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數學課學生主體參與性培養策略
時間:2022-02-22 05:07:00
導語:剖析數學課學生主體參與性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體參與是指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數學學習的“建構學說”認為:一切數學知識、技能、思想的獲得,都必須經過學生主體感知的消化、改造,使之適合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才能被理解與掌握。可見,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是數學學習的重要前提,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進行長期有意識的培養。
一、創設氛圍,營造良好的參與環境
1.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
寬松、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是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基礎,是學生樹立信心,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前提。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效果不單取決于教師的教,更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只有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時,才能獲得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在課堂中尊重每個學生,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允許學生提出不同意見,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給學生一個思維發展的空間,不輕易否定學生的思維成果;應面向全體學生,力爭提供給人人表現的機會;應給予每個學生適當的關愛,讓他知道教師時時在關注他的進步,聆聽著他渴望成功的心聲。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中應實施民主教學,創造寬松、民主的教學參與環境,才能為學生提供以足夠的心理安全感,使他們帶著信心和勇氣主動地投入自主性的學習活動中,從而培養了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
2.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主體參與學習,提供良好的人文環境
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對基本關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能給學生創造一種敢想、敢說、敢做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這種關系地建立關鍵是教師要擺脫以往“師道尊嚴”的觀念,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多與學生在情感上進行交流。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之間的語言、表情、思想的交流,產生情感共鳴,思維共振,便能達到教與學的和諧。情感教育心理學還認為:情感具有調節功能。當一個人愉快時,更容易通過感知接受外界信息。當學生處于快樂的情緒狀態下,就能把看似“強制性”的教學活動變成主動參與的教學過程。可見,教師經常與學生在情感上溝通,便能構建師生共進退的良好關系,古人言:“親其師,信其道。
”同時教師應注意針對學生個性豐富的特點,適時、適度地使用激勵性的評價來改善師生關系,如:“很好”、“你真棒”、“真不錯”等或一個手勢、一個微笑都會使學生投入你情感的懷抱,那時學生會沒有參與興趣和欲望嗎?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1.設置懸念,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的問題情境
問題構成了一切科學活動的實際出發點,學生主體參與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師對問題的設置是否合情合理、科學,是否有適宜學生主動進入參與的情境。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都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只有教師的思想才有可能去點燃它,而一旦教師點燃了學生心中的“火把”,學生就會還給教師燦爛的火花。”教學開始時教師設置的懸念,創設的問題情境就是教師點燃學生渴求知識“火把”的一種導火線。通過教師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并使問題得到解決,能讓學生領略到茅塞頓開的激動、登堂入室的欣喜,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最佳途徑之一。
2.開放的教學內容,回歸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為活躍的成分,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內在動力。當學生對一事物產生興趣時,注意力就會高度集中,求知欲就旺盛,思維敏捷,參與的欲望就更強烈。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學科知識的原型,尋找貼近學生生活體驗的事例,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出發,往往能使學生不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
三、挖掘潛能,提供學生參與舞臺
1.課堂中提倡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能發揮群體智慧,使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共同探索、互幫互學、相互提高。這種學習方式是學生之間的多向交往,生生互動,有利于形成積極的課堂氛圍,學生更易主動參與其中。教師在實踐中善于抓住時機,讓學生在獨立思索與小組合作中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既開闊了思路,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從而培養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2.組織討論,激發爭論
青少年的一個心理特點是好奇心強,爭勝好強。教師在教學中提出一個問題,引發爭論,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這是調動學生主動參與,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的好辦法。問題往往在討論中越辨越明,討論可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產生新的認識和看法。組織討論可采取同桌或小組或全班討論的形式。如在數學概念教學時,我常常設計一些判斷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且爭論。
3.學生上臺,客串老師
教師根據數學課題內容的難易程度,選擇一些合適的,學生易講的內容,讓學生臨時客串老師給其他學生上課,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點評。這種教學方式比較新穎,迎合了部分學生的表現欲,他們積極參與,像老師一樣鉆研教材,精心準備,興致很高。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基礎上,又學習《矩形的特殊性質》,從邊、角、對角線、特殊圖形來得出四條特殊性質。我嘗試讓學生客串老師上課方式來教學,每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各探討一個性質,然后各推選一個代表分別上講臺給全班學生上課。因為是學生給學生上課,所以無論是臺上的學生還是臺下的學生都高度投入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教學效果也很好。
- 上一篇:闡述會計信息產權規劃發展
- 下一篇:闡述職校中的德育現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