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與教育對策

時間:2022-09-03 09:32:21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與教育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與教育對策

隨著城鄉建設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奔走于大城市,這些農村青年里,大部分父母會將孩子留在農村,交予老人照顧,這也讓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如果不能健康茁壯成長,那么將來可能會給社會帶來一些問題和負面影響。

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少不了外地務工的青壯年,他們的任務就為多賺一些錢養家,家里僅剩那些耄耋之輩和婦孺。孩童就也變得特殊起來,被稱為留守兒童。這些兒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基本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而隔代照顧勢必產生很多問題,且其心理和教育問題也可能影響兒童的成長。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現狀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缺乏親情的陪伴外出務工的父母一年平均回家不足三次,基本只在過年和家中有事才回來;有的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甚至幾年才回家一次。孩子與父母通話、視頻的機會更是少得可憐,有的孩子說:“我已經快不記得爸媽的樣子,好久沒和他們說過話了”。由于留守兒童與父母的交流較少,有的年齡較小的孩子見到打工回家的父母時感到很陌生,更不愿意喊爸爸媽媽;已經上學懂事的孩子也只在父母給家庭生活費、生活物品、學習用品時才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溫暖與關愛。留守兒童學習狀況比較差部分的外出務工人員由于自身知識水平低下,總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概率不高,不是人人都能考大學,對于孩子的學習成績期望不高,導致對孩子的學習不是很重視。而且農村父母文化程度多為小學學歷,有的父母甚至不認識字,很難輔導孩子學習,爺爺奶奶更是難以在學習上幫助孩子,導致有的留守兒童學習較差,甚至出現不及格現象。

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欠佳

1.大部分留守兒童均由爺爺奶奶照顧,由于老人年齡、體力、經濟等方面的不足,使得孩子生活上得不到良好的照顧或過早地參與體力勞動,導致營養不良或身體缺陷。2.兒童所受待遇不同。由于爺爺奶奶的思想文化問題,常有重男輕女現象,這樣對孩子的生活和心理會產生很大的影響。3.由于父母外出,家中都是老人、兒童,在農活忙時需要勞動力,那孩子就過早開始承擔家庭勞動,不利于孩子的茁壯成長,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農村留守兒童的常見問題

教育問題部分農村幼兒缺失早期教育,0~5周歲的兒童大多數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少父母的呵護和關愛,對于他們來說,可能沒有獲得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很少,在家也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如果讓孩子跟隨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就讀又問題,父母也只好留孩子在家里上學。農村學校教育設施簡陋由于鄉村學校的教育化簡化,農村幼兒園每天的教育范圍可能只保障孩子的安全。簡單的游戲材料,只夠幾個班每周輪流玩,師資配備也可能不齊全,同時也忽視了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等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對策與建議

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1.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到很大的作用。父母應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最好留一個家長在家教育、照顧、關心孩子;如果兩人同時出去,回家、電話聯系次數要增加,經常與孩子交流、溝通感情。2.父母的教育觀念。改掉“讀書沒有用,還不如直接種地”的舊思想。二十一世紀是科技和經濟發達的社會,如果沒有知識和文化會被世界所淘汰。3.監護人要對孩子負起教育的重要責任。履行監護人的義務,注重家庭氣氛和教育環境,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學校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要加強與家長或監護人的聯系。學校要統計留守兒童數量,記錄外出父母、其他家庭成員和監護人的聯系方式。班主任要主動與留守兒童外出工作的父母聯系,讓他們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身體情況和學習成績狀況。班主任要時刻關注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問題,多找他們談話,知道他們的想法,引導他們度過人生重要的時期。要建立農村社會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監護體系需要完善農村建設,鼓勵社會及公益力量組織或建立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為農村孩子提供良好環境和興趣學習等服務。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值得社會時刻關注。防范留守兒童走上極端道路,需要人人積極配合,共同努力。因此,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及教育,大力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張亞楠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角斜鎮沿口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