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試題進行思維訓練的策略
時間:2022-12-20 09:33:22
導語:高考試題進行思維訓練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重思維”,這是2021年高考命題要求和原則之一。“高考試題就是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程序和思維方法,進而體現考生的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近年的高考試題通過提供真實情境和豐富素材,設置開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務,要求考生合理調用學科基本規律與原理,用科學思維范式、方法去透過表面,觸及本質,最終完成任務,得出結論。這就是新高考的方式,“實際上是對思維穿透力及深刻性的考查”。所以,站在思維的高度分析高考試題的考查意圖和訓練價值,可以很精準?也非常有必要。有些思維是高考試題已經通過命題設問考查了的,學生只要正確解答這些問題就可以讓思維得到訓練;同進受命題數量所限,有些思維是未曾考查的,但我們可以“借題發揮”。即對高考試題的情境和素材進行挖掘、增減、拓展或重整,創設新任務?引領學生再次探究,在發現和提出問題、研究和分析問題、論證和解決問題等系列活動中,讓思維得到反復訓練。那么,高考試題究竟具有哪些思維訓練價值?又該如何訓練呢?下面以2021年全國乙卷第7,8題為例,來分析利用高考試題進行思維訓練的策略。【例題】(2021年全國乙卷,7,8題)相對濕度是空氣中實際水汽壓與同溫度條件下飽和水汽壓的比值,用百分數表示。圖1示意我國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區與郊區各月平均相對濕度。據此完成7,8題。相對濕度%7.造成城區與郊區相對濕度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城區較郊區A.氣溫高C.降水量大8.該城市可能是A.烏魯木齊C.上海B.蒸發(騰)強D.綠地面積大B?北京D.廣州
一、通過信息推理,訓練邏輯思維
例題首先以文字信息的形式給出了相對濕度的概念,意在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推理:一個地區的相對濕度受實際水汽壓和溫度的影響。即城區和郊區相比,城區下墊面多水泥硬地,水汽蒸發、蒸騰少,所以實際水汽壓城區小于郊區;城區人口多,交通、工業等活動更集中,“人為熱”多,氣溫稍高,所以飽和水汽壓城區大于郊區。據此得出結論:相對濕度城區大于郊區。從圖形信息可以看出,該城市(因位于我國)相對濕度夏秋季節大、冬春季節小。一定范圍內?飽和水汽壓隨氣溫升高而增大,所以夏秋季節飽和水汽壓大于冬春季節。夏秋季節的飽和水汽壓大,又要相對濕度大,只能是夏秋季節的實際水汽壓遠大于冬春季節。從而推理得出該城市的氣候特征是夏秋季節多雨潮濕,冬春季節少雨干燥。推論到此,7.8題的答案已經呼之欲出。本組高考試題旨在讓考生解讀信息,利用新學習的概念推理、論證地理結果.以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為主。上述思路的厘清過程,既是解題過程,也是學生邏輯思維的訓練過程。除此以外,挖掘這組試題的情境和素材,還可以進行很多思維訓練活動。
二、挖掘時空變化,訓練尺度思維
空間性,是地理學科特色之一;尺度,是地理學科的重要思想之一。近年的高考試題都具有很濃的地理味,學科特色突出,本例題組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訓練尺度思維:一是把相對濕度置于長短不同的時間尺度進行分析比較。年際、季節是較長的時間尺度,相對濕度的年際、季節差異主要是氣候及氣候變化導致的,這種分析套路較為固定,思維的差異性只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示。晝夜、幾小時、幾十分鐘等是較短的時間尺度,在這么短的時間范圍內相對濕度急劇變化主要是由特定事件引起的,如降水前后相對濕度的明顯變化、噴霧作業后相對濕度短暫猛增等。這類分析考査變通和遷移能力,也很大程度上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二是把相對濕度置于大小不同的空間尺度進行類比延伸。相鄰的區域,只要下墊面存在明顯的水汽供應能力差異或比熱差異?都可能導致相對濕度不同。城區和郊區的相對濕度差異,可視為小空間尺度的比較,綠洲和周圍沙地間、河湖和周圍陸地間的相對濕度差異,可視為中等空間尺度的比較,海陸之間的相對濕度差異,則是大空間尺度的比較。它們雖然空間尺度范圍不一樣,但是形成相對濕度差異的機理是一樣的。通過改變尺度來分析和評價地理事象和地理問題,也有利于學生形成分類思維。
三、引導動態思考,樹立發展變化思維
從例題信息看,該地的相對濕度存在季節變化,為什么?我們還可以隨著相對濕度的概念發出追問:“降水前后,相對濕度會如何變化?”圍繞兩個“變化”設問,引導學生進行動態分析,以此激活學生的發展變化思維。對于我國東部地區來說,隨著季節變化,盛行風更替,空氣中的實際水汽壓變化,是導致相對濕度季節變化的主要原因。降水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大量凝結降落,實際水汽壓迅速減小,所以降水后相對濕度應該明顯、短暫降低。這是在特定情境下?主要依賴發展變化的思維分析問題和論證問題。與此類似的追問還有:“城區的相對濕度是否一直低于郊區?”這一追問思維難度更大、更為開放,也要求具備一定的辯證思維、時空思維。城區局部地點、特定情況下,相對濕度是可以超過郊區的,如灑水車、噴霧車工作后的街道或路段,有些工廠排放的廢氣中含有大量水汽等都可能導致局部小區域相對濕度異常偏高等。特定情境下,有些地理事象出乎意料但又合乎情理,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意料之外”的合理性,在“一般問題一般分析”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切換中,樹立和訓練發展變化思維。
四、開展比較分析,激發辯證思維
比較例題數據,筆者發現兩個奇怪的現象:不管城區還是郊區,11月一次年5月的相對濕度都比6—10月的低;劃分不同的時空尺度是認識地理環境復雜性的一種方法。把同一個地理原理運用到不同的時空尺度中去分析比較,能夠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重新認知和意義建構,實現理解的深化和結構的優化,促使知識向能力和素養轉化。通過對不同時空尺度下相對濕度的比較分析,引導學生學會4一5月份的相對濕度甚至比12—次年2月份的還低。為什么會這樣?11月一次年5月為我國冬半年,氣候干燥少雨,實際水汽壓很小,故相對濕度很低;6—10月為夏半年,潮濕多雨,實際水汽壓大,故相對濕度較大。4_5月份的水汽含量并不比12—次年2月份的大多少,但是4一5月份氣溫回升,飽和水汽壓變大,故相對濕度比12—次年2月份的還低。也就是說,相對濕度的大小變化既可以隨實際水汽壓改變而改變,也會隨飽和水汽壓改變而改變,這是相對和辨證的。挖掘高考試題情境和素材中的對立面和比較點,引導學生運用對立、發展、聯系的觀點來看待地理事象,在進一步理解相對濕度的本質內涵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激發和訓練辯證思維。
五、引導質疑論證,培養批判思維
審讀例題信息,該城市冬半年(11一次年5月)相對濕度為55%左右,7—8月最高達到90%左右,這些數據與實際情況吻合嗎?如果該城市是北京,相對濕度在5月中下旬就顯著升高,8月上旬就明顯降低,這和我國雨帶推移規律吻合嗎?例題的難度并不大,但是上述兩個“不吻合”對正確判斷造成了嚴重的干擾。筆者在“國家統計局”和“中國天氣網”查證到兩組數據:一組是北京2009—2018年逐月平均濕度(圖2);第二組是我國部分城市2013年月平均相對濕度(圖3)。以上兩組數據都與例題信息有較大出人。另根據我國雨帶推移規律,華北和東北一般是在7—8月進人多雨季節。北京的相對濕度在5月中下旬就顯著升高有點偏早,在8月上旬就明顯降低也有點偏提前,即相對濕度的月份變化與我國雨帶在華北和東北的推移也不完全吻合。例題數據和實際情況有較大出入的原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權威解說和深層分析,可能有季風氣候變化大、降水年際和季節差異大、天氣不穩定或數據統計區域尺度不一致、測量地點變化等。引導學生適度地假設、闡述、分析和論證,能夠培養學生的學術意識,讓學生嘗試用專家的視角和思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和學生一起對例題素材情境做更進一步的縝密思考和研究,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地質疑,有助于培養批判思維.提高辯證的意識,樹立變化發展的哲學觀。核心素養的核心是思維,恩格斯也把思維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教育的終極功能是發展人腦,學習的本質是思考。“引導教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核心價值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哲學思維的體現,思維方法是學科素養的三大“一級指標”之一。把邏輯思維、辯證思維、批判思維、發展變化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等貫徹到命題中進行考查,是新高考命題的主要特征。從思維高度分析高考試題的考查意圖,利用高考試題訓練思維,能夠直擊核心素養培養的本質,更有利于創新型人才培養,更有利于立德樹人。
作者:劉信
- 上一篇: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思維訓練策略
- 下一篇:虛擬仿真技術與中醫思維訓練系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