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校師德建設之路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7 09:08:00

導語:我國高校師德建設之路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高校師德建設之路研究論文

[摘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目前師德建設出現部分教師行為失范、師德滑坡現象,師德建設成為社會關注熱點問題文章分析了師德滑坡、失范現實原因,提出了師德建設法制化是我國高校師德建設應循之路。進一步健全各種配套規章帝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強操作性,才能為實現師德建設的真正法制化提供依據。

[關鍵詞]高校;師德建設;法制化

一、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當前存在的問題

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直接關系到大中小學德育工作狀況和億萬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民族的未來。”師德建設之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前,各高校普遍重視師德建設,采取了一些加強師德建設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總體而言,我們教師的師德狀況是好的,是積極向上的。多年來,廣大教師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兢兢業業、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品行良好。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師德建設上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一)部分教師價值觀異化,缺乏敬業精神

市場經濟和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呈現錯綜復雜的態勢,部分教師把教師工作僅僅當成一種職業和謀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承擔“傳道、授業”重任的事業。有的教師缺乏敬業精神,無心教學的探索和研究,授課敷衍塞責;有的教師唯經濟利益是瞻,不安心教學工作;有的教師隨意缺課或讓人代課,經常遲到、早退;有的教師對科研急功近利,甚至學術道德、學術良知喪失,等等。

(二)部分教師修為不足,垂范不力

教師為人師表是中華民族教育的一個優良傳統。葉圣陶先生認為:“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身教’就是‘為人師表’,就是一言一動都足以為受教者的模范。”然而,有的教師對學生語言粗俗;有的儀表不整,舉止不文明;有的接受學生的物質利益后泄露考試內容,或送“感情分”、“禮品分”等,缺乏師表意識。

(三)部分教師的內心處境堪憂,身心健康問題日漸凸顯

許多教師工作繁重,心理壓力加大,工作時間常常不是以8小時來計算的,除了正常的上班外,各種檢查、考評、驗收等也使教師疲于應付。但教師的社會地位、物質待遇卻“不盡人意”,與機關單位、經商的同齡人相比,待遇差別很大。面對這種反差,部分教師忽視了教育的社會人文價值,忽視了為人師表的真諦,急功近利、拜金主義的觀點,正在腐蝕著這些教師的心靈,使他們失去了對環境的適應和自控能力。此外,評職、評優、提拔、晉級等激烈競爭和常常出現的不公平性,更使教師的內心常感壓抑、焦燥或苦悶,削弱了對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心理時常處于不平衡狀態。

二、產生師德滑坡問題原因分析及師德建設法制化的必要性

(一)師德原動力不足,外在壓力不夠

長期以來,我們在師德建設方面主要是試圖通過說服教育、榜樣示范、情感化育、自我教育等方式,使優良的師德內化于廣大教師思想意識之中。但是,當前處于社會變革時期的許多教師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改變,教師“為人師表”的內在道德原動力已經不足,片面地寄希望于通過政治思想教育達到引導教師自覺自愿地做到“為人師表”已經不太現實。市場經濟時代和信息化時代,一些教師形成了錯誤的“金錢觀”,唯利是圖,淡漠了“教書育人”的職責,敬業精神喪失,多元化信息和西方錯誤思潮也改變了一些教師的人生觀,言行表里不一,師德失范;此外,由于對師德建設的認識片面,不少高校把教學、科研作為中心工作,師德建設成為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局面;再加上整個社會對個人成功標準“唯金錢是論”的價值觀念作怪,依靠單一的道德教化方法已經不再奏效。當前,教師主動做到“為人師表”的內在動力不足,而促使教師被動做到“為人師表”的外在壓力也不夠,要實現師德建設的目標,我們必須尋求一種能夠引導教師按照“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要求去履行其職責的外部力量。這種力量只能是法制的力量。

(二)對師德的評價標準發生了變化,道德、輿論對師德的評價進入了一種模糊狀態

受市場經濟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人們對做一個合格教師的理解和認識存在片面性:認為教師只要教好書就行了,在培養教師上往往只重業務素質的提高和培養,而不重視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教師的任用上往往只考慮學歷、職稱、科研成果,而忽視教師的思想素質、道德水準;在對教師的考核上,往往只考核教學、科研成果,而不注重思想道德的考察。受市場經濟價值觀的影響,人們對于教師極力追求經濟利益抱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態度,對部分教師各種不正當的經濟行為采取了放任或認可的態度,這使得道德、輿論對教師師德原有的約束、評價、制裁功能發生異化。

(三)教師不是神

說到師德,我們會想起許多富含文化隱喻的詩意語言,如春蠶、蠟燭、孺子牛等等。但實際上,教師是人不是神,教師職業作為一種社會職業,是由千千萬萬普通人去從事的職業,從理性上說,我們要求從事教師職業的每一個成員的實際道德水平都能成為社會的表率是不現實的,要求用理想化的社會道德期望作為每一名教師的日常生活行為尺度,是有失公允的。“期待越高,師德在現實世界中越不堪一擊”,我們合理的要求應該是,每一名教師都應該做到依照法定的行為準則從事教師職業。因為法律是國家的意志,是最低的道德要求,是每一個主體都應該做到的。

4.我國目前的師德規范、制度遠未完善,還不足以做到讓教師按照預定的規范目標進行教書、育人的工作

我國已頒布《教育法》《教師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教育部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等規范性文件,大多數省、市、區也制定了本地區的《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這些規范性文件已經初步構成了師德建設的法制體系,為師德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和基本保障,在規范師德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些規定,總體上看,存在概括過于籠統、操作性不強的問題,從教育部到各省市對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都表述為:依法從教、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等等,大多是口號式、概念性的內容,過于空泛和理想化,實踐中往往無法操作,特別是對違背師德行為的處罰更是難以操作,結果是沒有起到提高師德的作用。我們還需要增強師德建設法制化的操作性。

三、師德建設法制化的可行性分析

思想教育工作是師德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而通過行之有效的師德規范制度來調整好教師的行為,則是師德建設抓在實處、落到實處的重要保證。這是我們師德建設的重要核心。

(一)師德建設法制化的法律依據

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已經有許多關于師德建設方面的規定,如《教育法》規定“教師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教師法》規定,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教師法》還規定了教師應當履行的義務,規定了教師違反教師義務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高等教育法》規定高校教師應“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并規定高校教師應“遵守憲法和法律,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相應的教育教學能力”,規定“教師的思想政治表現、職業道德、業務水平和工作實際,由學校進行考核并將此結果作為聘任或解聘、晉升、獎勵或處分的依據”。

《教育法》《教師法》《高等教育法》的這些規定為我國師德建設供了法律依據,標志著我國師德建設法制化已經沒有立法障礙。

(二)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依法治校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師德建設是學校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應該納入依法治校的范疇。師德建設法制化有利于實現師德評價從無序到有序、從隨意到標準的法制化轉變,從而促進教師正確對待自身在教育活動中的權利義務,正視學生的個體存在和權利存在,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從而使教師正確認識民主與法制、自由與紀律、權利與義務的辯證關系,能認識到良好的師德是法律賦予教師的基本要求,懂得自己職業的法律特征,自覺履行教師的職責。

(三)法律所規定的師德規范可以內化為教師內心的道德規范

法的指引作用和評價作用可以將法律確認、保護的道德標準轉化為人們內心自覺自發的行為準則,并自覺遵守,有利于師德的重建。而法的強制作用是規范人們行為,實現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證。

法律規范的指引作用對人的行為有導向、引路的作用,它具有連續性、穩定性和高效率的優勢,是建立社會秩序必不可少的條件和手段。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人們對他人行為的評價標準所起的作用,其作用對象是他人的行為,法律規范的法的評價不同于道德評價、政治評價等一般社會評價,它是用法的規范性、統一性、普遍性、強制性和綜合性的標準來評判人們的行為,是國家對社會道德的一種最低要求。通過法律規范對師德的確認、保護,對教師職業行為的評價和對違反規范的處罰,可以形成對教師職業行為的持續性指引,養成教師職業行為習慣,并最終養成良好師德。

四、完善師德規范,真正實現師德建設法制化

(一)制定切實可行的師德規范

通過制定具體的法律規則,在法律的框架下提出師德的要求,對教師的行為基本是對公民層次上的要求,沒有特殊的高的理想主義的東西,表述上偏重于外顯的、具體的行為規則,可操作性強。例如,可具體規定:“教師應記住學生姓名;鍛煉處理問題的能力,充滿信心;熱愛學生,真誠相待;富于幽默感,辦事公道;認真備課,合理安排課堂教學,講課時力求思路清晰、明了,突出教學重點;教室內應有良好的教學氣氛;教師應衣著整潔;上課前應在門口迎候學生;制止他們喧嘩嘻鬧……”等等。

(二)高校應建立師德質量監控體系,加強對教師師德的考核,開展教師師德質量評估工作

要把師德建設納入學校和教師的考核體系,把師德質量評估的結果作為教師職務評聘等方面的重要依據,實行教師擇優上崗制度。進一步完善評選表彰教書育人先進個人和集體的工作制度;對師德表現優異者,予以表彰和獎勵,在教師職務評聘晉升、出國進修和學術梯隊選拔等方面優先考慮;對師德表現突出者給予特殊津貼。大力宣傳和推廣師德先進典型,嚴格規范師德行為,建立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四位一體的師德建設監督網絡。

(三)嚴格教師任職資格準入關

教師職業有有別于其他職業的一些人格特征,如愛心、熱情、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組織能力等,這些單純從學歷上是看不出來的,應進行專門的測評。教師任職前應經過多方面的測評,嚴格教師道德品質的審查,在選拔教師的標準中應強調人格的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