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誠信教育路徑分析
時間:2022-08-24 09:59:19
導語:大學生誠信教育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結合積極心理學提倡的相關理念和研究目標,立足于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現狀和實際,指出積極心理學在高校誠信教育中開創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從積極心理學角度探索誠信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校;誠信
一、引言
積極心理學是上世紀末興起于心理學界的重要理論,它采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積極心理學的三大主要內容,即積極情感體驗、積極人格和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其中積極情感體驗以主觀幸福感為中心,著重研究“人針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情感體驗”,積極人格研究是“制定積極人格的分類”;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是“確定如何使社會、家庭、學校、單位等有利于一個人形成積極的人格,并產生積極情感”。
二、高校誠信教育現狀
目前,高校大學生的誠信問題比較嚴重,誠信缺失現象較為普遍,失信行為存在于高等教育的不同階段,使得高等教育,尤其是德育存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在教育入口階段,考試舞弊、學術造假、抄襲等行為在教育入口階段屢見不鮮。考試成績作為高等教育人才篩選主要參考條件之一,是大學生最在乎和重視的。一些誠信意識薄弱的大學生,通過不正當手段和渠道,為獲取更好的成績觸犯校級校規,最終被處分甚至開除學籍。學術造假行為在高校也極為普遍,包括數據造假、抄襲等不端行為,這些行為嚴重影響和損害教育公平的原則。在教育進行階段,行為失范現象主要包括惡意拖欠學費,冒充經濟困難學生騙助、騙貸,網絡道德缺失、欺詐等行為,這些行為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也使得大學生群體被貼上失德失信的標簽。在教育出口階段就業不誠信等行為尤其嚴重,如就業違約現象逐年遞加、虛假簡歷充斥就業市場,這些行為和現象使得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產生嚴重的信任危機。
三、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誠信教育中的作用
1.增強積極體驗。幸福、發展、滿意是自我成長和健康發展的主要內在動機,積極的情感體驗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要素,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積極情感體驗起到關鍵作用,對于誠信品質的養成起到積累和固化的作用。這些積極的體驗主要包括對取得的成績、榮譽、他人和社會肯定和贊譽;對當下狀態的自我滿足、感恩、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幸福感;對將來未知世界樂觀、奮進以及正能量情緒和充滿希望的愿景描繪。這三個方面按照時間軸的遞進模式逐次展開,是積極體驗形成、轉化和遞推的主要路徑,并從不同的角度體現積極因素在培養良好誠信品質過程中的作用,是誠信教育開展和落實的基礎。2.提高積極品質。積極品質是人類不斷演進和發展的必備條件,也是心理學視域下研究誠信教育價值取向的重要標準。在誠信文化和高校德育體系中,關于人的品德、智慧和素質等主要指標體現了個體的魅力和格局。誠信是一種積極的個人品質,這種品質的培養和造就,需要對大學生個體人格優勢的產生機制、激勵方式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以確保對于積極品質的內源性以健康的方式生長和擴充。高校對于學生的教育,不僅是科學文化的教育,也是對其品德素質修養精雕細琢的過程。誠信作為一種積極的品質,其內涵和外延都反映了積極的人格特點。通過對高校學生積極品質的肯定和認同,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完善自我,追求卓越,將誠信的品質不斷的推廣和深化。3.挖掘積極潛能。積極教育是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的主要目的就是挖掘個體潛在機能,并對其進行誘導開發。通過對積極潛能的挖掘,使得大學生充分認識自我,不斷深化自我組織、自我定向的能力,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幫助他們不斷對這些能力進行錘煉和提升。在開展誠信教育的過程中,通過激發大學生自身的誠信品德,增加他們在誠信行為中獲得更多的主觀幸福感和榮譽感。積極心理學正是利用人的潛在的、具有可塑性的力量和美德為出發點,才能激發個體的優秀品質。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將這種方式融入傳統誠信教育過程之中,產生的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要求的催化效果。
四、從積極心理學角度探索誠信教育的途徑
1.樹立積極理念,引導積極力量。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培養積極心態的核心理念與價值觀,與在報告中提出的“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主旨目標密切吻合。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為培養大學生的誠信品德提供了新的視角,充分體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前沿心理學發展理論相結合的新思路。積極心理學要求教育者在實踐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掘自身潛在能力的同時,用積極的心態對誠信行為進行解讀,讓大學生在誠信行為的過程中收獲尊重、信賴以及被他人和社會高度認同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渠道對誠信行為進行宣傳和報道,深度挖掘身邊的典型事例,樹立誠信道德楷模的榜樣力量。高校學生對于外界傳遞的信息充滿興趣,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在此時給他們輸送各種知識、理念會得到更好的醞釀和發酵,如同星火般燎原。將誠信品質所依托的積極理念進行廣泛宣傳和深度推廣,讓理念轉變先于行為轉變,通過積極理念的正向引導,努力把被動教育模式轉變成主動進取模式,從“別人需要我誠信,社會呼喚誠信”轉變成“我要誠信,誠信使我幸福快樂”。從思想的高度強調誠信行為的社會價值,開啟高校以德育人的新模式。2.構建教育平臺,提高育人質量。結合誠信教育和積極理念培育的指導工作,建立一支業務能力強、專業功底扎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變得尤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是積極心理的相關理論的支持者和實踐者,懂得運用積極的理念、行為、情緒教化他人,同時擁有樂觀、健康的精神風貌懂得運用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啟發并引導學生不斷發現自身存在的優點,以便更好的開發學生潛在的能力和更高的道德風尚。傳統的心理學側重于研究人的異常心理狀態和負面情緒,以輔助治療和化解問題為主要目標。這使得在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過多的使用批評,懲罰的方法糾正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存在了嚴重問題。在誠信教育方面,如果發現學生的行為有誠信缺失的現象,通常會以校紀校規的制度性約束為依托,對誠信缺失行為進行批評教育或者處分。這種傳統的誠信教育方式沿用的是“發現問題,處理問題,總結經驗教訓”的路徑,把重點放在“堵”上。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思想的新型誠信教育模式,把“疏”做為重點,從源頭上引導學生將誠信品質定位在人性至善至美的藍圖之中。3.優化校園環境,關注教育氛圍。校園文化環境是誠信教育切實有效開展所依托的載體,對于學生的道德培養需要良好的校園環境的陶冶和錘煉。校園文化環境主要包括物質文化、活動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體現校園的整體風貌,積極向上的物質文化建設可以引導和激發學生良好的情緒和健康的心態,實現物質文化增強積極情感體驗的功能,將誠信教育融入物質文化建設中,同樣能起到熏陶漸染的效果。校園活動文化通過豐富的內容和新穎的形式,能夠最大限度的吸引廣大學生參與其中,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積極的情緒,逐漸影響其個性的發展。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精髓,是高校在不斷發展和演進中逐漸凝練出的特有的意識形態,是高校理想追求、價值觀念、培養目標、道德情感在師生身上的具體體現。高校將誠信意識融入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從更高的層面對誠信品德給予肯定,有助于形成積極和諧、勇于誠信、敢于誠信、樂于誠信的文化氛圍。4.制定評價指標,構建考核體系。高校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學習能力,相對于其他群體而言,高校學生可塑性更強,這為誠信行為和誠信品質的培養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障。從制度建設和體系構建著手,努力探索高校誠信教育的長效機制,做到誠信育人工程長期化、終身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誠信品德建設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積極心理學做為制度建設的指導理論之一,以促進和發掘個體的潛能為目標。科學合理的誠信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把積極心理學理念融入其中,先導性的將誠信意識根植于學生的思想之中。誠信教育是誠信意識的啟蒙,而制度的建設則是對誠信意識深化和提升的保障。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結合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學風、考紀,還貸情況等個人信息,建立誠信檔案,對誠信者給予鼓勵,充分調動學生誠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在誠信行為中收獲快樂和幸福。
參考文獻:
[1]AlanCarr.積極心理學:有關幸福和人類優勢的科學[M].第2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9:
[2]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苗元江,余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3,(2)
作者:張文聞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
- 上一篇:淺談環境心理學社區活動
- 下一篇:心理學人才教學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