首位責任制和跟蹤機制。即針對在校教師確立的一項具體落實措施,它要求接手三困生的教師除了調查、了解、分析、掌握第一手資料,建立擋案、制定幫教措施以外,在今后的實踐運行中始終保持聯系學生,即使學生轉出或畢業甚至進入社會,也要做好跟蹤。和學生一起歷經成長,分享成功的喜悅。

(四)嚴格貫徹落實各項教育政策法規。如:落實好農村義務教育的各項政策,真正讓學生特別是困難家庭學生切身受益。改革課程設置、挖掘校本教材和改進教學方法,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五)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性格。把思想品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使二者有機統一,相輔相成。廣泛開展“珍愛生命、崇尚科學”的教育和各項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長的活動、正確面對網絡,反對迷信邪教,堅決防止、邪教進校園。同時加強對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矯治和幫助。如:在信息、生物、思品課上的正確引導。

(六)堅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和轉變來源于思想的教育”的理念。學校黨、政、工、團隊齊動員,博愛、施愛,以愛感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三困生,反對任何挖苦和歧視三困生的現象產生,堅持正面教育,錫去違背教育規律的錯誤做法。

(七)完善三困生的獎勵、激勵機制。定期開展評價活動,使他們不斷的享受成功的喜悅,不停的感受世界的溫暖,不盡的獲取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勇氣和自信心。

(八)注重教育幫扶的細節問題,加大三困生幫教的課題研究。結合時事發展形勢,不斷改進幫教方法措施。如:在德困生的幫教中,要以引導為主,樹立榜樣,環境熏陶感染為主;在學困生的幫教中,研究問題,究其成因,改變執教理念、方法;在貧困生的幫教中,注重細節幫扶,物質支援加配精神食糧,塑造自我,多做心里輔助,讓他們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全面提升貧困生的綜合素質,實現根本脫貧;面對留守兒童的幫教要走出設置家長的簡單形式,廣泛尋求解決的辦法,社會、學校、家庭三結合,讓他們感受到全世界是一家人,這世界充滿愛。

四、成效與問題

通過分析成因、采取對策、實施措施,結對幫扶等系列方法,我校三困生幫教工作已經初見成效。在抓文明禮儀教育上,鼓勵學生主動和教師打招呼,校園微笑多了;在抓法制建設上,通過法制教育、以案說法等活動,打架罵人現象弱減了;在抓衛生養成教育上,要求勤打掃、重保持,人人參加“環保衛隊”活動,校園綠了、亮了、凈了;在全面提高課堂質量上,教師觀念轉變,學生興趣激發,學習主動積極性高了。通過時令、時事、新聞節目教育,在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祈福中,全校師生正共同演奏著一曲愛的奉獻之歌。

綜上所述,在三困生的教育和幫扶過程中,雖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面臨著艱巨的考驗和問題。一是缺少全社會共同關注、行動的合力,二是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資源的匱乏,三是建立長效跟蹤幫教機制和運行的困難較大。但我相信,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農村學校的教育工作,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而且,隨之而來的是三困生的幫扶教育工作,也一定會取得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創建和諧教育、培養和諧人才》胡錦生/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長2006年12月05日09:09:01來源:光明日報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2004年2月《人民日報》

《走進新課程》第五章新課程評價P160

《中國教育報》2008年1月30日第1版山東大學黨委副書記方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