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工作思考
時間:2022-10-29 02:22:00
導語:通識教育工作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識教育不單單是一種課程設置模式,它是一種教育思想、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教育境界,其目的是培養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大學提出通識教育目標,就是要糾正高校普遍存在的過窄的專業教育、過弱的文化陶冶、過重的功利導向、過強的共性制約的弊病,是十分必要的。通識教育的實施要結合我國大學的具體情況,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通過實行學分制、主輔修制、彈性學制、提高教師素質、改進教學方法等途徑來進行。
關鍵詞: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必要性;實施途徑
Abstract:All-round-knowledge-basededucationisnotonlyamodeofmoduleDesign,butalsoathought,anideaandaexpectationofeducation.Itspurposeistofosterpeople’sfreedom,harmonyandall-rounddevelopmentthroughaseriesofeffectivemeasures.
Keywords:All-round-knowledge-based;professionaleducation;necessity;choice
長期以來,受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大學過分強化專業教育,忽視通識教育;強化如何做事的知識學習,忽視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人格教育。大學教育的功利性太強,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教育目標紛紛向市場需求方向調整,過于看重人的工具性價值,而忽視人的主體性價值。這導致了許多負面的影響,如過弱的文化陶冶,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思想修養不夠;過窄的專業教育,使學生的學術視野和專業領域受到局限;過重的功利導向,使學生的基礎訓練和全面發展受到影響;過強的共性制約,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抑制。可以說,我們提出大學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對過去過分強調專業教育的反正,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發展,做和諧發展全面發展的人。
一、通識教育的涵義
通識教育在歐美國家中是GeneralEducation,又稱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隨著人們對大學教育理念認識的深化,現在對GeneralEducation的譯法已經基本取得共識,認為通識教育比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更貼近其本意。顧名思義,通識教育的“通”,即通曉、明白;“識”即智慧、見識。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階段的一種素質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對全體學生所進行的基礎性的語言、歷史、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授,個性品質的訓練,公民意識的陶冶;用一種適應時代的文化內容來充實自己,擴大自己的知識范圍,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義及價值變得豐富起來,從而使自己在專業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為受專業束縛的奴隸。一般來說,人們在使用通識教育一詞時,主要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是廣義的理解,指大學的整個辦學思想或觀念,即大學教育應給予學生全面的教育和訓練,教育的內容即包括專業教育,也包括非專業教育;另一種是狹義的理解,指不直接為學生將來的職業活動作準備的那部分教育。筆者傾向于把通識教育既當作大學的一種教育理念,同時又是大學必須施行的教育實踐,即把通識教育的理念落實到大學教育的實踐中。
通識教育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又稱為博雅教育)思想。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他認為自由教育既不立足于實用,也不立足于需求,而是為了心靈的自由。通過發展理性、提升智慧及道德水平,實現人的身心和諧發展。耶魯大學在1828年發表了耶魯報告(《TheYaleReport》),提出維護古典語文教育,排斥現代語文及職業性實用學科,輕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提出大學的目的,在于提供心靈訓練和教養,充實具有知識的心靈,而古典文雅學科就是達成這種訓練和教養的最好科目,因此應該拒絕實用性科目(1)。英國紅衣主教紐曼則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思想,他在《大學的理想》(《TheIdealofauniversity》)一書中系統地論述了自由教育思想。他認為:“對受教育者而言,大學教育就是自由教育。”紐曼認為自由教育勝過任何專業教育,它使科學的、方法的、有序的、原理的和系統的觀念進入受教育者的心靈,使他們學會思考、推理、比較和辨析,盡管他們沒有受過任何專業教育,但在接受自由教育以后,他們的理智水平足以使其勝任任何一種職業。當然,隨著自然科學的巨大發展,自由教育因為忽視專業教育而逐漸受到社會的拋棄,并逐漸為工業社會中的專業教育所取代。同時,在古希臘時期,自由教育從來只是少數“自由人”的特權,經濟自由是學習自由的重要前提,它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最早明確提出通識教育概念的是美國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他指出,美國大學為學生提供的“通識教育,包括古典學、文學和科學方面的有關課程的內容,它是學生進行任何專業學習的準備。它為學生提供所有知識分支的教學,使學生在致力于學習一種特殊的、專門的知識之前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的、全面的了解。”(2)1945年,哈佛大學提出了著名的《紅皮書》。——《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inaFreeSociety),《紅皮書》提出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這種人需要具備四種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溝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適當明確判斷的能力;辨別一般性價值的能力。
在我國,提倡通識教育最早的是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他在《大學一解》一文中寫到:“通識,一般生活之準備也,專識,特種事業之準備也。通識之用,不止潤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論,則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偏重專科之弊,既在所必革,而并重之說又窒礙難行,則通重于專之原則尚矣。”(3)(P325)明確提出了培養“通識”人才的目標。梅貽琦的通識教育觀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內容:一是生活大于專業,事業不過是人生的一部分;二是通識是一般生活的準備,專識是特種生活的準備;三是從社會需要來看,也是“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3)(P325);四是如果讓沒有通識基礎的專家治理國家其結果不是“新民”(3)(P325),而是“擾民”(3)(P325)。著名教育學者李曼麗博士從通識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三方面把通識教育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從性質角度加以闡述,認為通識教育是“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同義,通識教育的實質就是對自由與人文傳統的繼承;二是從教育目的的角度進行闡述,認為通識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強調通識教育是關注人的生活、道德和理智的和諧發展的教育;三是從通識教育的內容角度進行論述,指出通識教育要給學生“所有學科準確的、一般性的知識”,認為通識教育是關于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其涉及范圍寬廣全面(4)。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通識教育不單單是一種課程設置模式,它已經成為一種教育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它是一種教育觀,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教育境界。對于大學教育來說,它應該給學生全面的教育和訓練,教育的內容既包括專業教育,也包括非專業教育,其目的是培養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
二、大學實施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17世紀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空前的繁榮,但也給人們帶來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科學技術可以解決人類面對的一切問題。科學知識的教育成為整個教育活動的中心,因而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掌握最多的知識成為教育活動的追求,在這種教育活動中,人被當成了學習的機器和承載知識的工具。我國著名學者楊叔子曾指出:“我們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記人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5)“大學的主旋律應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養高級人才,而非制造高檔器材。”(5)人是有感情的,有思維能力的,有精神的,教育活動如果不能引起學生感情的升華,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不能對學生進行個性的培育、精神的培養,只向學生灌輸死的知識,只給學生一些死的教條,那么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就不能成為完整的人。進行通識教育不只是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而是要讓學生獲得更加全面和諧的發展。愛因斯坦曾說過:“物理給我知識,藝術給我想象力,知識是有限的,而藝術所開拓的想象力是無限的。”通識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平衡的心智,開闊的視野和開朗的個性,繼而培養完善的人格。通識教育就是要使學生不僅獲得科學知識,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促使他們具有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念,得到科學精神的熏陶;同時在通識教育中加強科學教育,引導學生以一種人文的觀照關注科學的發展,也使他們在科學精神感召下去追求人生的意義,實現人生的價值。通識教育關心的是人的發展。而不是培養科技動物。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為了驗證狗熊的嗅覺是否靈敏,先后兩次把摻有燒堿、硫酸的飲料,倒在動物園的熊身上,導致數只黑熊受到嚴重傷害;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因為孤僻、多疑、猜忌,竟殺死四名同學,這看似幼稚卻瘋狂的舉動,顯示了單純科學教育的偏狹和人文教育的重要。通識教育超越專業和職業的限制,體現出對生命的關注,將使學生在未來的發展中享有更多的自由,實現更加完美的人生。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以專業教育為主,大學的人才培養還是在工業化時期形成并發展起來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受工業生產的批量化、標準化的影響,主要是為了培養適應工業化生產需要的技術性人才。過多地強調學生的共性和統一性,卻對人的個性和多樣性特別是創造性的培養重視不夠。專業教育可以讓學生盡快進入某一專業領域,在短時間內積聚起一定的專業知識,更快地適應生產的需要,但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來看,過分強調專業教育存在著嚴重的弊端,一是嚴格劃分專業方向,使學生接觸到的知識被限定在有限的范圍內,學生難以走出各自專業的小圈子,而現實中的實際問題不是按專業排列的,復雜多變的現實問題使學生經常力不從心,導致學生社會適應性差;二是過分強調專業,會導致學生學術視角單一,學生認識不到知識之間的聯系,雖然學習的專業科目不少,但雷同相似的知識比較多,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非常接近。現代科學的重大進展越來越需要多學科的相互借鑒與支持,在多學科的滲透和轉移中,現代科學呈現出綜合化趨勢,即使從事專門領域的研究,也需要廣博的知識為后盾。進行通識教育,就要改變把高等教育等同于專業教育的觀念,一方面教育的內容要不斷地拓寬,在當今信息技術日益發達,全球化和國際化愈益加強的時代,隨著認識的不斷發展,人們在一個學科內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并且問題的差異也越來越大,為了研究某一類問題,必須憑借一些特殊知識、特殊的方法和技巧,于是一些新的學科就誕生了。但是,就科學發展來說,知識分化了,理論分化了,而世界是一體的,社會是一體的。過早地偏執于某一學科、某個專業,難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有了通識教育,學生可以避免過早地進入到狹窄的專業領域,可以在豐富多彩的知識面前,保持選擇權,同時也可以為將來的專業發展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校大學生中獨生子女比率越來越高,他們從小到大都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由不得他們自己,因而學習主動性不夠,這是因為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這種情況從基礎教育一直延續到高等教育,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許多學生進入大學后,在對專業幾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開始大學學習,即使發現所學專業并不適合自己,也別無選擇,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只是消極被動地在進行學習。通識教育是建立人的主體性,并使人擺脫各種奴役成為自由、自主的人的教育。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實行的一二年級不分專業,這種以通識教育為基礎逐步過渡到專業教育的方法,一方面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充分體現出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另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通識教育不僅著眼于改善學生大學階段的學習,而且關注學生將來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不僅要教給學生現存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去獲得知識和創造新的知識,即不僅要“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漁”,這在學習型社會中表現得尤為重要。人的主體性的發展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實現的,在人的主體性的發展過程中,教育承擔著重要的責任,過分專門化的教育導致社會成員的主體性喪失。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的主體意識獲得了空前的解放,但是,又出現了新的主體性迷失的情形。具體表現在正義感、責任感的淡化,榮辱觀、是非觀的混淆,公德心的缺乏,個人行為失范以及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抬頭。通識教育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心智,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相對客觀的而非急功近利的態度,對社會高度的責任感以及各種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通識教育將學生作為主體性的社會成員來培養,使學生在將來社會生活中擁有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能夠為社會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三、通識教育的實施途徑
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正逐漸為我國大學所接受,在構建與通識教育相適應的大學教育實踐中,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推進實施。
一是要根據我國大學的具體情況推行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在一些西方國家已有多年的歷史,但并非都是成功的經驗,所以我們不能夠直接引用,而是要根據我國大學的現狀,針對我國大學生的特點,現有的思維方式設置合理的切實可行的通識教育課程。實行學分制、主輔修制、彈性學制,堅持按學科大類招生,在大學一、二年級不分系,堅持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原則,要加強基礎知識、綜合知識的學習,要加強人文素質的培養,要突出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形成主動接受新知識的知識結構體系,養成自我學習、自我鉆研的能力。改革現行學習成績評價辦法,在考試內容上著重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程度,考察綜合能力、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考試形式上可以多樣化,課程成績可以考試與考查、開卷與閉卷、筆試與口試、考勤與作業、討論與論文等形式取得;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建立課外學分實施辦法,有條件的可以建立學生科研小組,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二是要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我國大學推行的通識教育應是嚴謹的,而不是松散自由的,更不是自由教育。以為通識教育就是悠哉、游哉,不需付出艱苦勞動就能取得成功,甚至讓學生把一些時間花在漫無目的閑散雜學之中,既浪費了時間,又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推行通識教育、寬口徑的專業教育,并非說專業教育不重要。大學培養的學生一定是具有某方面專長的人。因此,專業教育是大學教育永恒的目標,只是我們把專業教育的時間推后到高年級和研究生階段,加強通識教育的目的就是為專業人才的成長提供更豐厚的土壤。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大學生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背景,同時也要具有厚基礎、寬口徑的知識結構,在學習和工作中要不斷地擴展知識領域,成為適應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這里也要注意一種傾向,以為通識教育就是通才教育,于是在課程設置中,采取“拼盤式”,搞“小而全”,導致教學課時的無限膨脹,這與通識教育是背道而馳的,反倒影響教學效果。實際上,在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通才教育是不現實的,也是沒有必要的。通識教育正逐漸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在不遠的將來必定會引發一場深刻的教學改革。
三是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教學方法。英國教育家阿什比提出:“大學教育的試金石不是講授偉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來講授偉大真理。所以,講授什么不及如何講授重要。”(6)(P17)而哈佛大學文理學院原院長亨利·羅索夫斯基也曾指出:“課堂講授、研討會、學生自定進度的指導——至少與課程同等重要。此外,我還認為,作為起模范作用的教師也是通識教育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一個具有高標準和善于關心人的教授在道德行為方面肯定會教給學生更多的超過該時限的東西……課程只是骨架,而它的血肉和精靈必須來源于師生之間難以預料的相互影響和交感作用。”(7)(P112)教師不應該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的知識體系灌輸給學生,而是要與學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基礎上進行交往和對話,為學生提供自由、民主、開放的教育情境;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這樣,學生收獲的將不僅僅是科學知識與技能本身,而是科學知識背后所蘊涵著的科學家們的辛勤勞動、堅韌的毅力、大膽的創新以及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質,這往往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哈佛大學校長薩默斯2002年5月14日在北京大學以“什么是一流大學的特色”為題的講話中指出:“讓我對知識進行一個總的評價,這就是,你根本沒有辦法說出最有用的知識是從何而來,你無法預測它來自何處;你也無法設計一些程序來找到最有用的知識形式是什么。……正因為我們不能預測到哪一類的知識會對我們的社會做出巨大貢獻,我們才能有信心地預言,新知識、新觀點、新方法和聰明的想法對我們的未來是很重要的。”(8)(P18)目前的通識教育多數是通過學生選擇不同的課程來達到目的,教師只限于本學科的內容進行授課,而如果教學科研人員本身就具備文理互通的教學能力,能夠對學生加以引導,則可以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RepotsoftheCourseofInstructioninYaleCollege[R].NewHaven:PrintedbyHezekiahHowe.1828.www.yale.edu/yale300/…/specialdocument/….
〔2)A.S.Packard.ThesubstanceofTwoReportsoftheFacultyofAmherstCollegetoBoardofTrusteeswiththeDoingsoftheBoardthereon[J].NorthAmericanReview.〔3)黃延復.梅貽琦與清華大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
〔4)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5)楊叔子.現代高等教育:綠色·科學·人文[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6)[英]阿什比.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7)[美]亨利·羅索夫斯基.美國校園文化[M].謝宗仙等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
〔8)韓水法.牽一發而動全身[J].讀書,2003,(9).
- 上一篇:網上教學實踐與研究
- 下一篇:老師謹慎言行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