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真心關愛留守的孩子
時間:2022-05-06 03:55:00
導語:拿真心關愛留守的孩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近二十年來,在我國廣大農村,特別是經濟貧困的山區,勞務輸出已經成為農民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而其子女卻大多留在家鄉,交于年邁的父母或親戚、朋友看管。這些學生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在心理方面容易出現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本人擔任多年的農村初中班主任,一直在探究如何教育好留守學生,本文試從留守學生存在的問題及采取的對策等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愿與同行探討。
關鍵詞:留守學生;學校教育;健康成長
江山市地處浙江西部,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勞務輸出是本地農民求生存圖溫飽、求致富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成為他們供子女上學的重要經濟來源。尤其在“外出務工光榮,勞務輸出致富”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外出務工的隊伍不斷壯大。每年春節一過,大批農民背著鋪蓋,離開家鄉。由于種種條件限制,他們的子女不能隨身帶著,只有留在家中。據調查:我校“留守學生”共有521人,占在校學生數的46.8%。這些學生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直接監護,缺少父母的關愛,在心理方面出現了較多的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發展。通過本人多年的觀察,我發現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且表現為隱性,不容易發現但影響深遠。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性格軟弱內向
留守學生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軟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
2、自卑心理障礙
學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調查,僅有15%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還有不少孩子上網成癮,荒廢學業,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流落社會。
3、寂寞無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郁等問題。一位初一的女生在周記中這樣寫道:“媽媽,你知道嗎?自從你和爸爸還有弟弟走后,我一個人在家里有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傷心。自從你們走了以后,我幾乎沒有笑過,多么懷念以前我們在一起的時光。”這種寂寞的心理必然導致精神上的空虛,進而導致行為上的異常。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學生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調查顯示,54%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有矛盾。
5、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有部分留守學生不理解父母,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
因此,如何幫助留守學生塑造良好的心理,使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已成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問題。在長期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略談幾點粗淺的做法:
1、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留守學生在心理上正處于“心理斷乳期”,但由于父母長期與之分離,他們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別強烈。而“留守學生”在家庭中缺乏情感交流,他們的歡樂無人分享,他們的憂愁無人分擔。如果教師能熱情關心他們,就可以彌補他們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特別是當學生對某一事物面臨選擇或出現行為偏差時,老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言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老師應常常有意無意地接近“留守學生”,在他們身上發現“閃光點”,使他們受到激勵。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摸準“留守學生”的思想脈搏;對糾正他們的認識偏差、促進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我班里有一個叫楊青的男孩,今年15歲,幼年母親改嫁,由父親帶著他和姐姐生活。迫于生計,他父親外出務工,留下姐姐和尚未成年的他由奶奶照顧。由于缺少愛,他性格倔強,成績不好,上課不遵守紀律,不是講話就是睡覺,周末常出沒網吧,日常行為規范養成較差,在行動上總是和班集體不一致,同學不喜歡他。表面上他裝作什么都無所謂的樣子。但我通過細心觀察,發現他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學生。他對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表現出極大的專注和熱情,動手能力強等。正是看到他這些特點,我積極推薦他參加電腦繪畫比賽(事先得知他在這方面很感興趣),結果他獲得了年級第二名的好成績。我抓住這一時機常與他交流,在同學面前表揚他,為他樹立自信。通過此事,他變了,上課比以前認真,性格比以前開朗,成績也提高了。
2、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
“留守學生”由于心理上的障礙使其行為表現不受其他同學的歡迎,常常被排斥于群體之外。如果這種不合群的現象長此存在下去,勢必使“留守學生”弱化自己對班集體活動的參與以及產生“多余人”的潛意識,致使冷漠苦悶與孤僻無援的心理會越來越嚴重。作為班級的組織者——班主任,應重視營造良好的班集體氛圍。教育學生關心集體,愛護集體,團結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把個人的進步與集體的榮譽連在一起。同時還應采取相應的辦法。例如把優秀學生與“留守學生”編在一組或同座,建立“課外興趣小組”,開展“手拉手”結對子、“小組學習競賽”、“愛好特長展示”等活動,讓全體學生都緊緊地團結在集體之中,讓“留守學生”切實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從而彌補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損的情感交流與溝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指導留守學生多與家長交流
我班現有留守學生25人,每周有五天在校,周末回家,父母遠在外地打工,家里也只有老人或幫帶人與他相伴。由于缺少親情關愛,產生出一些問題:如不安心住校,學習成績不良,生活自由散漫……因此,我覺得有必要通過電話,書信等方式加強學生與家長的親情交流,以利于學生安心學習,父母能安心在外工作。學生打電話,往往父母還未聽其言,就先聞其哭泣聲。抽泣聲往往蓋住了說話聲,說了半天也沒說清楚要說什么事,弄得父母誤以為孩子在校受了天大的委屈,自己也不能安心在外打工。有的一開口就是向父母要什么要什么的,有的一開口就埋怨父母怎樣怎樣不好……怎樣才能讓學生與外地父母的通話成為愉快的交流,成為有助于學生的學習、生活,有助于學生心靈健康發展的催化劑呢?先要了解學生打電話的需求,要進行分析、疏導,讓學生帶著愉快、輕松的心情與父母開心地交流。如我班里的張磊同學,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無暇顧及他,其祖父母又年老體弱,無能力監管。小小年紀學習不求上進,出入網吧、游戲機室,并且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交往,花錢大方,還向一些小同學要錢,不給就施加打罵。對父母心懷怨恨,從不主動打電話與父母交流,父母的電話也不接。對于這些情況,我非常著急,多次進行說服教育,及時進行家訪,與父母取得聯系,要求家長配合學校幫助張磊改掉缺點,在老師與家長的配合下他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并加以改正,每周都向父母匯報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學習上也有了進步,到學期結束時被評為進步顯著學生。
4、開展“我愛我家”活動
為培養留守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促進留守學生心理環境的改變,讓這些留守學生能在一個和諧、輕松、舒適的氛圍中學習和生活。依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為留守學生開展了“我愛我家”為主題的“學校是我家”的活動。結對老師主要對留守學生的生活習慣進行輔導:如每天的洗刷習慣,按時作息習慣,就餐方面進行指導。讓學生明白,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老師也會像他們的父母一樣關愛他們,有什么困難找老師幫忙,有什么問題找老師解決,有什么心里話也可以找老師傾吐,一句話,在學校,你可以把老師當作父母來信任。
5、教留守學生學會發泄
教育孩子有什么事不要憋在心里,要想辦法讓它發泄出來。比如有什么煩心事你不想告訴別人的,但憋在心里又覺得不舒服的,那你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法,把心事寫出來,心里就會感到輕松一些。也可以學會向人傾訴,把自己的心事向你的好朋友,好伙伴,向自己的心理輔導老師傾訴。有時候自己的傾訴也許并不一定能得到別人的幫助,但你會發現傾訴過后自己的心情會變得坦蕩舒暢。還可以找一個沒人的地方大聲喊叫來發泄內心的積郁。當然也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歡的運動讓自己出一身大汗來放松自己的心情。
6、設立“小水晶”兒童信箱
就像“知心姐姐”一樣,由專門的老師幫助解答一些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如我班有一個小女孩爸爸媽媽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爺爺陪她一起生活,初為大人的她嚇得不知所措,到了學校不敢走動也不敢抬頭見人,躲著老師也躲著同學。后來我在“小水晶”信箱里發現了她的問題,及時找到她,幫助她排除心理困擾,重新融入集體。
總之,“留守學生”是學校成員中的一部分,師生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學習上,營造良好的氛圍;生活上,盡力排憂解難;心理上,積極正確引導,促使他們同其他學生一樣,都成為祖國美麗而又燦爛的花朵!讓他們的生活更精彩!
參考文獻:
[1].李秀英.農村“留守學生”調查與思考[J].中國婦運.2004(10)
[2].李金濤.農村“留守孩”現象亟待關注[J].中國改革.2003(6)
[3].劉允明.關愛農村“留守兒童”[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5(3)
[4].李慶豐.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子女”發展的影響[J].上海教育研究.2002(9)
- 上一篇:探究污水熱泵技術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 下一篇:小議公司債權治理效率的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