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及路徑

時間:2022-01-29 03:54:12

導語: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及路徑

一、大學生道德問題形成的原因

1.社會上公民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對高校學生思想道德的負面影響。社會上一些領域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享樂主義、極端主義有所滋長。這些問題的存在,必然影響到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比如,國家實行并軌招生后,由于客觀上的原因,人才就業市場還不十分完善,一小部分人趁著過渡時期政策的不完善,拉關系、走后門,為自己的子女找工作,有些大學生看到這種現象,覺得沒有希望,失去提高自己各個方面能力的信心。2.市場經濟的一些消極因素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產生的負面影響。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反映到師生生活上來,較為突出的問題是金錢至上、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等消極的思想道德觀念蔓延,一些人的是非善惡評價標準出現了混亂,在道德價值觀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顯增多。市場經濟提倡的多元化經濟,使大學生的個人主義觀念抬頭,影響了他們對事物的判斷。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以后,家庭學校以及大學生經常接觸的環境也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于大學生本身對外來物質利誘的抵抗力有限,在潛移默化中價值觀念也會發生變化。3.原有的教育體制以及傳統的“課堂說教”對大學生道德意識的影響。大學生即將面臨的是需要有創新意識,一定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的知識經濟社會,而傳統的教育體制要求大學生首先要通過各種考試,無形中,產生了一部分“高分低能”的學生。這些學生在步入社會以后,連一些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問題也解決不了,適應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打擊。4.部分教師職業道德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現在,教師隊伍的道德狀況總體是好的,但是也有少數教師理想淡漠,工作責任心不強,工作熱情不高;有的教師把學校作為“跳板”,希望經過幾年過渡,或出國,或另找高薪優職;有的缺乏職業良心,不認真備課,草草上堂。教師的諸多思想和行為在與學生的言傳身教中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這些都是師德建設方面急需解決的問題。5.大學生道德觀念與行為錯位。大學生熱愛祖國,對政治原則有比較正確的認識,但對現實問題的判斷又常常表現出某種模糊的政治意識。他們知道理想的重要性,但又感到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太大,認為現在講理想是唱高調,講實惠、追求物質利益才是最現實的。他們希望有一個和睦團結、友愛的集體,能夠得到他人的關心、理解和幫助,但是許多人卻一事當先,先替自己打算,以自我為中心,把對自己是否有利作為行為選擇的標準。只講權利,不講義務和責任。

二、高校思想道德建設的對策

1.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推動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加強制度和體制創新,針對各高校具體狀況,制定本校思想道德建設策略。人才需求是學校發展的優勢與動力,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而發展的關鍵則是培養大量合格的優秀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立足本校實際狀況,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道德建設實施策略,針對學生的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的二重性,將工作重點放在策略的踐行上,避免不切實際的措施。2.加強全社會大環境的道德建設,為高校思想道德建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學校作為社會大環境的一部分,其發展和社會息息相關,相輔相成,尤其是教育的現代化、高效化和開放化,所以加強社會大環境的道德建設對高校道德建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我們要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充分重視市場經濟對道德建設的影響;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立法立規,充分重視輿論宣傳和輿論監督的力量。3.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師德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中心,是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更好地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證。教師既要對社會負責又要對學生負責;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其思想狀態、道德水準、文明程度,從質的方面對社會整體文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師德表現在教師的言談、行為、舉止品格、意向之中,是借助于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實現的,教師個體的道德品行、群體的師德風尚都具有社會公共性和示范性,教師要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教師只有真正明確師德規范的基本內容和具體要求,才能在實踐中培養自己良好的師德。師德不是法律,也不是命令,而是要通過教育和自我教育來實現的。要引導教師自覺進行師德修養,要把規范中的要求貫穿到學校的崗位責任制、紀律條例和各項規章制度中。4.建設高層次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高校師生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現,對內優化育人環境,對外樹立學校形象;是由師生直接參與和組織一系列活動所形成的精神文明環境和文化氛圍所體現的。校園文化包含政治性、學術性、知識性、公益性、娛樂性、健身性等活動內容。校園作為人類文明傳遞的重要場所,既擔負著傳遞人類文明的遺產———文化,又要不斷地更新和創造新的文化。師生是校園的主體,他們不滿足于傳統的知識重復,企盼創造性的思維,創造出新的文化財富來活躍生活。但也要看到社團活動中的一些不良傾向:社會消級文化、商品推銷、變相老鄉會等,因此對校園文化要加強管理,積極引導。第一就是要重視主流文化,推動校園文化上水平、上檔次,引導師生追求高雅的情趣、高品位的作品、高格調的設計。第二是要發揮校級文化藝術團體的作用,使其成為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要切實加強指導,提供必要條件。第三要保證社團活動的正確輿論導向,對社團舉辦的講座、報告會、辯論賽要把握好政治方向,防止散布錯誤觀點,引起思想混亂。5.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一是突出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政治理論和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首先,要解決當前一些教師和學生中存在的不重視“兩課”的錯誤思想,要加大“兩課”改革的力度,對教學的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辦法不斷進行探索和改革,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抓“三觀”教育,發揚“五愛”精神。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的堅定信念;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端正學習動機,樹立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是社會道德的基本思想。要教育學生發揚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樹立以貢獻全部力量建設和保衛祖國為榮,以損害國家利益、國家尊嚴為恥的愛國情操。三是大力倡導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組織學生學習《學生手冊》有關內容,發動學生座談分析存在的不文明行為和現象,并與“三好”學生評定、“文明修身”活動、創“文明宿舍”“文明班”、評選“精神文明活動積極分子”等活動相結合,發揮校報、廣播、宣傳欄在文明創建活動中的輿論作用,揚善懲惡,維護和倡導校園文明。四是發揮社會大課堂在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要認真總結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好的經驗,拓寬社會實踐的領域,不斷探索社會實踐新形式、新特色。要注意發揮文化教育的優勢和高等院校專業特長,按照服務社會、完善自我的發展模式,讓廣大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總之,加強高校思想道德建設應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指導,把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工作作為統一目標,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檢查。其目的應達到“三個有利于”:有利于高校教育上質量、上水平,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和“四有”人才的培養,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服務。過程要注意四個結合:領導重視和基層實踐相合,思想教育與文化陶冶和行為規范相結合,反腐倡廉與改進機關作風、密切干群關系相接合,樹個體典型與群體示范相結合。

作者:程紅英羅國民單位:南昌師范學院