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工程訓練中心教改

時間:2022-06-14 05:55:00

導語:略論工程訓練中心教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略論工程訓練中心教改

摘要高校工程訓練中心是大學生在校參加工業培訓的工程實踐教學基地,同時又是大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外科技活動的現代化公共教學實踐支撐平臺。本文就高校工程訓練中心建設目標和建設理念、功能定位和模式、管理體制、教學體系及實踐教學方法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內涵與特色拓展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0緒論

高等工程院校培養的面向21世紀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應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發展能力和競爭能力,要求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寬廣知識、創新精神和大工程意識以及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工程型本科人才的培養,要在加強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突出實踐教學,強化動手能力、應用能力的鍛煉和培養。因此,建設一個具有相當規模、設備先進、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并且能基本涵蓋現代工業體系內容、適應現代工程技術發展需要的高校工程訓練中心成為當前高等院校的一項辦學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特色。

1發展現狀

近年來,實踐教學的發展引起了國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視,我國許多高等工科院校面對新的發展環境和人才培養目標,極為重視工程實踐教學,相繼成立了校內工程訓練中心。從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與發展過程可以發現,國內各高校工程訓練中心均是在原有金工教研室、金工實驗室、校機械工廠和電子廠或電工、電子工藝實習中心的基礎上,通過添加先進的加工設備、教學手段和引進相關專業技術人才后整合組建而成。

南京理工大學工程訓練中心于2007年元月將原機電總廠下屬的教學培訓中心與掛靠教務處的電子實習培訓中心合并組建而成,目前是我校大學生開展工程設計、工程制造、工程管理及創新設計競賽的實踐教學基地。“中心”大樓的建筑面積達到2.1萬余平方米,按教學內容劃分為先進制造技術、切削加工技術、熱成型技術、電子技術實踐、大學生競賽專題、大學生團隊項目、工業工程實踐、工業設計實踐、教學研究及運行管理等九大功能區域。“中心”擁有各類教學設備和儀器1074臺套,固定資產6476萬元,主要承擔全校57個本科專業以及一定數量的外校學生的工程訓練教學任務,同時承擔開放性實驗實訓項目以及高層次大學生課外科技競賽的實踐指導和制作任務。“中心”年接待各類訓練學生6500名,年完成訓練任務55萬人時數。

2工程訓練中心建設目標

工程訓練中心應建成達標的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具有優異的教學水平,并取得一定的教學成果,成為我國理工科大學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質量工程和進行創新實踐教育的重要基地。積極貫徹工程實踐教學新的課程教學目標:學習工藝知識,增強工程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我校工程訓練中心近期建設目標為:

(1)面向全校本科生開展綜合工程實踐教育,使學生在工程素養、實踐能力和技術創新等多方面都得到訓練和提高。

(2)承擔部分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等教學任務。

(3)服務于學科建設,積極爭取科研項目,為科研工作的開展以及相關科研成果的轉化提供硬件支持。

(4)訓練中心要全方位開放,為學生提供比較寬闊的大工程背景,盡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5)使訓練中心建設成為本地區的實踐教學研究中心、師資培訓中心和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基地。

3工程訓練中心建設理念

工程訓練中心倡導“體驗教學”的理念,遵循“過程”就是“結果”的評價原則,教學建設取得了豐富的建設成果。其核心思想是通過中心的各層次項目訓練,使學生獲得對現代工業生產方式和工藝過程的基本認識,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礎技能和實踐知識,初步建立起“大工程”意識,同時要求形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學校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和投入,使工程訓練中心處在歷史上最佳的發展時機。“中心”緊緊抓住發展機遇,以內涵建設為新時期的工作重點,實施以能力為本的文化建設戰略,以實現又好又快地發展;以提升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科學地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致力于以能力為本的體驗教學建設,基于未來工程師能力的需求來打造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大平臺,開展大學生團隊項目訓練,組織專題設計競賽,支持未來工程師協會,加強技能培訓服務,開發實習、實訓課程以及產學研合作教學項目等,不斷豐富體驗教學形式,確保實現可持續發展。

4工程訓練教學體系改革

以工程訓練為載體,全面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是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之一。工程實踐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為重點,在改革課程體系和更新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工程訓練教學的新模式。

(1)建立一整套先進、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的系列化、模塊化工程訓練教學體系及大工程實踐環境。

(2)制訂教學大綱、教案、實習指導書、實習報告冊、實習圖紙、工藝卡及考核規范等教學文件。

(3)自編并出版發行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機械制造基礎實習》、《機床數控技術及編程》等。

(4)制訂并完善教師、實驗技術人員和教學指導人員崗位職責文件及各項管理制度。對教師、實驗技術人員和教學指導人員要有培訓規劃和培訓措施,建成一支學歷、年齡和職稱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5)對理論教學、實習教學計劃進行修改,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增加理論教學學時,使其能滿足我校辦學目標及專業特色。

(6)合理采用現代教育技術,配置齊全的掛圖、模型、教具、陳列品、投影儀、錄像機等,要有一定數量適用的CAI多媒體課件及電教設備。

(7)精選、完善傳統制造技術,強化基本操作技能,增加對制造工程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拓展了注塑成型、線切割、沖壓、陶藝、鉗工裝配等訓練項目。

(8)增加先進制造技術訓練內容及時間:非機類專業在工程訓練課程中達到10%以上,機類、近機類專業達到20-35%,為本校及社會學生職業技能數控培訓百余人次。

(9)改革優化實踐環節。為了培養學生專業技術能力,改革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將實踐教學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實驗技能訓練、單項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

(10)作為大學生創新設計制作比賽基地,機械系同學利用工程訓練中心設計制作的產品參加2009年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實踐制作大賽,獲一等獎一個,二等獎兩個,三等獎一個。

(11)正在開發機械制造訓練多媒體課件,建立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利用此系統自主研發開設的“金工實習”課程榮獲“江蘇省優秀精品課程”稱號,目前正準備積極申報國家級示范精品課程。

5今后工作目標

(1)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工程訓練中心教學管理運行機制。

(2)開發網絡教學平臺,逐步辦成開放式的實踐教學體系。

(3)不斷增加現代技術實踐訓練項目,如激光加工、快速成形等,增加數控機床,使傳統技術實踐項目與現代技術實踐項目的時間比達到1:1。

(4)精心設計綜合訓練、創新訓練項目及研究性教學項目,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

6結束語

工程訓練中心建設與教學管理改革是一個長期課題,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需不斷探索,如場地問題、設備投入問題、師資隊伍問題、開放訓練問題、創新訓練問題、教學模式問題等,這些問題需在建設和發展中逐步研究解決,以保證其長遠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