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城市管理教學模式探討

時間:2022-01-18 03:39:26

導語:高校城市管理教學模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城市管理教學模式探討

[摘要]文章結合城市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現狀和問題,以公共管理學為例,提出采用團隊教學、模擬教學、案例教學、專題教學、開放教學、網絡教學多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課程教學保障措施,大力推進課程教學模式創新。

[關鍵詞]城市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

1教學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1.1人才培養轉型的需要。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對未來城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城市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抓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兩個抓手,積極搭建城市管理專業與城市管理部門、城市公共服務企業、城市管理科研機構合作平臺,大力開展合作辦學,構建適應現代城市管理與服務需求的城市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路徑。重慶市新型城鎮化的加速發展急需大量城市管理專業人才。而重慶市作為國家中心城市、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城鄉統籌改革實驗區、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城鎮化建設任務更為艱巨。隨著城市化加速發展,城市運行管理體系龐大,城市問題日漸增多,傳統的重物輕人,重增長輕服務,重速度輕質量的粗放型城鎮化模式難以為繼,必須推行“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戰略。急需培養一批深諳城市發展規律,熟知城市發展趨勢,懂現代城市管理規范,符合智慧城市管理需求,具有解決現代城市問題能力的實踐型、應用型城市管理人才,因而城市管理專業涵蓋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改革迫在眉睫。1.2應用型專業發展的需要。按照應用型專業要求打造模塊化課程體系,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更新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進一步加強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增加行業實踐,體現與就業崗位的“無縫對接”,專注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1.3教師隊伍轉型的需要。按照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應用型城市管理專業需引進城市公共服務企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城市管理部門干部,擔任兼職教授和事業導師,有計劃選派專任教師到城市公共服務企業、城市管理部門、城市社區、工業園區、產業園區掛職鍛煉,提升專任教師實踐操作能力。1.4城市管理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面臨發展機遇。結合城市管理專業特點及發展規律,堅持“特色發展、開放辦學,協同創新”專業建設思路,始終面向重慶市及西部地區城市管理對于人才培養的重大需求,推動模塊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實現城市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對于重慶工商大學城市管理專業發展和重慶市城鎮化戰略推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城市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現狀

目前我國高校城市管理人才培養大多沿襲傳統的研究型教育模式,專業規劃不夠科學,教學模式比較單一,課程體系不合理,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應用能力培育不足。與其他專業相比,城市管理專業在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試考核手段等方面沒有明顯體現出專業特色與發展優勢,專業定位不夠清晰,還沒有形成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無法滿足社會發展對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城市管理專業傳統課程教學模式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學生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最后的結果是“教師課上滿堂灌,學生課下不知怎么辦”,城市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及教學模式亟待改革創新。城市管理是一個年輕的專業,重慶工商大學在重慶市屬高校中首批設立城市管理專業,城市管理專業要打造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3城市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路徑

3.1團隊教學模式。2016年,重慶工商大學城市管理專業開始探索團隊授課模式,每門課程至少配置A、B角兩位教師,均邀請校外專業或行業專家講授,“公共管理學”課程較早組建由校內教師、客座教授、事業導師組成的授課團隊,校內教授主要承擔理論講授,客座教授講授該門課的行業前沿問題,事業導師則主要負責本門課程的實踐,課程教學采取集中備課、模塊授課形式,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2模擬教學模式。城市管理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應用學科,“公共管理學”課程模擬教學可以利用公共管理決策仿真模擬實驗室,借助重慶經濟、人口、社會發展大數據,對公共管理相關領域決策進行仿真模擬,提升學生循證決策能力,“本土化-情景模擬”特色鮮明。通過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現使學生“身臨其境”,充分體驗現實中城市公共管理的關鍵環節和過程,模擬融入整個系統,必將大大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3案例教學模式。“公共管理學”課程案例教學注重基礎理論傳授,同時把本土化案例與本土化經驗引入課堂教學。校內教師與校外實務型專家團隊合作,充分挖掘整理重慶城市社區管理、城市休閑產業管理、商圈管理等本土化案例素材,結合重慶本土化城市管理實踐,打造體現重慶特色與重慶本土經驗為主的案例庫,突出重慶本土化案例教學,確保專業辦學與服務重慶城市發展高度相吻合。3.4專題教學模式。“公共管理學”課程專題教學圍繞當前政治、經濟、社會領域熱點現象、議題,采取理論講授配合“讀、寫、議”的教學模式,即“讀”1~2篇專題相關的學習資料,“寫”1篇專題相關學習評論,“議”即針對熱點現象、議題組織2場課堂討論。專題教學課堂實行小組制,一個班級分成若干個小組,在教師指導下,每個小組針對熱點問題,通過學生收集資料、實地調研、征求意見,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課堂效果良好。3.5開放教學模式。一是聘請重慶市內外知名學者定期開展學術報告、講座,開闊學生視野,及時獲取新的知識和信息;二是請企業家走上實踐實訓課堂,介紹創業及成功的經驗和教訓,通過“現身說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利用學校三個學期的特殊安排,積極引導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參與城市管理某項具體的業務或管理工作,將實驗實訓變成真正的實踐。3.6網絡教學模式。“公共管理學”課程積極組織實施翻轉課堂、微課堂等,教師制作該課程的電子課件、電子教材、教學素材庫、案例庫、角色模擬互動等在線學習平臺教學資源,形成網絡實踐課程,使之具備助教系統、助學系統、自測系統。教師利用助教系統進行網上備課、網上教學、網上答疑,學生利用助學系統進行課后練習、完成作業、網上答疑、學習測試等。

4政策建議與措施

教學模式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高校制度建設、專業建設、課程體系、隊伍建設、教學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4.1強化組織保障。成立學院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領導小組,由學院院長擔任組長、教學副院長擔任副組長,城市管理系主任、專業核心成員為作為小組成員,確定城市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工作目標,科學分解教學改革工作任務。成立由校內外城市管理專家、相關職能部門領導、用人單位負責人、校友等組成的城市管理專業教學改革顧問團,為城市管理人才培養提供決策咨詢。4.2健全保障制度。將重慶工商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作納入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建立和健全支持實踐教學師資培養、創業教育師資培養的制度和政策;建立和健全教師教學業績的評估考核制度;建立和健全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制度和政策。制定并實施《重慶工商大學關于全面推進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作的實施意見》《重慶工商大學本科專業評估方案及指標體系》,修訂和完善《重慶工商大學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等管理辦法。4.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出臺一系列措施,讓新教師脫產、半脫產或在崗到校外的實習基地、合作單位的一些實際工作崗位上鍛煉,校內相關學科教師定期選派到校外實習基地鍛煉;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優化教師知識結構、能力結構與素質結構;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建設專兼職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為教師創造性開展教學活動創設良好硬件條件與軟件環境,激發教師主動參與改革的積極性。4.4完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確保相關教學經費足額投入,從重點學科、央地共建經費逐年加大教學經費投入,特別是保證生均實踐教學經費、實習基地建設費、教學研究經費逐年增加。鼓勵和扶持申報國家和省的有關項目,積極爭取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的經費支持;學校每年配置培養方案優化提升項目、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改革建設項目等專項資金,落實各項教學改革工作;努力爭取校友、企業等的資助,拓寬經費來源,增加經費投入。4.5夯實實踐教學基礎。加快建設校內多功能實習實訓中心;與重慶濱南城市綜合服務有限公司、重慶新大政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等城市公共服務企業、重慶市政委、重慶市建委等城市管理部門以及重慶主城主要街道、鄉鎮等簽訂合作協議,積極引進城市管理企事業單位、行政部門,建立校企、校政、校研共建專業實驗、實踐、實習、實訓平臺,通過上述兩個途徑,不斷改進實踐教學條件。

總之,結合重慶工商大學城市管理專業教學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通過對城市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探討,充分比較研究其他學校同類專業課程教學設計、課程安排和教學方法、手段,提出大力推進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動態分層的教學計劃,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專業課程教學保障措施,努力打造城市管理專業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何永松.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教學改革新探[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5):42.

[2]王琦.我國高校城市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4(21):113-117.

作者:王鵬 單位:重慶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