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老師道德人格簡析論文
時間:2022-01-17 04:39:00
導語:學校老師道德人格簡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推出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特別是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對《綱要》的重要性、先進性、及時性已達成共識,現在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有效地實施《綱要》,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使其真正地發揮作用。在中小學教育的問題中,我認為最為重要的應是道德教育問題,而道德教育的關鍵是中小學教師自身道德水平的問題,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的道德水準,特別是道德人格乃是全社會進行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環節,這也是我們必須把中小學教師的道德人格作為研究課題的重要原因。
人格問題乃“做人之道”。心理學認為,人格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內在組織,它包括人的思想、態度、興趣、氣質、潛能、人生哲學以及體格和生理特點等心理物理個體性的多面綜合,簡單地說,就是指個體的差異,也可以叫人格的個性特征。如果我們完全從倫理或道德的語境中談人格,就是指人的品格,是指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高低,也可以稱人格的品質特征。所以,無論是從心理學還是從倫理學的視角分析人格問題,都很難區分開人格的個性特征和品格特征。這與過去的教學理論研究只重視物質世界問題的研究,不重視人的問題的研究,在有關人的問題上大多偏重對學生問題的探究,卻常常忽視對教師本身的研究。
心理學上的人格解釋至少在兩個方面是與倫理問題相溝通的。第一,道德人格是人格的組成部分。能夠正視環境與個人的責任,因而對自身、別人或所居處的環境,能夠正確適應的所謂“健全人格”,如從倫理學的角度看,亦可認定是一種道德人格。第二,人格的動力特征與道德問題相溝通,以某種行為方式行動或能以某種特定結構組合一系列外在行為表現的整合能力。所以,人格的心理學與倫理學的解釋是溝通的,人格與道德問題有相關性,討論人格建構不可不討論道德教育,尤其是道德人格的建構。而道德人格的建構有外部和內核兩個層面,前者指一系列的道德行為規范組成的外在系統的建設,后者指道德觀念、情感、信念等內在系統的建構。由于中小學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更應著力關注對自身的道德觀念、情感、信念等的內在系統的建構,加強人格修養。
我們之所以要將中小學教師的人格修養作為一個重大課題來研究,是因為在每個人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社會媒體是學習的源泉,有很大的社會化力量,在青少年生活的不同時期,這些社會媒體都有各自突出的作用,并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施加不同的影響,特別是中學教師的人格修養,甚至影響著學生們的終身,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帶有社會責任,對學生人格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從學校教育來看,教師的人格,體現著教師之間的個性差異,諸如健康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穩重的態度、積極的興趣、剛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性等,這些因素在不同的教師身上的外在表現是不同的,具體反映在教師個體為人處事的道德風尚上,體現在不同的教學風格中,也表現在不同的德育環境里,而這些反映與表現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師德。可見,教師的人格與師德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切師德都基于教師的人格,因為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征中顯示出來,歷代教育家提出“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等,既是師德的規范,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特征的體現。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學生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由此可見教師人格的力量。學生往往從教師的言談舉止中發展其性格,從教師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從教師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義。
我們應該特別強調在理想的教師人格中,道德的純潔性如雪一樣潔白。不管有人還是無人,行動都是表里如一,不管面對什么樣的學生,都能賦予公正的愛,這樣的人格才是真正有魅力的人格。慈愛和權威是為師的特質,因而也是人格感化的根本動力。而慈愛和權威決不是對抗的二元的東西,而是由同一根源——教師高尚的人格涌現出的。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威信,沒有威信就沒有真正的愛。金子般的人格,能給學生們帶來足夠享用一生的“熱量”,能還給教育一個更加深刻的內涵,既使父母給予孩子們足夠的愛,青少年的身心也并不一定能夠健康成長,來自師長的愛是無聲的,但卻是最有份量的,學生們在學校里最渴望的就是來自教師給予他們的那種發自內心的愛。
在學校道德教育中,要實現學生道德人格的提升就必須重視建構合乎時代的道德理想人格;道德理想人格的塑造要在神化人格與現實人格之間保持張力、取得平衡,使之既有現實性,又有一定的神圣性;理想人格追求在教育或修養中的具體落實應通過榜樣人格——具有優秀人格魅力的教師作為中介去完成,對每一個個體而言,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既要以理想人格作最高參照系,又要以榜樣人格作最切近的參照。所以,我們不僅要把教師當作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標的執行者、知識的傳播者,而且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更應該突現教師的道德人格魅力。在學校,教師是學生最依賴的人,是學生的人格榜樣,學生在教師那里獲得信心和力量,學到高尚的思想品德。教師是學生情操的陶冶者,心靈的哺育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學生處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還很不成熟,其成長不是自發的,教師要按照教育發展規律,在言傳身教中去影響和指導學生健康成長,實現他們的理想人格。
社會在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迅速地發生著變化,學生對教師的要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對教師特別是中學教師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什么樣的核心人格才是真正有魅力的人格呢?
教育規律告訴我們,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新的教育氛圍對中學教師首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極強的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愿意為教育事業而獻身,為此,他們應該不斷地鉆研業務,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凡是學生尊敬和愛戴的教師,都是有著較強業務能力的教師。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并且善于把必要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發展學生的智力,在教師的服務中,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掌握知識的樂趣與教師的人格力量。為了實現教師對學生的真正的愛,教師要具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和思想素質,表現為有理想、有道德,善于處理人際關系,能夠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一言一行能成為學生的表率。教育是雙邊活動的過程,只有學生對教師道德人格的認可,師生關系融洽才能使教育取得成功。
創造性、創造精神是中小學教師人格魅力的重要內容。創造精神是和保守、守舊思想相對立的,一個具有創造精神的人在這樣一個信息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對信息的捕捉、吸收、篩選和運用,都需要有新的思維方式。這就要求每位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去捕捉新的有價值的信息,并會對龐雜的信息進行篩選、分析和整理,從中找出主要的問題,據此做出決策,指導行動,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對信息的處理上,不僅會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做定性分析,還會利用數學及其他科學手段做定量分析,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很好地結合起來,加強思維的精確性。一個具有創造精神的人,一定是敢想、敢干,有勇氣獨辟蹊徑,有能力開拓新的領域,敢于創新,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的事。關于這一點,目前同仁們還有不同的看法,爭論的焦點是中小學教師到底該不該從事一定的科研活動,教師們應該是只依據教學大綱傳授知識,還是在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的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承擔一些課題研究;教師的科研能力是否會對其正常教學有幫助的問題。我認為,開放思想是時代對人的素質提出的要求。在人們的思維方式上,也應該有新的轉變,要改變思維的參照系,擴大思維的空間范圍,從過去那種狹隘的、封閉型中解放出來,變為寬廣的開放型。要使人們的思維在更廣闊的領域中馳騁,以發展人們的創造精神,中小學教師也不例外。低水準、低素質的教師既使能夠完成教學任務,也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但高水準、高素質的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就一定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而且其先進的、甚至是超前的思維方式會使所有的學生受用終身。
獨立的人格才是真正的人格。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品德高尚的教師應該具有能夠擺脫物質誘惑、耐得住寂寞、淡薄名利、喜歡獨處和隱靜的品質。賴以指導教師人生目標的是他們所具有的價值觀和情感,對待那些能引起人們混亂的事情常常能保持超然、平靜、泰然自若的態度。他們很容易找到自我克制的方法,以及找到使自己保持平靜和安詳的方法;因而教師能做到在處理個人名利、災禍時不像一般人那樣反應強烈。他們能做到在有失尊嚴的情境中也有能力保持自己的尊嚴。這種自我克制是根本不同于嚴厲和冷漠的。由于教師的獨立自主,因此總能不受環境的約束,比依賴外部世界更多地依賴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呈現出一種清新不遜的鑒賞力,以敬畏的、驚奇的和愉快的心情體驗其一生中遇到的各種事件。由于內心世界的純潔,使他們對每個學生或每次日出都像第一次見到那樣感到美麗和令人激動。他們表現出對自己、對別人以及對整個自然的最大的認可,他們所能做的就是讓這個世界更加美麗。
自然、樸實、純真、向上是值得我們崇尚的美德,這些美德通過教師的言行,表現在學生們面前,教師的人格就具有人格魅力。教師的人格修養應該是與其自身的事業和生命相伴而行。在學生面前,真實地表現自己的感情,沿著自己選擇的目標前進。在教學過程中,展示自己的天賦,承擔著“教書育人”的義務,懂得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存在的差異,懂得自我評價與別人對自己評價之間存在的差異,在影響和教育學生的同時,也不斷地修正和追求自己的理想人格,教師的人格魅力應該是具有生命力的,因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事業是他們的終身選擇。
教師們,在我們為了職稱不得不忙于學習外語、學習計算機的時候,為了升學率而不得不一頭鉆進無邊無際的題海中苦思瞑想的時候,千萬別忘了道德人格乃是支撐我們之所以為人師的真正靈魂。
- 上一篇:略論中國元素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滲透
- 下一篇:學校加強人格教育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