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教學策略
時間:2022-12-08 10:15:27
導語: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教學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1年版)》明確提出了“四基”概念,要求學生應當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同時將獲得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作為小學階段數學學科教學目標之一。本文以小學階段五、六年級的數學教學為研究對象,立足于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改進教學策略,以期豐富學生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進而推動其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以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為導向的教學實踐分析
(一)教師層面
首先,教師構建的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學段性特點。在低年級的活動中,教師主要以示范為主,即使要求學生參與其中,也主要應用模仿的方式;在高年級的活動中,教師側重于鼓勵學生研究,主要應用合作的方式。其次,大部分教師具有強烈的組織活動的意識,但對活動目標的認識不足。數學教材中有大量的活動范例,大部分數學教師都樂于鼓勵學生進行體驗,但只是希望學生通過活動得出同教材一致的結論。最后,教材中的活動往往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研究興趣而存在,缺乏連續性。學生在斷斷續續的活動體驗中所積累的活動經驗也截然不同,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總結,阻礙了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
(二)學生層面
首先,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積累現狀不容樂觀。在具體的教學階段,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所表現出的能力水平、思維過程有所不同,大部分學生因欠缺經驗,在解決問題階段頻頻遇到困難。其次,在實際解決問題階段,大部分學生雖然能夠利用現有的經驗圓滿地解決問題,但無法將具體的解題過程和解題方法準確地表達出來,總結經驗的能力較弱。最后,學生缺乏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意識,無法將自身積累的活動經驗應用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三)教學策略層面
首先,教師將學生的生活經驗等同于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這不僅影響學生的知識學習,還會使學生失去學習動力,無法實現教學目標。其次,教師組織的數學活動內容缺乏深度,形式也過于單一,無法滿足學生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要求。最后,教學策略帶有一定的成人經驗元素,干擾了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教師不可避免地會從成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所形成的經驗自然也帶有成人化特點,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
二、促進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的教學策略
(一)學前引導
為促進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教師于活動前期就要做好準備,確定合理的目標,科學安排相關內容,落實以下工作:激發學生對活動的關注,考慮學生的年齡和思維特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例如,在教學“位置”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創設情境:“你是如何描述你周圍同學的位置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說出不同的答案,教師可趁機引入“行”和“列”的概念,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快速地掌握坐標等相關知識。
(二)做中探學
毋庸置疑,教師構建合適的教學情境只是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條件,基本活動經驗的有效提取則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到能夠體驗數學本質的活動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使其能夠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經驗,真正地受到數學教育。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兩個不同形狀的花壇,并提出問題:哪個花壇的面積更大?再引導學生以數方格的形式計算不同形狀花壇的面積。在學生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后,再要求學生思考:能否以其他形式比較兩個花壇的面積?在學生踴躍回答后,提出剪切圖形的方式,再利用長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計算出兩個花壇的面積。如此一來,學生在經歷活動的過程中即可積累一定的活動經驗。
(三)學而善思
新課標強調,教師在教學階段既要鼓勵學生調動自身積累的基本活動經驗,解決現實問題,又要鼓勵學生主動進行自我反思,不斷完善自身的基本活動經驗體系。因此,在完成數學活動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回顧活動經歷,總結解決問題的經驗,反思自身在解決問題時存在的不足,梳理自身所獲得的經驗。另外,教師要適時對活動進行評價,確保教學的完整性。通過科學有效的課堂評價和課后補充評價等,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對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程度,并能夠從學生之間的差異出發,關注每一名學生的發展。
作者:薛松 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張綱小學
- 上一篇:傳統京劇藝術在民族聲樂表演的運用
- 下一篇:德育原理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