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思路科學指導就業渠道
時間:2022-08-02 05:06:00
導語:拓思路科學指導就業渠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普通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畢業生就業壓力加大,怎樣另辟蹊徑拓寬就業渠道成為了當前就業工作的當務之急。本文在分析了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的主要經驗和做法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加強校企合作及就業基地建設,進一步推廣創業教育,鼓勵畢業生支援西部,重視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就業崗位等幾個方面的措施與對策,以期對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機制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創業教育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已經實現了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高等教育規模擴大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高校畢業生數量大幅度增加、社會整體就業形勢嚴峻、一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還不夠完善。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毫無疑問,如何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就成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有待我們作深層次的思考。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國家整體形勢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制約
當前時值全球金融衰退,國有企事業單位減人增效,下崗分流,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具體表現為:首先,作為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主要渠道的部分大中型企業經營困難,下崗形勢繼續延續,無形中加大畢業生的就業難度;其次,地方機構改革,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政府機關的競爭異常激烈;再次,事業單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特別是聘任制的推行,對于剛剛畢業而毫無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的畢業生而言,無疑是憑空增加難度。同時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民進城打工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三峰疊加”,加劇了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緊張狀況,高校畢業生在這樣嚴峻的就業市場條件下,肯定會有重重困難和障礙。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的明顯滯后
在我國高校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起步較遲,它是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特別是高校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而發展起來的。從現狀來看,應該說我國高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模式,仍處在探索和建立時期。由于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較深,沿襲計劃經濟模式的慣性較大,與以市場為導向的“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推進程度相比,高校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表現出了明顯的滯后性。
(三)就業市場中結構性矛盾突出
目前,我國在社會新增崗位難以滿足畢業生就業需要的同時,就業市場中的結構性矛盾也非常突出,主要表現為就業取向因學科專業、地域地區、單位性質的不同而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就近幾年的統計數據看,在學科專業上,每年都有“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的差別。在地域地區上,畢業生對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趨之若鶩,而在西部地區盡管給予種種優惠政策,但仍然少有畢業生踏足。在單位性質上,盡管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高校、外資企業的容納量已日趨飽和,但是畢業生依然心向往之。
(四)畢業生就業觀念不能適應就業市場的變化和發展
隨著我國高校就業制度的改革,高校畢業生就業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從“統招統分”轉變為“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就業市場由以學歷為導向變為以能力素質為導向,這是時展的必然,也是適應就業市場規律的結果。就業方式的轉變必然要求就業觀念隨之變化,但是大多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還停留在“統包統分”的時代,缺乏競爭意識。
(五)高校畢業生的能力和素質還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
由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相對落后于就業市場對人才的要求,高校畢業生普遍存在動手能力差,專業知識背景單一的缺陷,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尚有一定距離。在就業市場中,除了科研型單位外,用人單位一般需要實踐能力強的人才,傾向于聘用有相關工作經驗的求職者,而應屆畢業生在這方面的欠缺,使很多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的能力和素質持觀望態度。
二、目前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的主要經驗和做法分析
據最近三年全國高校的就業率調查統計,平均每年有15%左右應屆畢業生未能就業,出現了“相對過剩”的局面。如何拓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優化人力資源,就成為當務之急。
目前,拓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的經驗和做法主要有:
(一)加強畢業生擇業觀和就業觀思想教育工作
在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的形勢下,根據自身情況降低就業期望值,轉變就業觀念已成當務之急,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畢業生要改變原有的就業觀念,主動順應時代需要,調整就業期望值,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積極投身到西部大開發的洪流中去。轉變畢業生對基層的認識,引導他們察覺城鄉一體化進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基層將會釋放出大量的創業機會,讓他們意識到最早搶灘者將最早獲得更多的機會。
(二)以市場為導向,搞活“訂單培養”
“訂單式”培養是指用人單位與培養單位簽訂用人協議,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充分利用雙方的有利資源,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實現預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最后由用人單位按照協議約定安排學生就業的合作辦學模式。
(三)推廣并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
2005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了《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提出了爭取用3到5年時間基本實現全國每個村至少有1名高校畢業生的目標。自從推進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以來,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創造了地方受益、學校發展、學生成長的多贏局面。
(四)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目前,國家雖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但是,在畢業后的跟蹤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創業之路異常艱難,除了大學生創業者本身條件的限制之外,更多的是因為缺乏一個整飭有序的創業環境。在創業過程中國家制定的各項優惠政策難以體現,政府確實提出了一些扶持政策,但是其中有些政策很難操作。現在畢業生自主創業還屬于摸索與實踐并行階段,自主創業人數所占就業比例尚小。
三、進一步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的措施與對策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做好就業工作,必須依靠各部門的密切配合、齊抓共管、高度重視、給予政策支持,在原有就業渠道的基礎上,還必須進一步拓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以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
(一)加強校企合作、就業基地建設,搭建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廣闊平臺
現今高校畢業生在“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下,高等學校畢業生已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我們要改變在學校坐等用人單位上門要畢業生的工作方法,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途徑,主動地走出去“推銷”畢業生,把用人單位請進來選擇畢業生,開拓就業市場,發揮高校與企業各自資源優勢,簽訂基地共建協議,建立就業基地。采取措施,加大投入,使畢業生有組織、更方便地到基層就業,避免擇業的盲目性,減少就業成本,拓寬畢業生基層就業渠道,搭建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廣闊平臺。
(二)進一步推廣創業教育,激發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意識,提升創業綜合能力素質
自主創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是拓寬大學畢業生就業渠道的好方法,是發揮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巨大創造力,推進社會創新的一個有效途徑,這當然就成為了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所必須努力攻克一個重要堡壘。高校必須高度重視創業教育,將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規化、制度化,通過創業教育激發大學生們的創業意識和思維,提升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創業綜合能力素質。
(三)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2003年,中國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等部門聯合發起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國家為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西部開展服務,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比如:參加西部服務的高校畢業生在公務員考試、研究生考試以及服務期滿后的就業等方面都可以享受較其他人更優惠的條件。還加大投入,撥出專款予以扶持這項計劃。這項計劃實施以來,已有7萬多名高校畢業生奔赴西部地區從事各項志愿服務工作,他們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基層工作,既著眼于充分發揮高校畢業生在西部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更著眼于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重視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就業崗位,積極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
目前,伴隨著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減員增效的同時,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增強其廣泛吸納社會就業“主渠道”的作用和影響,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黨和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發展非公經濟的方針、政策,當前需要具體落實相應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加快完善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權益,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為他們提供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改進面向非公經濟的金融信貸機制,拓寬投、融資渠道;積極扶持中小企業走上技術創新、管理科學的良性循環軌道;降低門檻,開放經營,在對待非公企業上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實行同等待遇;通過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向社會提供更充裕的就業機會。
總之,做好畢業生的就業出路指導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切實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認真研究和分析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形勢,把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統籌安排密切配合,狠抓各項政策的落實。高校要切實加強就業指導,積極向用人單位推薦高校畢業生,加強校企合作。提倡、鼓勵各個事業單位多聘用高校畢業生,盡快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導向、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新機制,努力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實現高校畢業生的充分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